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 社会焦点

三维为基,五阶渐进,为新时代西藏培养“立足岗位的创业者” ——西藏民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创新实践

2025年04月17日 18:45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西藏民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面向所有本科专业学生开设的通识教育必修课。课程建设过程中,团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贯彻学校“坚持服务西藏高质量发展和长治久安、服务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办学宗旨,聚焦西藏“四件大事”,致力于为西藏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业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团队创新提出“以服务新时代西藏高质量发展为根本任务,以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三维为基,五阶渐进’”的教学策略,构建起结构完整、难度渐增且与新文科视角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相匹配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改善学习体验、夯实学习过程、强化学习成果。在教学中遵循“思政引领”、推进“专创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赋能、专业引领,在为新时代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西藏民族大学双创教育起步较早,自2017级本科生开始,就将双创教育课程以通识教育必修课的形式纳入培养计划,并于2018年3月首次开课,迄今已进行了8轮次的课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课程团队对学情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学生人数众多,每轮次授课学生在2500-2900人之间,学生间的差异化需求明显;专业构成复杂,授课学生涵盖了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59个本科专业,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基础差异较大。基于时代要求和学情特点,课程团队逐渐凝聚了几点共识。一是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服务全体学生的教育,如何“落地生根”是首先且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侧重创业者的“特质”、创业的“流程”,更多的解决“应然”的问题,即“如果你去创业,你需要/应该具备哪些特质”,以及“如果选择创业具体要做哪些事情”;但这样的教育方式和那些占学生群体绝大多数,从未想过创业、不愿去创业、也不会去创业的同学(真正创业的学生仅是小部分群体)之间是割裂的,难以引起共鸣。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要建立起与受众之间的有效链接,即无论你将来身处何方、做何职业,创新创业活动都会是的常态化存在,生活和工作都需要你运用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去分析解决问题,像创业者一样思考和行动,每个人学习创新创业课程是“有用的”,这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选取提出了要求。二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特点脱节。原有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重理论培养,轻实践应用等)难以有效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现实需求。基于学情分析得出的学生特点,课程面对的学生群体有自己对事情的独立看法,经验在学习中发挥较大作用;注重社会性需求,乐于接受团队式的学习方式;对实操性质,能动手、有体验的教学活动更感兴趣。同时,课程侧重学生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难教难学,简单的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现实需求。因此教学模式设计和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上,要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体验、学习、反思、应用、成长,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创新创业课程是“有趣的”。三是在创新驱动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显性化的学习成果要求较高。传统的学习成果形式,如平时表现、期末作业、考试成绩等不能充分实现对学生创业思维、创业能力培养的引领作用,需要用更多元的成果形式来匹配教学目标,同时用多元的成果导向强化学生的个体责任,倒逼学生的学习过程,用显性化的成果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创新创业课程是“有成就的”。基于上述认知,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开辟了新的路径。

一、重塑教学目标。将课程目标设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三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五阶渐进”课程教学预期目标,用以匹配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五阶渐进目标的设计,为学生学习设定了五个里程碑,不同阶段对于学生的要求不同,不同阶段教师所提供的资源和引导不同,不同阶段运用的教学方法手段不同;不同阶段成果产出形式不同;不同阶段评价方式不同,就此衍生出一套完整、有效的教学模式。

二、重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侧重对创新创业活动的认知、方法与情景,形成了“1-2-4-8”内容体系。“1”指的是课程内容设计遵循服务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总基调;“2”指的是内容设计围绕两个基本点,即以应对不确定性为导向的学生创业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提升;“4”指的是课程内容设计围绕创新思维、创业思维、创业方法和创业行动逻辑四个模块;“8”指设计了八个专题(创新思维、创业思维、创业者和创业团队、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风险、商业模式设计、商业呈现)。

三、重构教学模式。构建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课堂内外三个场景,任务驱动的混合教学模式。注重内容、方法之间的有机结合,综合运用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基于情景的体验学习法、任务驱动型团队学习法、开放式项目研习法等六种学习方法。对于理论知识性内容,课前,学生利用自建慕课线上学习;课堂上帮助学生实现核心概念的建构。对于创业方法性内容,课堂上,通过基于情景的体验学习法等方法,增强对知识、方法的实践应用体验。对于创业思维和创业行动等内容,课后,通过链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资源,通过开放式项目研习,实现知识迁移、能力提升和思维训练。教学过程中,秉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的参与体验;坚持成果导向的教育(OBE)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效的实现了基础知识前置化、核心概念建构化、学习过程情景化、学习形式团队化、学习成果显性化。

四、重设教学评价体系。根据教学目标、方式方法的要求,重设评价内容多维,评价量规差异,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有据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维度包括课前慕课学习(在总成绩中占5%,系统评定),课堂任务完成情况(占10%,教师评定和学生互评),课后团队学习完成情况(占15%,教师评定和学生互评),期末考试(占70%,教师评定)和学期创新性学习成果(加分项,最高10分,加分后总分不超过100)五个方面。

五、加强资源建设。课程团队自建时长320余分钟的《西藏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慕课,自2020年上线以来,累计选课1813人,互动2.99万次,浏览4.26万次;课程团队编写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教材共12章,33万字,纳入学校年度出版资助计划,于2024年12月份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印刷出版投用;自建西藏大学生创新创业案例集《创.行在高处》;收录44篇西藏创业案例,共13万余字,已在近几期教学中广泛应用;自建课程活动(工具)包,整理课堂活动26个。

六、协同推进思创融合、专创融合与产创融合。通过大纲修订内容引入、活动激发情感引导、项目引领升华等三种方式将家国情怀、品格塑造、专业伦理、科学精神四方面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构建了包括文化融入、内容融入、方法融入与实践融入等四条专创融合路径;通过资源共享、师资共培、人才共育等方式打造产教(校企)利益共同体,深化产创融合。

课程团队坚持“立足西藏需求,讲述西藏故事”,始终以为西藏培养具有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西藏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引入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最新成就、西藏创新创业支持政策、西藏本地创新创业案例等内容,突出西藏场景,解决西藏问题,贴近学生实际,激励作用明显,学生课堂出勤率高、参与率高,满意度高,期末评教平均98分以上;成绩显著提升,年均不及格率在1%以下。在课程的引领带动下,通过项目驱动、以赛促创等方式,有效推进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先后获批校级、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并成功入围第三批国家级一流课程评选,获西藏民族大学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首届自治区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2021年)、第三届自治区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2023年);课程团队获批校级创新教学团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科研与教学改革,撰写论文,申报项目,实现科研、教学之间的良性互动。

下一步,课程团队将积极对接新时代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瞄准新业态,收集新素材,同时紧跟学科前沿,迭代更新教学内容,利用知识图谱、人工智能(AI)等新理念新工具赋能教学,更新在线慕课,加强课程数字化建设力度,打造兼顾理论基础与西藏实践,具有前沿性、高阶性、创新性的课程,扎实推进思创融合、专创融合、产创融合,推动西藏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区域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高地。

(本文为2025年西藏民族大学“特色民大工作之星创计划——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系列成果。本文作者王建伟,男,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主任,教育部首批万名创新创业导师入库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创新创业管理。

责任编辑:程利娜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