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的风,吹过旷野,也吹过牧人紧锁的眉头。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年轻党员,我深知这风里裹挟的不只是沙尘,更有群众心头沉甸甸的难题与期盼。唯有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锐气,敢于向一个个具体的、棘手的难题“叫板”,才能真正赢得群众发自肺腑的“叫好”。这份“叫板”的勇气与担当,是党员与群众血肉联系最有力的注脚。
脚沾泥土听真声,问题从群众心窝里“挖”出来。基层工作最忌“空中楼阁”。问题不会自己浮在表面,更不会写在文件里等着被解决。它藏在群众欲言又止的眼神里,埋在家长里短的闲谈中,裹在那些不便明说的顾虑内。若只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或是走马观花“点个卯”,再大的决心也找不到真正的“靶心”。“叫板”的第一步,是让双脚真正沾满泥土,把耳朵贴近大地。记得初到牧区,自认为带着研究生学历和满腔热情,准备大展拳脚。可几次走访下来,牧民们总是客气地点头,却很少敞开心扉说困难。后来,跟着老支书扎西,不再急匆匆问“有啥困难”,而是盘腿坐在牧民的帐篷里,接过滚烫的酥油茶,耐心听他们聊草场的长势、牛羊的价格、孩子上学的远、老人看病的难。在炉火的噼啪声和奶茶的氤氲热气中,那些真正的“刺头”问题才一点点浮现:历史遗留的草场边界纠纷让邻里失和多年,冬季牲畜饮水点太远导致大量牛羊掉膘甚至冻毙,特色畜产品优质却卖不上价、丰产不增收……老支书常说:“问题就像草原上的旱獭洞,你不趴下去,顺着它的道往里瞅,永远不知道里面藏着啥。”只有俯下身子,融入群众的生活脉络,才能从心窝里“挖”出真问题,让“叫板”有的放矢。
肩扛风雪啃硬骨,担当在攻坚克难中“立”起来。发现真问题,仅仅是开始。基层的“硬骨头”,往往是那些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陈年顽疾,或是需要协调多方、付出巨大艰辛才能解决的现实困境。它们考验的不只是智慧,更是党员豁得出去、顶得上去的担当。“叫板”的核心,是敢于迎着困难上,用肩膀扛起千斤重担。草场纠纷是草原上的“老大难”,涉及几代人,处理不当极易引发更大的冲突。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跟着乡里的调解组,顶着凛冽寒风,多次实地踏勘争议区域,厚厚的积雪没过膝盖,寒风刮在脸上如刀割。我们查阅尘封的档案资料,走访村中的长者追溯历史,邀请双方家族中有威望的老人坐下来,一杯杯酥油茶喝下去,一遍遍讲政策、摆事实、论情理。过程充满艰辛,甚至遭遇过激烈的言语冲突和不理解的目光。最艰难时,一位老牧民在风雪夜病倒,急需送往县医院救治。即便道路被大雪封堵,救护车无法抵达。党员们没有丝毫犹豫,带头组织人手,用简易担架深一脚浅一脚在没膝的雪地里跋涉数小时,终于将老人安全送达。当老人脱离危险,其家人紧握我们冻得通红的双手时,那积怨的眼神终于软化。正是这一次次在风雪中的坚守,在矛盾冲突前的不退缩,在急难险重时的挺身而出,让群众看到了党员“叫板”难题的“硬肩膀”,看到了解决问题的诚意和决心。担当,就是在啃“硬骨头”的实践中立起来的丰碑。
智破梗阻开新路,新局于创新探索中“闯”出来。直面问题、勇于担当是基础,但解决新时代基层的复杂问题,仅靠“硬碰硬”和“老办法”往往不够。旧有的思维模式、僵化的条条框框、资源的匮乏,都可能成为解决问题的“梗阻”。这要求党员不仅要有“叫板”的勇气,更要有“叫板”的智慧,敢于打破常规,探索新路。“叫板”的关键,在于以创新思维破除梗阻,蹚出解决问题、服务群众的新路径。村子里优质牦牛肉和藏香猪卖不出好价钱的问题,根子在信息闭塞、渠道单一、品牌缺失等。传统的“等客上门”或简单联系几个收购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尝试引入电商平台,却遭遇群众对网络支付的不信任和操作困难。面对“梗阻”,正是这种敢于打破常规、用智慧破解梗阻的探索,让“叫板”结出了惠及群众的甜美果实,打开了发展增收的新局面。向问题“叫板”,绝非鲁莽的对抗,而是对群众期盼最响亮的回应。它体现在双脚沾满泥土的深度调研里,彰显于风雪中扛起责任的坚实肩膀之上,迸发于破除梗阻、开辟新路的智慧探索之中。
每一次成功的“叫板”,都让党的形象在群众心中更加具体、更加温暖、更加可亲可敬,群众那一声由衷的“叫好”,便是对党员初心与使命最珍贵的回响。在基层这片广阔天地里,党员敢于“叫板”、善于“叫板”的故事,还将继续书写。因为,唯有向问题叫板,群众才会真心叫好——这便是我们扎根大地、服务人民最朴素的真理,最深沉的力量。
(中国西藏新闻网所登载该网评文章仅为分享交流经验目的,属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