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新闻碎片化时代用户的自我认知研究
文凤
【摘 要】近年来在5G技术广泛应用背景下,短视频新闻在用户信息获取中开始占据重要地位,且对用户的认知环境和思维模式也产生显著影响。同时个体的自我认知也在短视频新闻的渗透下出现了新的特征与发展趋势。本文针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自我建构理论开展理论分析,同时结合此领域的典型案例,从不同角度探索了短视频新闻碎片化传播的核心特征,且深入研究了其对用户自我认知的正反双重效应,同时对其影响你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短视频新闻对个体认知的影响很显著,且主要是通过拓展认知边界、强化表达主体性起作用,不过短视频新闻也存在信息片面化、算法茧房相关的问题,这些对用户认知也会产生不利影响。然后从用户、平台与社会角度提出了相关的认知优化路径,为改善用户认知素养起到促进作用,也为同类型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短视频新闻;碎片化传播;自我认知;算法茧房;媒介素养
短视频新闻的主要特征在于可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实现即时发布和传播,且受众人数多,影响范围广。这种新闻的时长短,且有很强的场景化传播适配性特征,对用户的思维和认知会产生复杂的影响。用户可针对短视频内容进行评论、点赞、分享等操作,因而用户的可灵活的进行新闻讨论,在网络平台上交流看法。此外短视频新闻主播还可以和受众进行实时互动,在促进双方信息交流基础上也缩短了心理距离。
截至2024年底,我国短视频新闻用户规模已突破10亿,日均使用时长超90分钟,成为超越传统媒体的第一大新闻接触渠道。这种以“原子化内容、跳跃式消费、个性化分发”为核心的碎片化传播形态,不仅改变了用户的信息接收习惯,更将个体置于全新的认知场域中。
自我认知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其主要表现为个体通过信息交互实现自我定位、价值判断的一种心理思维活动。目前关于自我认知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不过大部分集中在线下社会互动或长视频、文字等对自我认知的影响方面,而针对其内容的去语境化、分发的算法主导性等因素对用户自我认知的影响研究还不多,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索。相关研究发现有一部分用户通过短视频新闻实现认知边界拓展的效果,但也有一部分思维水平不高的用户因此出现自我认知偏差的问题,如“读书无用论”的此类新闻导致一些年轻人放弃学业,自我认知和三观也出现明显的偏离。
文献分析发现,目前此领域的研究侧重于短视频新闻的传播效果与伦理风险方面,而关于其和自我认知的关系研究还很少。本文在此背景下,选择“技术特征-认知影响-优化路径”模式,对其碎片化传播与用户自我认知的交互情况进行研究,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所得结果为用户认知健康发展有一定参考作用。
一、短视频新闻碎片化传播的核心特征
信息传播的范式已从传统纸质媒体的单一渠道,转变为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多平台、多渠道传播模式,并在此过程中逐步趋于成熟。短视频新闻的“碎片化”并非简单的内容缩短,而是贯穿生产、分发、消费全链条的系统性变革,这种变革构成了用户自我认知形成的外部环境基底。
(一)内容生产:原子化拆解与标签化编码
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不过调查发现传统媒体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背景下开始面临严峻的挑战。而短视频新闻却由于灵活实时性强,可交互等特征而快速发展,其将完整新闻事件拆解为独立信息单元,一般不对事件进行背景铺垫与深度分析,这样很可能由于信息片面化导致用户的认知偏差。如大部分短视频新闻关于就业方面的报道,主要侧重于“某行业应届生起薪”“某企业裁员人数”等方面,通过一些直观的信息来吸引用户的关注,博取流量,很少从行业周期、政策环境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因而传递的信息并不全面客观。此外很多短视频新闻的内容主要选择标签化编码策略,通过一些较为简单关注度高的关键词提炼事件单一属性,这在方便用户理解的同时,也使得事件的复杂性与多元性等信息无法展示出,容易引发不同程度的认知误差,为片面认知埋下隐患。
(二)分发逻辑:算法主导的认知茧房建构
短视频平台可根据用户的信息建立起他们的画像,通过算法进行匹配后准确的将各类短视频推送到对应类型的用户中,这种模式下,用户接收到的新闻信息基本上相一致:具体表现为关注职场话题的用户会长时间持续的接受到“内卷”“裁员”方面的信息,而关注教育和孩子成长方面的家长主要接受“升学竞争”和学业压力方面的信息。这种固定推送的机制导致用户难以突破固有认知边界,长时间后很容易导致封闭的认知茧房,使得用户难以形成客观全面的认知,同时还会耗费用户大量认知资源,而认知水平和质量呢却不断下降。
(三)用户消费:瞬时性接触与跳跃式接收
短视频新闻的滑动交互设计与自动播放功能,催生了“瞬时化”信息接触习惯——用户单条内容注意力停留时间平均不足10秒,且常伴随多任务处理。用户只对高质量的新闻本身,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手段,以及与新闻内容相关产品的内容迭代感兴趣。消费过程呈现明显的跳跃性特征,用户可在“国际时政”“生活技巧”“情感话题”间无逻辑切换,导致信息接收缺乏系统性。长期处于这种消费模式下,用户记忆多为碎片化片段,难以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正如研究指出的,碎片化信息会导致大脑思维散乱,影响认知深度。
二、短视频新闻碎片化传播对用户自我认知的双重影响
短视频新闻对用户的认知会产生复杂的影响,总体上看其主要是通过“信息输入-认知加工-行为反馈”模式对用户认知产生正反两方面影响,其效果主要取决于个体媒介素养,以下对此进行具体说明。
(一)正向赋能:自我认知的维度拓展与主体性强化
1. 认知边界的跨域延伸
短视频新闻的传播能力强,影响范围广,可让用户接触不同类型,地域的多元生活场景,显著扩展了用户的信息获取渠道。如城市居民可通过乡村振兴方面的短视频了解农村相关的生活场景和农业生产知识;而青年用户可借助非遗传承新闻了解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且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这突破了个体生活经验的局限,有利于用户获取更广泛的信息,意识到自我身份的多样性,提升自我认知水平。
2. 自我表达的主体性凸显
短视频平台支持用户通过评论、二次创作等方式参与新闻传播,这种互动性赋予用户信息解读主动权。如用户针对#职场性别平等#新闻分享个人经历,或通过合拍功能反驳片面观点,在互动中明确自身价值观,同时通过他人认同获得自我价值感。这种“从被动接收者到主动表达者”的转变,强化了用户在自我认知建构中的主体性地位。
(二)负向异化:自我认知的偏差与失序
1. 社会比较偏差:基于片面信息的自我误判
短视频新闻的标签化会导致用户不当社会比较,这样很容易放大压力焦虑等相关的情绪。平台上“专科生进大厂”等非典型的信息被广泛传播,而很少介绍家庭资源、行业机遇相关的信息,很容易对用户认知产生不利影响。如普通打工者可能由于未达其中的水平而陷入挫败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有些极端案例易引发过度风险感知,比如企业裁员和工资大幅度下降等信息,引发用户出现“职业自我怀疑”等不正确的认知。
2. 认知焦虑:信息过载与价值混乱
短视频新闻的瞬时性与跳跃性很明显,因而用户在浏览这些新闻时容易出现信息过载现象呢,无法对这些信息进行消化整合,难以深入理解,因而不利于认知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呢也会导致用户的自我认知混乱:其一,冲突性价值观新闻并存;其二,缺乏深度分析的内容不能让用户形成正确的认知,难以建立起稳定价值观念。某大学生用户在接受媒体调查时提到,自己每天接受到大量不同类型的信息,导致“不知道自己该坚持什么,在各种混杂信息影响下反而更加迷茫”,这也反映出大量零碎化信息接受容易引发认知焦虑。
3. 认知固化:算法茧房中的视野窄化
算法主导的分发让用户长期处于认知茧房,接触的新闻观点高度同质化。如支持某类教育理念的家长,持续接收同类观点新闻,逐渐将“茧房内观点”等同于客观真理,拒绝接受多元视角。这种认知固化导致自我认知的开放性丧失,用户难以适应社会变化,如部分职场人因长期接收“传统行业衰退”新闻,拒绝学习新技术,最终陷入职业发展困境。
三、短视频新闻碎片化时代用户自我认知的优化路径
短视频新闻在获得高流量与高互动的同时,正深刻改变传统新闻的生产与传播模式,甚至对用户认知方式和社会信息环境造成影响。因此,针对短视频新闻碎片化传播的负向影响,需构建“用户-平台-社会”三维协同体系,实现自我认知的健康发展。
(一)用户层面:培育批判性认知能力
1. 强化信息甄别与交叉验证意识
用户应该对这种新闻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意识到其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建立“先质疑再接受”的认知模式,尽量避免零碎信息导致的不利影响。看到#某行业裁员#新闻时,在接受表面信息基础上,还应该查阅相关的行业报告、政策文件,这样就可帮助形成更加全面的认知。如大学生用户在接收到“读书无用论”短视频后,应该避免被表面信息迷惑,而是深入调查了解与此相关的职业发展信息,进行综合思考后形成更加全面客观的判断。短视频新闻还可丰富传播理论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适用性,为解决受众信息甄别相关的问题提供支持。
2. 培养系统性思考与反思习惯
通过“主题分类整理”“每周深度复盘”等方式打破碎片化认知局限,将同类新闻串联形成知识框架。同时定期进行自我反思:“我的职业焦虑是否源于短视频新闻?”“这个自我评价标准来自客观现实还是媒体建构?”通过这种反思区分事实与情绪,减少认知偏差。
(二)平台层面:履行认知引导责任
1. 优化算法逻辑,打破认知茧房
平台应调整推荐机制,在个性化分发基础上,强制插入15%-20%的异质化内容,如为保守消费观用户推送理性投资解读,为职场焦虑用户补充行业机遇分析。同时增设“新闻背景补充”板块,链接权威深度报道,帮助用户构建完整认知。
2. 规范内容生产,抑制认知误导
制定《短视频新闻生产标准》,要求创作者标注信息来源、补充必要背景,禁止“断章取义”“极端化表达”。对“焦虑营销”类内容(如#30岁不结婚就是失败#)实施流量限制,通过“算法审核+人工复核”双机制过滤片面信息,从源头减少认知偏差诱因。
(三)社会层面:构建认知保护协同体系
1. 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中小学开设“短视频信息解读”课程,教授信息甄别方法;高校通过通识课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媒体建构的“成功模板”,建立个性化自我评价标准。针对职场人群,开展“碎片化时代认知管理”公益培训,提升认知抗干扰能力[]。
2. 强化权威媒体的认知引领作用
主流媒体应推出“短视频+深度”融合产品,以“1分钟核心事实+3分钟背景解读”的形式,平衡传播效率与认知完整性。如央视新闻针对就业话题,既发布“应届生薪资”短视频,又同步推出《就业市场全景分析》长文,帮助用户形成系统认知。通过高度浓缩、直观的方式呈现新闻事件核心信息,短视频新闻能够帮助用户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快速获取要点,从而扩大信息触达的广度与效率(Smith & Johnson, 2020)。
四、结论
大厂短视频平台依托大数据与算法驱动的内容推荐策略,吸引了大量用户,这些平台对海量用户数据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进行深入分析,结合用户在使用社交媒体过程中的浏览偏好、互动行为相关信息,建立起用户画像,然后进行个性化的推送,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用户忠诚度。算法显著提高了信息匹配效率,也使得用户对短视频平台更加依赖,进而影响了他们的思维和认知。
这类新闻基于内容生产、推送的个性化特征深刻影响了用户自我认知模式,且主要产生如下两方面的影响:其多元性与互动性显著扩大了用户的认知边界;而片面性引发用户的认知偏差、焦虑,不利于他们形成客观全面的认知模式。
因而为有效的解决短视频新闻大量传播下的用户自我认知优化问题,需要对这类新闻的价值和不利影响进行客观综合的分析,取得适当的平衡,同时还需要用户培育批判性思维,强化短时间平台的社会责任,强化社会监管体系,健全此领域的法律规范。未来还应该对各类型用户群体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他们的认知差异,以及受到短视频新闻的影响情况,为优化路径提供参考依据,这也有利于实现信息环境改善与认知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效果,使得短视频的功能更好的发挥出。
参考文献
[1] 胡志刚.借助短视频进行新闻传播的路径研究[J].新闻文化建设,2023(22):97-99.
[2] 草强拉毛.短视频+理论宣讲创新路径研究[J].知识文库,2023,39(15):163-166.
[3] 王译文. 探析“新闻碎片化传播”新闻中的新闻价值[J].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02):245-246.
[4] McCombs, M. (2014). Setting the Agenda: Mass Media and Public Opinion. Polity Press.
[5] 殷 俊 , 刘 瑶 . 我 国 新 闻 短 视 频 的 创 新 模 式 及 对 策 研 究 [J]. 新 闻 界 ,2017,(12):34-38.DOI:10.15897/j.cnki.cn51-1046/g2.2017.12.005.
[6] Kristensen, Lisa Merete, and Peter Bro. News values in a digital age: Intra-media, inter-media, andextra-media platforms[J]. Journalism, 2024, 25(4): 819-836.
[7] Wei, Tao, and Xiaohong Wang. A Historical Review and Theoretical Mapping on Short VideoStudies 2005–2021[J]. Online Media and Global Communication, 2022, 1(2): 247–286.
[8] 李煜, 王波. 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对高校学生的影响研究[J]. 科技资讯, 2020, 18(12): 2.
[9] 李慧.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域下的短视频价值探究[J]. 传播力研究, 2021, 5(17): 59-60.
[10] Napoli, P. M. (2019). Social Media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Media Regulation intheDisinformation Ag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1] 曹瑞刚. 网络传播环境下受众的媒介焦虑[J]. 青年记者, 2016(32): 2.
(中国西藏新闻网所登载该文章仅为分享交流经验目的,属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