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 杂感随笔

记者型内容创作者的“内容真实性”坚守与表达创新

——以西藏题材创作为例

2025年10月15日 19:19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在新媒体传播语境下,西藏凭借独特的高原文化与自然景观,长期成为自媒体创作的热门领域。然而,流量驱动下,一些内容容易出现景观化堆砌、符号化表述浅层化等问题,使西藏形象呈现片面化。长期扎根西藏的记者群体,在转型自媒体时,应依托新闻职业素养坚守“内容真实性”底线,同时结合短视频平台传播规律进行表达创新。这种双重身份的平衡,不仅体现记者与普通创作者的差异化优势,也是西藏题材创作的核心命题。

一、记者型内容创作者的“真实性”基因:西藏题材创作的天然优势

记者职业训练形成的“真实性”素养,为西藏题材自媒体创作提供了坚实支撑。相较普通创作者,长期生活在西藏的记者在内容真实性把控上具有天然三重优势。

一是信源核实的职业习惯。西藏文化与生活细节的准确性决定了内容价值。以藏历新年习俗为例,许多创作者只停留在“古突夜吃古突、新年穿新衣”等表层场景;而记者会依托长期采访积累,走访西藏老城区居民,记录不同家庭和年代习俗的细微差异,如传统食品的制作过程、家庭团聚的地域特色等,从而避免以偏概全。这种严谨的核实过程源自新闻职业对“事实”的敬畏,也是减少文化误读的重要保障。

二是深度在地观察。普通创作者多以“游客视角”呈现西藏,镜头集中于标志性景观,易形成“西藏只有标志性景观”的静态印象;而长期驻藏记者能够以居民视角记录日常生活的细节。例如在拍摄西藏街头茶馆时,记者不仅记录酥油茶制作过程,还会捕捉老人用藏语交流民生、年轻人用手机分享生活的场景,呈现传统与现代元素交融的生动画面。这种深度观察源于长期在地浸润,使内容更具烟火气和可信度。

三是客观叙事的职业素养。面对生态保护、非遗传承等议题,普通自媒体容易陷入单一视角或情绪化表达;记者则遵循新闻平衡报道原则,整合多方声音。例如在记录西藏河流生态治理时,不仅呈现治理后的景观改善,还通过采访管理部门、沿岸居民及原渔业从业者,展现政策实施的多面性,客观呈现成效与挑战。这种多维叙事显著增强了内容公信力。

二、短视频平台的传播逻辑:西藏题材创作的创新需求

真实性是西藏题材创作的核心,但短视频平台要求内容在呈现形式上进行创新,否则难以吸引受众。若仍沿用传统新闻文字叙事,内容容易显得节奏拖沓、缺乏画面感,受众也容易产生疏离感。因此,记者型内容创作者创作必须结合平台特性,从视觉呈现、叙事方式和互动设计三个方面进行创新,同时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一是视觉语言的“去新闻化”转型。短视频以画面为核心,画面表现力直接决定用户的停留和关注度。长期驻藏的记者在创作过程中会发现,西藏的自然景观、民俗活动和生活场景本身就充满视觉张力,但如何将这些素材转化为短视频语言,需要打破传统新闻“文字主导、画面辅助”的模式。例如在拍摄非遗扎念琴制作时,记者不仅记录工匠讲述制作过程,更会将“选料、刨木、雕花、绷弦”等工序拆解为多个短镜头,用特写呈现木纹细节、手工刻痕和琴弦振动的微妙变化,同时配上制作现场的原声环境。通过镜头的切换、慢动作和特写的结合,观众可以直观感受到制作的精细与技艺的独特性。长期在地采访积累的观察力,使记者能够捕捉到普通创作者容易忽略的细节,如手指轻微的动作、工具与材料接触的声音,这些细节既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也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这种“专业素养+平台表达”的融合,在其他领域的记者型创作者中也有成熟实践,例如“新闻姐”账号:“新闻姐”是浙江广电集团记者邹雯打造的个人IP,全网粉丝超4100万。其成功关键在于将专业记者的解读能力与短视频的网感表达相结合。面对“弹性退休”等复杂政策,团队不是简单搬运,而是深入解读计算方式、养老金变化等公众关切点,一条视频播放量可近1亿。每期3分钟的视频,从找选题到发布至少需要5小时,体现了严谨的采编流程。账号摒弃了传统的“播报体”,采用“清晰解读+情感共振”的鲜明风格,找到了与数千万用户对话的独特语态。一条关于青岛核酸检测速度的视频成为爆款,播放量超3000万,增粉近30万,奠定了其头部账号的地位。

二是叙事节奏的轻量化与故事化。短视频用户偏好碎片化、快速、强代入的叙事方式,而传统新闻讲求逻辑完整和事件脉络清晰,容易显得节奏缓慢。记者在创作西藏题材短视频时,可以通过“生活故事化”的手法,将复杂事件拆解为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例如在记录西藏老城区改造时,创作者可以选择居民的日常生活变化作为叙事主线:拍摄居民整理旧家具、搬迁物品、煮第一壶甜茶、孩子在新居玩耍的场景,通过这些生活细节传递改造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通过情境化的片段,观众可以自然理解政策背后的温度与人情味,而不必依赖大量文字说明。这种故事化叙事不仅能保持内容真实性,还能增强观众的代入感,让受众在轻松观看中获得信息理解和情感共鸣。

三是互动设计的场景化融入。短视频的传播价值不仅在于信息传递,更在于与观众的互动延伸。记者在拍摄西藏的街区、市场或民俗活动时,可以通过设计场景化互动,引导观众参与讨论。例如在拍摄街区生活时,除了记录商铺变迁、手工艺制作和居民日常生活场景外,创作者可以在视频中设置互动问题:“你在老街有哪些难忘经历?”或“你注意过街道招牌上的手工细节吗?”这种互动不仅让观众参与到内容构建中,也使记者的一线观察与观众的生活经验形成呼应。通过评论区的交流和分享,观众不仅成为信息接收者,更成为共同记忆的参与者,这种方式进一步强化内容的真实感和感染力,也让短视频内容的传播效果更加持久和深远。

短视频平台的传播逻辑要求记者型内容创作者在坚持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视觉、叙事和互动的创新。长期在西藏的在地观察、持续深入采访,使记者能够捕捉到细腻而鲜活的生活场景,将真实内容以更加生动、易感知的形式呈现,从而突破传统新闻传播局限,实现西藏题材内容的精准表达与广泛传播。

“小强说”带着20年的品牌积淀进入新媒体领域。主理人王志强及其栏目《小强热线》在浙江省家喻户晓,这为其新媒体转型提供了天然的“基本盘”。基于传统品牌的知名度,“小强说”建立了“2端5号”传播布局:入驻Z视介客户端的“蔚蓝金声”频道和中国蓝新闻客户端“广电名嘴”版块,开设5个黄V账号。在内容方向上,“小强说”充分发挥原有优势,将帮扶和公益从大屏延续到移动端。例如,“小强寻亲”打造寻亲融媒场景,在2022年度累计帮助36位寻亲者找到家人。直播常态化则增强了用户互动和参与感。“小强说”对“徐剑锋三门认亲”进行抖音直播,3个小时观看人次超114万,1.6万用户累计留下超10万条评论,实时在线人数峰值是9万多人,极大地增强了用户互动和社会影响力。

三、平衡的实践路径:以“西藏青稞种植”短视频为例

真实性与创新的结合,需要通过实践落地。在西藏本地创作者制作的青稞种植短视频中,前期走访青稞主产区,与农户和技术人员交流,记录播种、灌溉、病虫害防治及收割等全过程,确保每个环节的细节准确。这是真实性的坚守。

在后期剪辑中,创作者以“青稞的一生”为线索,穿插老人查看作物、年轻人操作农机、家庭加工糌粑等温暖场景,同时通过互动提问引导观众思考。最终视频不仅吸引本地观众分享记忆,也让外地用户了解青稞生活场景,实现真实内容与平台传播的结合。这为西藏题材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模式。

四、结语

长期扎根西藏的记者,自媒体创作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将新闻职业的“真实性坚守”与短视频的“表达创新”深度融合。记者通过日常采访积累的在地观察、人物故事与文化细节,用短视频视觉语言、故事化叙事和互动设计呈现,既避免内容同质化和失真,也向外界展现真实、立体、有温度的西藏。这种以真实为内核、创新为载体的创作路径,是记者型内容创作者的独特优势,也是推动西藏文化精准传播的有效方向。

作者:曹琳

(中国西藏新闻网所登载该文章仅为分享交流经验目的,属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本网观点。)

责任编辑:陈文乐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