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莫让谣言徒增“无妄之灾”

2025年08月01日 09:09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洪水冲走钓鱼爱好者”“两人被洪水冲走”“洪水冲走三个娃娃”……谣言之害,无异于“隐形洪水”。据公安部网安局日前消息,4起涉汛网络谣言案被查处,多人被警方依法处罚。

正值防汛关键期,真实准确的信息也是“安全堤”。可“七下八上”之际,谣言往往闻“汛”而来,消耗社会信任,挤占宝贵的公共资源,给防汛救灾大局添乱,实为变相消费灾情,徒增“无妄之灾”。上述4起涉汛谣言,其中三条素材都出自网络图片,再加上胡编乱造的配文,就能混淆视听、误导公众,说明造谣的成本之低,破坏力之大。发布典型案例,强化警示效应,十分必要。

俗话说:“太阳底下无新事。”说到造谣手法,其实都是老一套。看似新事,实则张冠李戴、翻炒旧闻、移花接木、恶意拼接,把时间、地点等要素改一改,就敢宣称“有图有真相”。加之借助AI可实现批量造假,大大提升视觉冲击力,部分群体对技术的认知存在偏差,其迷惑性可想而知。

但很多时候,与其说公众的媒介素养不够,不如说人的理性容易变得脆弱。涉汛涉灾谣言之所以屡禁不绝,不得不说,和这种“弱点”高度相关。面对自然灾害,人们有一种天然的敏感,在得到确凿信息之前,不少人会选择“宁可信其有”。许多现实案例表明,在互联网的语境下,从众心理的作用下,这种恐慌情绪极易形成几何级传播,形成“重复曝光效应”,一边是越传越离谱,一边又是越传越像真的。所以说,辟谣是与时间赛跑的“硬仗”,涉灾谣言更是如此。

笔者以为,治理之道,关键在于“快、准、狠”。首先是“唯快不破”,辟谣固然天然滞后于造谣,但只要加强协同联动,健全快速响应机制,及时阻断谣言的传播,越早介入就越能赢得主动。其次是“贵在精准”,一方面,根据谣言特征建立监测模型,通过语义分析、反向搜图等技术精准识别;另一方面,有的造谣者是逞一时口舌之快,但更多的是无利不起早,从养号到引流再到变现,甚至还有专门的剧本和团队,平台应当发挥技术优势,“打蛇打七寸”,及时切断其变现路径。最后是“重拳出击”,散布谣言的最高可判处7年有期徒刑。相关部门还需持续加大打击力度,发现一起处置一起,以“清朗”之手、雷霆之势守护“人间真实”。

谣言止于智者,止于共治。在信息的洪流中,不轻易信谣,不随便传谣,多一分思考,多一分克制,才能让“堤坝”牢不可破,让谣言不攻自破。(钟 颐)

责任编辑:格桑卓玛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