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是中央与西藏地方建立亲密友好关系的伟大起点,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就像一座桥梁,将西藏与内地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从文成公主入藏,经过历朝历代,西藏与祖国内地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继承了历史上的治理西藏地方的惯例,建立了西藏自治区,中央对西藏地方事务进行全面有效治理。而这一切都源于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可以说西藏从历史走到今天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都有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带来的影响及印记。
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将宗室女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由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持节护送。文成公主一行从长安出发,在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陪同下,踏上前往吐蕃的漫长路途。文成公主入藏的行径道路是唐蕃古道,这条道路从长安联通到拉萨,汉代得以开通,只是在文成公主入藏之后才更加繁荣。唐蕃古道上的一个重要点位是青海的日月山,日月山也是唐朝与吐蕃的分界点,过了日月山,就意味着文成公主就离开了大唐,想到这里,文成公主心里非常难受,作为一个一直过惯了养尊处优日子的她,突然间要远离繁华的都城和豪华的宫廷,到举目无亲、语言不通、饮食差异非常大,甚至还需要克服高反的荒凉之地去,在那里生活一辈子,而且可能一生再也不能回来,对她既是个残酷的现实,也是个巨大的考验。于是就拿出临走时唐太宗赐予她的日月宝镜,宝镜中呈现出大唐的山河故土,文成公主此时无比想念家乡的亲人,想念家乡的美食、美景,想念家乡的一切,但是为了表示自己和亲吐蕃的决心,她将手中的日月宝镜扔了出去,日月宝镜摔成了两半,一半化成了日山,一半化成了月山,这就是今天日月山的由来。
当然这些都是流传民间的传说故事,其实文成公主入藏之前日月山就是存在的,只是不叫日月山而叫赤岭,文成公主入藏之后逐渐被称为日月山,也反映出文成公主入藏影响之深远。
文成公主入藏经过青海的玉树时,向当地群众传播中原地区汉族人民的生产技术。文成公主通过自己的身传言教,帮助他们学会了驾牛开荒,耕耘播种;学会了垒石砌墙,伐木盖房;学会了纺纱织毯,凿石打磨,以及汉族唱歌、跳舞等。迄今,在贝纳沟对面的山坡上还有公主当年教人们开荒种地的田埂遗址。因此,在玉树人民的心目中,文成公主像天上的菩萨娘娘一样慈悲,将唐朝的先进技术与文化带到玉树地区,让当地百姓充分受益。公主遗留下来的物件被视为珍贵的圣物,当地为纪念文成公主的功德和保护文成公主留下来遗迹,修建了文成公主庙,这座文成公主庙至今还坐落于青海玉树的贝纳沟之中。
文成公主离开青海玉树,前往拉萨,途经那曲,觉得疲惫,于是就在那曲比如县茶曲乡温泉休息,现在那曲比如县还有文成公主当年泡温泉的遗址。公主心情还不错,就在那曲住了一段时间,不仅传授当地百姓汉地先进生产技术,传说还建立了一座达姆寺。如今为了纪念文成公主的功德,那曲比如县茶曲乡在达姆寺前建立了文成公主广场,雕塑了文成公主像(如下图)。
文成公主的入藏之路充满了艰难险阻。她不仅要面对高原反应、严寒和饥饿等自然环境的考验,还要应对路途中的战乱和疾病的威胁。经过长达二年多的艰苦跋涉,文成公主和随行人员终于抵达了吐蕃。松赞干布在拉萨为文成公主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百姓不仅载歌载舞,而且还举行了赛马会。文成公主到吐蕃之后,藏文典籍《贤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并特意兴建城池,修筑宫殿,即布达拉宫。松赞干布正式授予文成公主赞普王后宝座和权威。松赞干布这位生长于偏远之地的年轻赞普深切体会到汉族女性的修养与温情,他对文成公主不仅倍加珍爱,而且对她的一些建议也尽力采纳。其中由文成公主协助松赞干布在拉萨兴建大昭寺和小昭寺,这二座寺院是西藏最早的佛教寺院,大昭寺内供奉着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小昭寺内供奉着赤尊公主从尼泊尔带来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大昭寺和小昭寺融合了汉、藏、尼等不同民族的建筑风格,对佛教在吐蕃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成公主在吐蕃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见地,细心体察吐蕃的民情,然后提出多种合情合理的建议,协助丈夫治理高原之上的这片广阔的地域。文成公主以智慧和声望调和吐蕃内部矛盾,当吐蕃与吐谷浑发生冲突时,文成公主通过联姻旧部传递密信,促成双方会盟和解。她还提出 “汉地丝绸换吐蕃战马”的贸易,成功化解军事危机,推动唐蕃商路重新开放,使拉萨成为丝绸之路南线重要节点。她推动吐蕃贵族子弟赴长安求学,鼓励吐蕃人学习《诗经》和《礼记》等,将儒家 “仁政”思想植入吐蕃地方的政治伦理。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五月,松赞干布去世。此后,文成公主继续在吐蕃传播中原文化和技术,帮助吐蕃人民改善生活。她组织妇女学习养蚕、织布,让吐蕃人民能穿上轻盈保暖的麻衣、棉衣。文成公主在吐蕃继续生活了30年,致力于推动唐蕃友好关系的发展。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和生活的孤独,文成公主选择常伴青灯古佛。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月,文成公主逝世,吐蕃为其举行隆重葬礼,唐朝也派使臣吊祭,吐蕃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合葬于琼结县(今西藏自治区琼结县)的藏王墓中。文成公主为了唐蕃友好和吐蕃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体现出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和使命感。
文成公主把和亲的政治使命完成得不可复制,她将一场政治婚姻做成了千年赞不绝口的文化输出。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是汉藏两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重要契机,对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十二岁释迦牟尼佛像、大量的稀有珠宝、金玉书橱、360卷人文经典及各种谷物芜菁种子等嫁妆,还有卜筮经典、营造与工技著作、医学著作等,推动了唐蕃文化的交流。藏文文献《王统世系明鉴》中就写道:文成公主带去治404种病的医方百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医学论著4种等等。她不仅带去中医药书籍,而且带去了医术高明的中医大师。唐蕃古道沿途藏族歌谣中,至今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求神打卦多年,疼痛总不离身,公主带来的曼巴(医生),治好了我的病根。”
其次,文成公主入藏后,将唐朝的陶器制作、土木建筑、冶金、农具制造、碾米、酿酒、造纸等技术传承和推广于吐蕃,比如铁犁及“二牛抬杠”等农耕方式,这种铁犁及“二牛抬杠”引进显著提升了耕地效率和作物产量。文成公主将这一技术带入吐蕃后,帮助当地农民更有效地开垦土地,增加了粮食产量,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吐蕃经济发展。因此,“二牛抬杠”不仅是技术的引进,更是文成公主带来的经济和技术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原与吐蕃文化的深度融合及其积极影响。此外,文成公主入藏时,随嫁带去了大量的丝绸、织物、茶叶、瓷器等财物。这些物品极大地刺激了吐蕃人的物质向往,从而推动了吐蕃手工业进步。随文成公主入藏的工匠把汉族的纺织、刺绣、制陶、造纸等技术传授给吐蕃人,促进了吐蕃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提高了吐蕃的手工业水平。
再次,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唐蕃政治联系,唐朝接纳吐蕃选派的贵族子弟来长安学习,其中就有请婚使者禄东赞之子,少部分来长安学习的子弟还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在唐朝做官,而大部分学成后回到吐蕃任职。吐蕃也接纳唐朝人员到吐蕃交流甚至是参与政治,这种人员交流自然增强了唐蕃双方的政治联系和政治互信。难怪出使吐蕃的大唐诗人吕温咏赞藏汉和亲道:“明时无外户,胜境即中华。况今舅甥国,谁道隔流沙。”一个清明、强大的国家,所有美好的所在,都是“中华”,没有内外之别,彼此是一家,何况唐朝和吐蕃已是血缘相亲的舅甥之国,流沙岂能隔离得了!
最后,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是中央与西藏地方建立亲密友好关系的伟大起点,至今“唐蕃会盟碑”仍然屹立在拉萨大昭寺前。到元代,中央政府不仅设置了专门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宣政院,还直接派军队入驻西藏,清查户口,征收赋税,建立驿站。在明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采取“多封众建”的策略来治理西藏。到清代,中央直接派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参与西藏政教事务管辖。新中国成立后继承了历史上的治藏策略,1965年9月9日,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实现了西藏社会制度的巨大跨越,中央人民政府对西藏地方事务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西藏各民族和睦共生,亲如一家。而这一切都源于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是她开启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先河。
2024年四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科研项目“藏文古籍《贤者喜宴》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号:ZL-A02)阶段性成果。
(绵阳师范学院讲师 杨洁)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