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9日,第15个“中国旅游日”如期而至。在全国各地景区纷纷以“食住行游购娱学”为轴推出各项优惠活动、争相吸引游客之时,西藏书写着与众不同的旅游篇章。在这里,旅游不仅仅是简单的消费行为,而是一场跨越海拔界限的文明对话,更是一条八方游客与藏族同胞促进民族团结的心灵纽带,还是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相得益彰的生动实践。
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时,我区年游客接待量不足300万人次,2024年突破6000万人次。在旅游市场持续火爆的今天,我们始终坚持旅游开发必须尊重生态,尊重文化,尊重当地人的意愿这个原则。在拉萨老城区,维持传统藏式建筑、防止过度商业化,守护古城风貌;在林芝桃花沟,不建高楼酒店,而是鼓励村民发展家庭民宿;在古格王朝遗址,用“3D数字复原”替代实体重建。这些选择正是西藏对旅游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高原生态和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护。
在西藏,旅游不仅是经济产业,更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民族团结不是一句简单的标语和口号,而是飘着酥油香的生活。在拉萨老城区的光明茶馆,当地老百姓与内地游客欢聚一堂,一起喝甜茶、聊家常;在那曲的赛马节上,牧民们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载歌载舞;在昌都的茶马古道小镇,各民族商人比邻而居、守望相助,共同经营着特色商铺,这些都是西藏旅游最动人的图景。
近年来,西藏各地大力推动“云游西藏”等智慧旅游设施建设,让游客通过云端邂逅西藏的瑰丽风光。2024年上线的“数字布达拉宫”项目,已吸引超百万人次虚拟参观;通过大昭寺的360°全景影像,将寺庙内的佛像、唐卡艺术尽收眼底;在珠峰大本营,看世界之巅的日照金山;跟随纳木错的航拍镜头,沉浸于“天湖”的碧蓝与雪峰的倒影;西藏博物馆的3D文物展厅,将文物通过3D立体呈现在眼前。这种“科技+文化”的模式在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同时,依然守护着西藏独特的文化底蕴。
我们期待,每一位进藏游客都能放慢脚步,融入这片土地的故事中,以文明对话的参与者、生态保护的同行者、传统价值的传播者的身份,与西藏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结,共同书写属于这片土地的美好篇章。(罗布曲珍)
(中国西藏新闻网所登载该网评文章仅为分享交流经验目的,属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