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西藏调研期间,围绕江河流域保护治理、城市防洪工程、水库运行安全与灌区现代化建设等重点任务作出系统部署,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这一重要调研和部署不仅体现了国家对西藏水利安全的高度重视,也标志着西藏水利治理正迈入共生治理理念支撑的新阶段。
一、西藏水利治理进入复杂系统时代
西藏地处“亚洲水塔”核心,是国家生态安全和水资源战略的重要区域。西藏水利治理的根本特征,是自然系统的极端脆弱性与工程系统、社会系统的高度复杂性叠加。在这里,气候变化剧烈、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生态脆弱、灾害链长等自然因素与多民族共居、产业多元、治理体系复合等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典型的社会—生态—技术复合系统。这种系统无法依靠线性逻辑控制,需要跳出传统“控制—调度”的治理范式,转向“协同—共生”的系统性认知。
李国英在调研中提出,要以流域为单元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治理,构筑“气象卫星、测雨雷达、雨量水文站”三道防线,健全“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项机制,落实“五个关键转移责任”,本质上正是对高原水利治理复杂系统特性的响应。这一思路的核心,不是将不确定性排除,而是构建能够与不确定性共存的韧性共生系统。
二、从系统治理迈向共生治理
“系统治理”强调在整体视角下统筹资源配置与要素整合,近年来在水利工程规划、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在西藏这样生态脆弱、文化多元、主体复杂的区域,治理目标不仅限于安全和资源配置,更涉及生态保护、民族融合、制度适配等多重维度。
在这一背景下,西藏水利治理需要从“系统治理”进一步提升为“共生治理”。共生治理作为更高阶的治理逻辑,在承继系统治理基础上,更强调异质系统之间的互补共处与协同演化。共生治理承认自然、社会与技术系统在目标、规则和认知上的差异性,强调通过嵌套式协作机制实现差异中的结构互嵌、机制互补。例如流域保护需要生态边界与行政区划协同,灌区管理要求农牧民参与制度优化,水库运行必须统筹防洪、生态与文化等目标。这一治理范式从“共识达成”迈向“协同行动”,推动构建可持续的治理共同体。
三、强化制度韧性,推进适应性协同
共生治理的本质,是在动态环境中构建多元主体之间的平衡关系,强调制度设计的整体性、适应性与演化性。在这一框架下,“共生规范”成为连接多元系统的重要制度中介,明确各方的角色、边界与协作机制,是塑造可持续治理关系的关键支点。
西藏水利治理需具备更强的制度韧性与适应能力,应对如雪融期汛情突发、季节性错配、流域治理割裂等情形。一方面,应推动从“命令—控制”向“协同—共建”转变,在灌区管理、水源保护等领域,引入基层组织、农牧民群体、科研单位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设计、监督与响应机制;另一方面,要鼓励“因地制宜”的制度试验,探索“先行先试—反馈优化—机制推广”的演化式治理路径。
四、构建“流域—工程—主体”三元协同治理结构
推进共生治理,需要构建一个空间统一、功能复合、制度协同的三元协同治理结构。
以流域为空间基础,打破行政边界分割,推动治理边界与生态边界相一致,在自然流域单元内实现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统筹,构建“水生态共同体”,为协同治理提供地理与生态的统一单元。
以工程为功能平台,推动传统的水库、灌区、防洪等基础设施转型为多目标治理平台,既承担供水、防灾等核心功能,也拓展生态调节、水文化传播、社区参与等共生治理功能,实现从“物理工程”向“社会—生态—技术平台”的拓展。
以共生主体为制度支撑,在政府主导基础上,引入科研单位、基层组织、社会团体与农牧民群体,构建多元参与、分层协同的制度架构,推动治理机制从线性指令走向嵌套协作,从部门条线走向跨界融合。
这一架构要求强化信息共享与联合响应机制,如构建“气象卫星—测雨雷达—水文站”三道防线,完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体系,同时借助智能水务平台和数字灌区系统,实现跨区域、跨部门的治理联动,提升对复杂水情的响应能力。
五、推动迈向生态共生型水利文明
共生治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工程系统之间的深度融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共生型水利文明。这不仅是治理工具的升级,更是发展范式的重塑。
西藏水文化深厚,水不仅是生存资源,更是信仰与精神寄托。在推动水利现代化进程中,应注重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推动生态伦理、宗教信仰与现代制度的融合,以文化引导提升治理认同感,以制度支撑实现多元协同,打造一个“可持续、有弹性、重传承”的高原水治理新格局。
西藏水利治理面临的不仅是技术和工程挑战,更是制度、生态与文化的综合命题。面向未来,应以复杂系统思维为方法论,以共生治理为价值导向,推动治理体系从“硬工程”向“软治理”、从资源开发向系统共生的战略跃升。这不仅是对治水逻辑的重塑,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在高原生态治理领域的重要探索。(李迁 秦国华)
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招标课题,课题编号:XT-ZB202401。
(作者单位分别为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西藏民族大学)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