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 杂感随笔

技术逻辑导向下的媒介生态变革

2025年10月19日 10:33    记者 文凤
分享到:

技术逻辑导向下的媒介生态变革

——2024年新媒体研究述评

文凤

【摘 要】2024年既是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服务的第30周年,也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规模化应用的爆发期。技术逻辑的深度渗透推动媒介生态发生系统性变革,成为新媒体研究的核心锚点。本文以核心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为分析对象,系统梳理2024年新媒体研究的关键议题:互联网30年发展规律与媒介意涵的再诠释、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知识生产范式变革、人机关系重构与新情感实践、新型内容形态与创作者生态演变、平台治理与数字劳动伦理困境。通过对这些议题的述评,揭示技术逻辑主导下媒介生态的变革本质,指出当前研究在理论创新、研究方法与跨学科融合上的进展与不足,并展望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为新媒体研究的深化提供学术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媒介生态;人机关系;2024研究述评


2024年新媒体的“技术迭代加速”特征不断强化,且引发广泛关注。一些研究者通过历史回溯梳理媒介演变规律,且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新媒体产生的影响。从技术应用来看,这种技术由于多方面优势,目前开始深度渗透内容生产、分发与消费的各环节,且深刻影响了用户的信息接受习惯;从媒介形态角度进行分析,平台生态从“内容聚合”向“数智基础设施”转型,这显著促进了研究议题向对媒介生态系统角度转变,其产生的社会影响也出现明显变化。

目前此领域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但没有对年度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整合,本文在此背景下选取2024年核心期刊相关论文为对象开展实证分析,选择了“技术逻辑-媒介生态-社会影响”模式,对此领域的议题进行总结分析,且开展述评,为同类型研究提供参照。

二、2024年新媒体研究核心议题述评

(一)历史回溯:互联网30年发展规律与媒介意涵再诠释

2024年很多学者从多个角度研究了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下新媒体的变化趋势问题,且提出了相关的阐释框架。在发展阶段划分上,方兴东提出“技术对接-用户参与-产业博弈-智能深水区”发展模型,且根据大量调查数据分析,认为目前中国互联网已经进入智能物联阶段。同时其还研究了在此发展过程中制度与技术的互动关系。

在媒介意涵解读上,一些多元分析模型和视角被提出。彭兰从人与媒介关系出发,分析了互联网用户的媒介化生存特征,且讨论了个体的信息处理功能与智能设备的交互关系,相关研究对“媒介化自我”的理解可起到参考作用。胡泳研究发现,近年来互联网的社会认知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趋势之一就是从“赛博空间”“地球村”到“敞式监狱”等隐喻的转变,为讨论了这种转变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及其机制。

在研究范式演进上,陈昌凤分析了新媒体传播研究变化,发现目前此领域的主要变化趋势之一是,从“用户导向”关注转向平台的社会功能。孙玮以“连接”“计算”“生成”为关键词建立起此领域的研究逻辑链,然后提出了一些优化意见。

此类研究的价值在于构建了互联网发展的历史坐标系,但也存在明显局限:对地方化实践的关注不足,未能充分体现不同区域互联网发展的异质性;对技术之外的文化因素探讨较少,难以完整解释媒介意涵的演变动力。

(二)技术核心:生成式人工智能与知识生产范式变革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发展成为2024年研究的绝对焦点,其中知识生产范式变革是探讨最集中的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创造了全新的知识生产类型,刘海龙将其概括为“归纳知识底层逻辑重新生成新书”的方式,区别于传统“图书馆藏式”和“网络组织式”知识生产,通过统计学模仿实现知识重构,具有独特的创造性特征。

人机协同在分析知识生产变革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刘彧晗、等学者对此进行深入分析,然后提出“机器解构-人类赋魂”的二元框架,认为AI技术在其中发挥了社会秩序解构功能,而人类则需要进行方向牵引与价值导向的控制,二者需要密切结合,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强化新媒介的功能。彭兰则深入分析了智能技术在知识生产中的影响,发现主要表现在其对客观世界的简化抽象、对信息的再加工转义等方面,且根据所得结果提出了技术工具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技术风险的批判性反思也是此领域的另一个研究重点。姜华指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且发现其可基于“纵横向生成”“自动知识生成”途径形成强大的知识媒介,深刻的影响了新媒体用户的信息接受模式和认知习惯,在没有合理控制情况下很容易引发人类主体性让渡风险。刘海龙认为这种技术不适当使用会导致人类思维机器化,引发社会价值和观念失序问题。

该领域研究实现了技术现象与理论视角的深度结合,但仍存在短板:实证研究相对匮乏,多聚焦理论推演而缺乏经验数据支撑;对不同学科知识生产的差异化影响关注不够,研究结论具有泛化倾向。

(三)关系重构:人机互动与新情感实践

随着智能设备广泛应用和智能水平的提高,人机关系也开始转向共生性互动方向,技术工具的类人化趋势不断强化,这成为此领域的研究热点。在理论建构上,一些学者提出“生成型媒介”概念且被广泛引用。孙少晶对媒介进行分类,认为其可划分为离散媒介(传统媒介)、系统媒介(网络媒介,分析了不同类型媒介对用户认知习惯的影响。王楠、何晶研究了生成型媒介的特征和应用价值,认为其有效的突破了“工具化”认知,强化了媒介与人类的互动性。

人机情感互动的机制与效应研究也受到广泛关注,且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相关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智能媒介支持下,用户可高效便捷的与智能设备进行情感联结,也可以在推荐机制下形成同类型用户的“情感共鸣圈层”,放大了新媒体对认知的影响。这种新情感实践有利于拓展情感表达的渠道,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影响,如导致新媒体用户的情感体验同质化和片面化。

胡翼青从宏观视角指出,互联网基础设施作为“解域力量”,推动了社会元素的重组与破界,使得建立在时空秩序之上的权力、关系等维度发生根本变革,人机关系的重构正是这一宏观变革的微观体现。

当前相关人机关系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不过依然存在如下几方面局限:很少从长期角度研究情感实践的影响,所得结果存在适用性限制;跨文化比较研究缺失,文化因素在其中的影响还不明确。

(四)内容生态:新型形态崛起与创作者群体变革

内容生产端的变革是近年来新媒体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此领域的研究侧重于新型内容形态与创作者生态方面。微短剧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由于“强情节”“高共情”“短时长”的特征,吸引了大量用户的关注,且在发展完善中已经形成完整产业生态。从备案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微短剧的作者呈现多元化特征,内容题材也复杂多样,涉及到都市言情、乡村振兴等各方面,可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

创作者生态也出现显著的变化,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竞争加剧问题也日益凸显。调查结果表明,2024年内容创作者人数大量增加,其中微信视频号活跃创作者增加最明显,同比增加了3倍。在此发展中,“内卷化”成为创作生态的主要特征,相应地竞争涉及到内容灵感、拍摄设备、更新周期等各方面,这也导致创作者的压力显著增加。用户注意力向短视频转向,也使得他们对小红书、B站等平台的依赖性降低,促使创作者进行针对性的内容优化调节。

平台差异化特征也很明显,主要表现为:微信用户的年龄范围广,微博、抖音主要是年轻用户在使用,快手中女性用户的比例最高,这种年龄性别分布特征对平台内容生态产生显著影响。

该领域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表现在如下方面:相关的实证研究不多,很少调查用户对微短剧的内容与文化价值的关注情况,没有研究短视频创作的发展路径,也没有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方案。

(五)治理维度:平台算法伦理与数字劳动困境

同时大量批判性研究也开始涌现,算法伦理与数字劳动成为此领域的研究热点[]。在算法伦理领域,一些学者深入研究了“算法霸权”的表现形式以及产生的影响,且认为其可能引发多重伦理风险:推荐算法在长时间持续使用后,会导致“信息茧房”效应不断强化,不利于用户形成全面的认知;评价算法的量化导致内容的文化价值无法体现出,热点相关的推荐算法也会强化社会问题对用户认知的影响,引发焦虑和内卷。

数字劳动的伦理困境研究也日益深入。殷筱、程嘉妮对此进行调查研究,且发现多媒体平台在愉悦表象下隐含着主体性消解的风险,同时相关监管制度的缺失,也使得劳动自由、公平等价值观念被异化。研究发现算法管理是导致困境的根源,平台在竞争和利益驱动下,不正确使用呢算法而形成了“全景式”监管,用户的选择权被剥夺。

在治理路径上,目前学术界已经形成如下共识:一是完善数字劳动法规,强化平台的社会责任和监管责任;二是加强算法审查,建立第三方监管机制;三是构建丰富的用户维权体系,为其维权提供支持和便利。

此类研究也有一定局限性:相关的研究侧重于理论方面,很少对治理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证明;没有研究平台、用户、监管部门的互动机制,无法建立起全面科学的治理框架。

三、2024年新媒体研究的进展、不足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进展

1. 理论创新主要表现为:扩展了研究视角,提出“生成型媒介”等概念,扩展了智能时代的媒介研究的路径和视角;提出了知识生产范式和媒介生态相关的理论框架,提高了研究的全面性。

2. 研究视角更加多元:实现了技术视角与社会视角的融合、历史视角与现实视角的贯通、宏观分析与微观考察的结合,跨学科特征更加凸显——传播学、社会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相互渗透,这样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形成创新性成果。

3. 现实关怀显著增强:相关的研究密切结合社会现实,关注生成式人工智能广泛应用带来的伦理和信息安全风险、数字劳动困境等,这些也反映出学术界研究的实践特征和社会属性,为实践治理起到参考作用。

(二)研究不足

1. 方法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证分析相关的研究不足,量化研究中主要应用平台自行发布的数据,很少开展用户调查研究;案例分析主要是进行简单的现象描述,很少从理论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2. 研究视野不够开阔:相关研究没有分析文化语境对技术应用的塑造作用和影响,对应的机理分析缺失;国际比较研究较少,研究视野不够开阔,主要是局限于国内相关的研究。

3. 问题意识还应深化:过于重视新技术的影响,而没有重视人的能动性和自由选择;没有从长期角度分析技术对媒介生态的影响,也没有开展预测分析,因而所得结果存在明显的适用性局限。

(三)未来展望

1. 理论体系的本土化建构:立足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独特实践,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论框架——重点关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应用场景,探索技术赋能与风险防控的平衡路径。

2. 研究方法的多元融合:加强混合研究方法的应用,结合大数据分析与深度访谈、民族志等方法,实现宏观趋势与微观机制的精准对接;建立长期追踪研究机制,关注媒介生态变革的长期效应。

3. 研究议题的拓展深化:聚焦“智能传播与社会治理”“数字鸿沟的新形态与弥合路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伦理规范与法律规制”等核心议题;加强跨学科合作,联合计算机科学、法学、伦理学等学科开展协同研究。

4. 现实关怀的实践转化:重视研究成果的实践指导价值,为强化平台责任,政策制定、用户媒介素养提供建议,更好的推动新技术在此领域的应用,同时也推动新媒体的健康发展。

四、结论

2024年的新媒体研究集中在媒介生态变革的驱动因素和现实问题以及应对策略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广泛应用及其影响是此领域的关键,在理论创新与实践领域都取得显著进展,为未来同类型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关研究的局限主要表现为,方法单一、视野局限,实证研究不足,和此类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匹配。未来应该在理论建构、方法创新与议题创新等角度进行优化,在大量实践总结基础上提出一些有很强指导价值的理论模型,同时还需要进行跨学科合作,为解决生成式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 新榜. 2024年内容创作者生态报告[EB/OL]. https://www.iesdouyin.com/share/note/7442631572676742452/, 2024-11-29.

[2] 苏涛, 彭兰.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传播与人类新境遇——2024年新媒体研究述评[EB/OL]. http://m.toutiao.com/group/7478262310646071848/, 2025-03-05.

[3] 苏涛, 彭兰.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传播与人类新境遇——2024年新媒体研究述评[J]. 国际新闻界, 2025, 47(1): 53-70.

[4] 喻国明, 刘彧晗.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媒介逻辑与社会影响[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4, 46(3): 1-7.

[5] 殷筱, 程嘉妮. 平台数字劳动的伦理困境、根源及其纾解[J]. 河南社会科学, 2024, 32(1): 109-116.

(中国西藏新闻网所登载该文章仅为分享交流经验目的,属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本网观点。)

责任编辑:唐朕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