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深度参与社交媒体构建的“饭圈”文化,通过偶像应援、内容创作及社群互动等行为形成了独特的圈层。然而,这种高度封闭的圈层文化往往伴随着信息茧房的不断加厚与群体极化的持续发酵,严重影响了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为此,网信部门持续开展打击文娱领域“饭圈”乱象专项行动,在近期依法关闭了一批以偷拍明星私生活、编造不实信息、制造噱头引流为主的违规账号,引发全网热议。
抽丝剥茧,认清流量畸形生态链。互联网时代,流量就是资源,是变现的重要依据。从此次被处置账号的运营模式可见,“饭圈”乱象已形成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偷拍者游走于法律边缘获取“一手素材”,营销号通过断章取义、标题党加工炮制“顶流塌房”“惊天大瓜”等“爆款”娱乐新闻,部分粉丝群体则在“吃瓜”狂欢中助推流量飙升,形成“编造话题-病毒传播-流量变现”的灰色闭环。这种以侵犯隐私、捏造事实为代价的畸形生态,肆意践踏着道德底线与法律红线。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内容往往包裹着“娱乐大众”的外衣,实则通过暗语、隐喻等手段传播不良导向,对青少年群体造成认知毒害,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重拳出击,深度治理“饭圈”乱象。在“饭圈”内,有不少青少年粉丝被引导用刷屏机器人制造虚假热度,通过人肉搜索实施“开盒”攻击,甚至组织“屠版”行动围剿异见者。例如某互联网大厂高管之女为了维护自己的偶像,对发表中立看法的孕妇发起“开盒”,导致受害者隐私全面泄露并遭受持续性网暴。更危险的是,饭圈黑话如“塌房”“拉踩”构建起隐秘的价值体系,使青少年将网络暴力美化为“捍卫正义”,将人肉搜索视为“圣战”,形成扭曲的是非观。针对这一系列现象,从2021年开始,网信部门持续开展“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围绕明星榜单、热门话题、粉丝社群、互动评论等重点环节,通过规范粉丝群体账号、清理违规群组版块、规范应援集资行为等一系列举措,深入整治乱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除此之外,治理“饭圈”乱象,还应将法治教育与正向追星引导融入青少年网络素养培育,以刚性治理重塑规则边界,以价值引领修复认知坐标,守护数字“原住民”的成长生态。
多元共治,维护青少年网络净土。根治“饭圈”乱象不能止于阶段性整治,更不能依赖某一部门,而是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长效机制。对于平台企业,应当摒弃“流量至上”的运营思维,用更精准的内容识别技术和更严格的审核标准履行主体责任。例如由B站推出的“知识护城河计划”,用院士科普视频对冲娱乐八卦,使青少年观看科技类内容时长提升217%。文娱行业亟需建立自律公约,引导艺人以作品立身而非炒作上位。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更应提升媒介素养,学会在纷繁信息中保持理性判断。近期,教育部门推动的“媒介素养进课堂”项目已逐步开展,学生通过模拟“谣言溯源”“舆情沙盘”等实践课程,逐步掌握理性思辨能力。北京某中学“Z世代网络文明团”以原创反网暴漫画获超百万转发,证明青少年绝非被动受害者,而是能用创造力重构网络生态的新生力量。
广大青少年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既要警惕畸形“饭圈文化”的侵蚀性影响,更应主动成为清朗网络空间的塑造者。同时,还要多方协同发力,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完善内容监管机制、创新正向价值引领方式,为青少年耕耘出一片网络净土、数字乐园,让每一代数字“原住民”,既是清朗网络空间的受益者,更是未来文明的建筑师。(马慧彬)
(中国西藏新闻网所登载该网评文章仅为分享交流经验目的,属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