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 珠峰快见

【地评线】追寻“侗寨足迹”绣出民族文化新图景

2025年04月03日 17:17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黔山巍巍,侗歌声声。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观看侗族大歌表演,察看村寨风貌和侗族文化展示中心,深入侗乡织、染、绣特色产业基地,同乡亲们亲切交流。从侗族大歌的悠扬旋律到侗族蜡染的绚丽色彩,贵州民族文化不仅是历史的“活化石”,更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追寻总书记的“侗寨足迹”,瞄准“传承、创新、融合”,当好民族文化的守护者、传播者,推动民族文化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绣出民族文化新图景,织就乡村全面振兴共富之路。

执“传承”之笔,深挖文化根脉,让民族文化“活起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侗族文化展示中心详细了解侗族历史、风俗和服饰、建筑等特色文化保护传承情况。从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到世代传唱的侗族大歌,从指尖流淌的蜡染技艺到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民族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广大党员干部当以“寻根者”的执着,在时代浪潮中执起“传承”之笔,走进乡野阡陌间听古歌、访匠人、读古籍,在口耳相传的故事中深挖文化根脉,在斑驳的民族纹样里解码精神图腾。推动“静态保护”转向“活态传承”,让民族歌者走进校园传授古调,让非遗传人带着青年复刻传统技艺,以“春风化雨”之姿,让民族文化生长在课堂、田埂、指尖。以影像记录、口述史整理等数字化手段为民族文化“存根留魂”,用镜头记录非遗传统技法,用数字技术传承古语吟唱的韵律,让民族文化在解码、传承中重获新生。

聚“创新”之力,激活文化基因,让民族文化“潮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肇兴侗寨考察时指出,“吊脚楼、古寨、非遗乐器、侗族大歌、蜡染工艺,这些民族的特色,很古朴也很时尚。”这番话深刻揭示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既在守其根脉的“古朴”,更在应时而变的“时尚”。守正不守旧,创新不失根。广大党员干部既要当好民族文化的“守护者”,更要聚“创新”之力,做守正与创新的“摆渡人”。要打破传统与时代的界限,激活文化基因,让传统纹样跃上国潮服饰,让民族歌谣与现代音乐交融,在跨界融合中重塑民族文化生命力,推动民族文化从“老物件”焕发“新灵魂”。创新不止于形式,更在于传播方式的重构。以开放包容的胸襟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发挥好科技创新优势,借助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利用直播、短视频、动漫等新载体讲好民族文化故事,让民族文化突破地域与代际的藩篱,在“云端”与线下交织中破壁出圈。

筑“融合”之桥,赋能乡村振兴,让民族文化“火起来”。在肇兴村寨的信团鼓楼,习近平总书记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在火塘边共话乡村全面振兴时强调,现在旅游是一个很大的产业,乡村旅游如火如荼,民族地区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文化,在文旅融合中更加彰显它的光彩。文化传承、创新的目标,是让群众既留住乡愁又鼓起腰包。广大党员干部应当以系统思维筑起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之桥,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以传统村落为基础,将民族节日、风俗、舞蹈、非遗技艺等元素转化为沉浸式旅游体验,打造特色文旅IP,使古村古寨焕发“活态传承”的生命力,让游客体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依托传统手工艺开发文创产品,推动民族元素融入产品设计,以“文化符号再造”提升产品价值,同时依托数字技术搭建云端展馆和电商平台,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的生机活力。(陈颖君)

(中国西藏新闻网所登载该网评文章仅为分享交流经验目的,属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本网观点。)

责任编辑:朱颖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