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 杂感随笔

融媒无界 文化有桥

——浅析国际传播中的跨文化新策略

2025年09月09日 17:15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摘要:

融媒体技术正在重塑国际传播的生态与路径,为中国故事的全球讲述开辟出新舞台与新语态。本文将基于跨文化传播视角,直面当前我国对外传播中的真问题、真挑战,提炼可行经验、诊断现实梗阻,探索更具共情力和适应性的沟通策略。文章从语言、非语言与认知三大维度切入,结合典型案例与西藏实践,为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供传播建议。

关键词:融媒体;国际传播;跨文化;认知差异;语言障碍;非语言符号

一、引言:融媒无界,传播有新机

互联网与社交媒体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打通媒体壁垒,融合资源、联动发声,构建起新型融媒体传播生态。在这一背景下,跨文化传播,即不同文化之间的意义对话与情感共鸣正变得愈发频繁与深入。

融媒体既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更多元的渠道,也带来了文化误读、符号冲突等新挑战。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递真实立体的国家形象,已成为国际传播的核心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不断增强国际传播中的“五力”,即影响力、感召力、亲和力、说服力和引导力。融媒体打破了地理界限,却也可能使文化符号失去原境、被重新诠释。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更聪明地传播。

二、跨文化传播的三个关键维度

跨文化传播是否有效,往往取决于我们是否理解并掌握了以下三个维度。它们既可以成为沟通的桥梁,也可能沦为误解的深渊。

(一)语言维度:超越“字面”的翻译

语言不只是工具,它是文化的灵魂。直译往往丢失精髓。比如在传播西藏文化时,“转经”“磕长头”等词背后是独特的信仰与生命观。若简单译作“prayer”或“prostration”,便难以传递其神圣与哲学内涵,海外观众看到的仅是仪式,而非文化。

(二)非语言维度:不说话,也在表达

当语言不通,一个微笑、一次合十、一段语调,都在无声地传递信息。大多数情绪表达是人类共通的,但具体手势、礼仪仍存文化差异。例如藏族见面常双手合十微颔首表达尊重,这与握手、拥抱迥异却诚意相通。用对非语言符号,往往比干巴巴的翻译更有感染力。

(三)认知维度:理解背后的“文化密码”

这是跨文化沟通最内核也最难的层面,关乎价值观、思维与社会规范,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文化定势:比如某些外媒仍用“神秘”“遥远”标签定义西藏,忽视其现代化、活力与发展的一面,这种刻板印象成为沟通的第一道墙。

2.文化中心主义:习惯用自己的文化标准评判他者。如仅以经济增速衡量西藏的生态保护实践,便难以理解其选择背后的文明逻辑。

3.文化维度差异:霍夫斯泰德首次提出文化维度理论,将其划分为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以及男性化与女性化四个核心维度。这些要素是影响不同文化间交流合作的关键变量——在不同文化维度背景下,人们的社会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会呈现明显差异,进而直接影响跨文化传播效果。

三、当前国际传播中跨文化传播的痛点

(一)思维未转变:仍在用“宣传”代替“传播”

很多对外传播内容直接套用国内模式,忽略海外受众的认知结构与情感需求。单向输出、宏大叙事,难以建立共情,甚至引发反感。

(二)内容偏符号化:传统符号“超载”,当代现实“失语”

目前国际传播仍高度依赖熊猫、长城、孔子等符号,或仅强调经济与科技成就,缺乏对中国文化深度与当代社会多元的展示,导致中国形象被简单化、标签化。

(三)模式仍单向:缺少对话与反馈

跨文化传播本质是双向互动,但目前仍以单向输出为主。缺乏受众反馈与互动机制,传播者难以实时调整策略,效果受限。

(四)渠道滞后:重传统轻社交、重官方轻民间

尽管融媒体技术成熟,我国在国际传播中仍偏重传统渠道。例如在推广西藏文化时,仍以纪录片、宣传片为主,缺乏在TikTok、Instagram等平台面向年轻群体的轻量化、互动化内容。

四、案例启示:用好故事打破文化屏障

《哪吒之魔童闹海》:用共情主题与技术美学实现“破圈”

该片以“反抗命运”这一世界性议题为主线,借助顶尖动画技术,将中国传统故事转化为全球青年热衷的文化产品。

《美美与共》:视听对话促文明互鉴

节目通过中外艺术家合作(如郎朗与迪玛希)、文化对话、融合展演等形式,打造沉浸式交流场景,在展现中国文化包容性的同时,也增强了国际传播的亲和力。

《黑神话:悟空》:以游戏为媒介,让世界“体验”中国神话

这款游戏凭借沉浸式体验与多语言适配,将中国神话元素以国际通行的“游戏语言”重新编码,让海外玩家在互动中主动理解中国文化。

西藏传播新思路:

可借鉴上述案例,跳出唐卡、布达拉宫等传统符号,通过Vlog、短视频展示当代藏族青年的真实生活,或携手国际登山爱好者传播西藏自然之美,以全球共通的视觉语言实现更软性、更自然的传播。

五、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跨文化沟通的路径

(一)转变思维:从“我想说”到“你想听”

摒弃灌输模式,确立“受众本位”。研究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与媒介偏好,在西藏文化传播中,可借助雪山、草原等国际化视觉符号,结合真实故事,降低文化折扣。

(二)优化内容:既有共同价值,也有文化特色

既要传递勇气、家庭、公平等人类共同情感,也要展示中国文化独特性。比如不仅介绍西藏的传统与宗教,还可呈现其社区治理、生态保护、当代艺术等,塑造真实、立体的地域形象。

(三)创新模式: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共创

利用社交平台发起互动话题、文化挑战赛等活动,鼓励海外受众参与内容创作。例如推出“印象西藏”全球短视频征集,让传播从“输出”变为“共享”。

(四)拓展渠道:官方民间并举,多元矩阵发声

在依托主流媒体的同时,积极鼓励文化名人、网红、留学生等群体利用海外社交平台自发传播。支持多语种自媒体建设,形成层次丰富、覆盖广泛的传播矩阵。

六、结语:迈向“共创共享”的跨文化传播新阶段

融媒体时代不仅改变了传播的工具与场景,更深刻重构了文化对话的逻辑。中国的国际传播必须更敏锐地捕捉受众差异、更灵活地运用话语策略、更开放地整合传播渠道。

正如西藏文化的传播实践所展示,唯有跳出符号化、单向化的传统范式,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寻找情感共鸣,才能真正实现从“讲述中国”到“世界理解并喜爱中国”的跨越。

未来,我们期待通过更多元、更平等、更智慧的传播实践,在全球范围内构建起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不仅是一场文化的对话,更是一种文明的互鉴。

(作者:闫亚心 宋子玲 万靖)

(中国西藏新闻网所登载该文章仅为分享交流经验目的,属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本网观点。)

责任编辑:陈文乐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