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 社会焦点

党建引领 创新赋能 文化铸魂——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体系实践探索

2025年04月17日 18:41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一、立足西藏,回应时代之需

西藏民族大学作为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始终肩负着“为西藏育才、为边疆固本”的特殊使命。面对新时代西藏高质量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学校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四个创建”“三全育人”战略部署,将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抓手。通过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对接区域发展需求、重构实践育人体系,探索出一条具有西藏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为边疆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鲜活样本。

二、现状分析:机遇与挑战并存

1. 文化底蕴深厚,但跨界融合能力不足

西藏民族大学本科生中藏族学生占比超65%,多数学生对唐卡艺术、藏医理论、藏族建筑等传统文化有深厚认知,但在“传统文化+现代科技”的融合实践中存在明显短板。例如,2023年校内创新创业大赛数据显示,仅12%的项目涉及数字技术应用,且多集中于传统手工艺数字化展示,缺乏对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深度整合。

2. 实践热情高涨,但成果转化链条断裂

学生普遍关注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现实问题,近三年累计提交相关课题报告1800余份。然而,受限于项目孵化机制不健全,仅23%的设想转化为可落地方案。学生设计的理论模型因缺乏企业合作与资金支持,几乎均未能进入中试阶段。

3. 多元群体集聚,但协作创新效能待释放

多民族学生构成的班级中,跨文化协作潜力尚未充分激活。2024年校内调研显示,汉藏学生混合团队的项目成果评分比单一民族团队高15%,但因语言沟通、思维习惯差异,仅有40%的课堂小组能高效完成协作任务。

三、破局之道:三位一体培养体系

(一)课程筑基:打造“文化+科技”融合课程群

1. 跨学科课程开发

学校以服务西藏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围绕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技术应用需求,系统开发“文化+科技”融合型课程群。通过设立核心课程与多门特色选修课相结合的“1+N”课程体系,推动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前沿技术深度交叉,重点培养学生将区域文化特色转化为创新实践成果的能力。课程内容聚焦藏族文化创新、高原资源开发、双语数字技术等领域,强化跨学科知识整合与成果转化路径设计,为创新思维培养奠定理论基础。

2. 案例驱动教学法

以西藏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需求为切入点,构建案例驱动型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引入区域发展中的真实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遥感技术、数据分析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课题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联动。教学过程中强调产教融合,推动学生技术方案向政府部门重点推广项目、产业技术升级等实际应用场景转化,实现创新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同频共振。

(二)实践赋能:构建“政校企”协同育人生态

1. 校地合作深化产教融合

学校积极整合政府、行业、企业资源,通过共建实践基地与产业创新平台,推动“真题真做”项目制教学模式落地。依托校地协同机制,围绕西藏重点产业与民生需求,系统性开展产学研合作,强化学生创新成果向实际应用场景的转化效能,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的实践能力。

2. 对口支援拓宽创新视野

充分发挥对口支援高校资源优势,搭建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联合开展高原特色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通过联合实验室建设、人才联合培养等模式,引入前沿技术理念与研究资源,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助力学生突破地域与学科边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创新突破。

(三)机制创新:激发多民族协作内生动力

1. 构建多维评价体系

学校建立“文化传承力+科技创新力”双维度考核机制,针对不同民族学生特点制定差异化评价标准,重点考察传统技艺现代化改造与民族文化传播技术应用能力。通过跨民族团队协作任务设计,推动多元文化视角深度融合,促进创新成果兼具文化价值与技术前瞻性。

2. 推进双语双创融合教育

创新“语言能力+创新思维”协同培养模式,构建双语教学与双创实践贯通的课程体系。依托专项训练课程与创新竞赛平台,强化学生运用国家通用语言和民族语言开展商业策划、技术推广的复合能力,推动民族文化资源与现代商业逻辑的创造性转化,有效激活多民族文化协同创新潜力。

四、实践成效:服务西藏发展的多维突破

1. 经济效益: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通过技术成果产业化与特色资源开发,推动西藏传统产业技术迭代与价值链延伸。学生创新项目深度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技术解决方案,有效带动就业并提升产业附加值,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 文化效益:数字技术活化非遗

构建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应用体系,运用前沿技术实现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播与版权保护。创新成果聚焦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与沉浸式体验场景构建,显著增强民族文化传播力,助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 社会效益:创新成果惠及基层

围绕高原农牧区可持续发展需求,形成普惠性技术应用与标准化治理方案。学生创新成果精准对接基层生产生活痛点,通过技术降本增效与治理模式创新,切实提升边疆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彰显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实践价值。

五、经验启示:边疆高校改革的示范价值

1. 坚持“党建引领+文化铸魂”双核驱动

学校党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创新教育全过程,通过“党员导师制”“红色创新工作坊”等载体,确保人才培养方向与西藏长治久安总目标同频共振。

2. 探索“在地化创新”培养范式

构建“需求发现(西藏痛点)—技术攻关(学科交叉)—成果检验(基层实践)”闭环机制,使创新教育始终扎根西藏大地。

3. 构建“多元一体”评价体系

突破传统“唯论文、唯竞赛”评价惯性,建立涵盖文化传承贡献度、技术应用实效性、民族团结促进力的综合评价指标。

六、结语:育才兴藏,创新致远

西藏民族大学的实践表明,民族地区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必须牢牢把握“服务国家战略、扎根区域土壤、激活文化基因”三大原则。通过将雪域高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将多民族文化差异转化为创新势能,学校正为西藏培育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创新型建设者。这支兼具家国情怀与前沿视野的青年队伍,必将成为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实践中书写新的时代华章。

(本文为2025年西藏民族大学“特色民大工作之星创计划——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系列成果。本文作者李越行,女,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高级创业指导师。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产业、新媒体运营等。

责任编辑:程利娜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