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央媒体先进经验对地方党媒融合发展的启示
——基于在光明日报社的跟岗学习实践
张思雨
摘要:本文结合在光明日报社全媒体总编室为期三个月的学习实践,系统梳理了中央媒体在内容生产、平台运营、流程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做法,重点分析了其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构建逻辑与运行机制,并基于西藏日报社的发展实际,提出了对地方党媒深化融合发展、提升传播效能的具体建议。
一、引言:全媒体时代地方党媒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地方党媒面临着内容同质化、技术滞后、人才短缺等现实困境。作为西藏自治区主流媒体,西藏日报社承担着凝聚社会共识、引导涉藏舆论的重要使命。此次赴光明日报社学习,正是为了对标中央媒体的先进经验,探索符合西藏特色的媒体融合发展路径。
二、光明日报全媒体实践的先进经验分析
(一)规范化流程:构建高效的内容生产链条
光明日报全媒体总编室建立了严密的“采编-策划-制作-审核”闭环流程。以《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专栏制作为例,其视频生产遵循“记者供稿→脚本转化→专业配音→素材打包→剪辑合成”的标准化流程,既保证了内容权威性,又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这种“流水线式”协作模式,有效避免了重复审核与资源浪费,值得地方媒体借鉴。
(二)技术赋能:创新视觉表达方式
在视觉呈现上,光明日报注重运用新技术增强传播感染力。例如在医疗科普视频制作中,通过导入PSD模板元素、添加关键帧动画,将专业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动态图解;《端午粽子图鉴》则采用纯手绘帧动画,以文化创意提升传统节日报道的审美价值。这些实践表明,技术工具的有效运用能够显著降低理解门槛,增强用户黏性。
(三)平台化运营:实现差异化内容分发
光明日报构建了以平台特性为导向的运营体系:
1、客户端聚焦深度报道:如《王琦书院》等稿件融合长文与视频,满足深度阅读用户需求;
2、微博强化话题传播:通过建立分类话题矩阵,以“大带小”实现流量传导;
3、短视频平台注重视觉冲击:如村“FA”足球赛报道运用快节奏剪辑,契合移动端观看习惯。这种“量体裁衣”的分发策略,使内容传播效果最大化。
(四)机制创新: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光明日报通过“编审专人专栏”制度培养专家型编辑,通过“节点策划提前标注”机制保障创意落地,通过“好新闻评选”激励内容创新。特别是鼓励记者开设个人专栏的做法,既保留了平台风格一致性,又充分发挥了个体创造力。
三、对西藏日报融合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一)构建复合型编辑人才梯队,优化采编流程
建议西藏日报社着力构建一支复合型编辑人才梯队,该梯队成员应具备跨媒体工作履历与专业能力——既拥有传统纸媒的深厚采编功底,也在新媒体文字领域展现出优秀的策划与表达能力,同时熟练掌握视频内容的生产逻辑与视觉叙事技巧。此类编辑人才的核心职能在于,能够对记者来稿进行专业化审核与校对,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更能基于各平台属性与受众特征,精准划分内容分发渠道。建议以此类全能型编辑为骨干,组建“全媒体调度中心”,作为报社内容分发的神经中枢,系统性地统筹报纸、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内容校对与分发工作,以实现资源整合与传播效能的最大化。
(二)强化技术应用,打造西藏特色视觉体系
应加大对可视化制作的投入:
1、开发藏汉双语动画模板,用于政策解读、民族团结等主题宣传;
2、建立西藏历史文化影像数据库,为内容生产提供素材支撑;
3、探索AI技术在藏文语音合成、智能剪辑中的应用,降低制作成本。
(三)完善激励机制,培育全媒体人才
建立“基础技能+专业方向”的培养体系,要求采编人员掌握视频剪辑、数据可视化等基础技能。设立“融合创新奖”,对传播效果突出的作品给予重奖。借鉴光明日报“个人专栏”制度,鼓励记者深耕特定领域,形成品牌效应。
四、结语:立足西藏实际,走特色融合发展之路
媒体融合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系统性革命。西藏日报应充分发挥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的独特优势,将中央媒体的先进经验与西藏实际相结合,在内容上深耕民族团结、生态保护、强边固边等特色主题,在传播上创新藏汉双语表达方式,在技术上探索高原远程采编解决方案,走出一条具有西藏特色的党媒融合发展之路,为新时代党的西藏工作提供有力舆论支撑。
(中国西藏新闻网所登载该网评文章仅为分享交流经验目的,属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