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公共艺术该用“统一标尺”衡量吗?

2025年10月16日 08:53    来源:扬子晚报    
分享到:

近日,云南一景区由于部分艺术设计作品被指引起不适,景区致歉并表示将拆除有争议的艺术作品,而不少网友也围绕艺术装置与公众接受度展开讨论。此景区荒野之国被定义为一个奇思妙想艺术空间和“童话世界”,园区年接待游客超3万、门票收入逾百万元,在社交平台上也颇受一些年轻人追捧。有人认为景区内多个艺术装置“引人不适”,也有网友认为如此不拘一格的想象设计,需要存在的空间。笔者认为,这种矛盾冲突本质在于装置艺术与公众审美需求的空间冲突。

争议的核心集中在“人体蜈蚣”与“三面女孩”等雕塑作品上,有人认为其与“温馨”这一宣传不符。笔者看到,荒野之国内的这几件装置艺术造型独特,确实夸张和怪诞,但在网络空间中传播,被配以特殊的滤镜和瘆人的音乐,更加深了其本身的元素,从而显得非常诡异。

艺术中是否会出现怪诞或者出格的形象?答案是肯定的,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中,核心在于打破常规,形成对普通认识的颠覆,夸张、荒谬、扭曲也是艺术的表现形式。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去苛责装置艺术本身,主观的感受无法统一,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这类较为小众的艺术会被大众审美审视。

首先它们出现在一个经营性质的公开场所中,相比于艺术展,以游客为身份的受众面更为广泛。其次,网络的二次传播和加工,也给这些装置蒙上了一层滤镜,带来了一些偏见。如果所有的艺术设计都要被全网评判,那我们会失去很多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但从展示空间上来说,作品和受众应当适配,可以减少这种认识不统一带来的问题。

其实,相比于国内一些本身就以“惊悚”为元素的游乐设施来说,这些艺术设计可以说完全不能相提并论,但区别在于游客对于参观的项目是否有了解和预期。这一方面,作为经营性的景区确实应当考虑公众的接受程度,景区出于商业利益考量拆除,是自己的选择。另一方面,艺术也需要多元并存的包容性和独立性,在这其中如何找到平衡点,是一个公共景区需要考虑的问题。

笔者认为,无需将个体的艺术拍摄加工放到网络空间让所有人评价衡量,这种“带节奏”的方式除了流量,并不能促进审美进步。而对于景区来说,不如将相对怪诞的艺术装置集中放置,在独立的主题园区外进行介绍,游客可以选择是否参观,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争议,也让个体艺术表达与公共审美期待之间寻找到平衡,让喜爱这种设计和文化的人们能够找到自己的独特空间。(刘浏)

责任编辑:程利娜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