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主流媒体作为党和群众的“连心桥”,肩负着传播政策、记录变迁、凝聚力量的重要使命。作为重庆市级主流融媒体平台,华龙网在乡村振兴报道中探索的鲜活实践,为西藏日报创新传播方式、提升服务效能提供了有益参考。
西藏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区域,独特的高原风光与深厚的人文积淀,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别样活力。近年来,西藏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在产业发展、文旅融合、基层治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西藏日报作为自治区党媒,始终紧跟自治区党委、政府部署,通过开设乡村振兴专题、推出《格桑花开》融媒体栏目等方式,生动记录着高原乡村的新变化、新风貌。但面对群众对多元内容、鲜活表达的新需求,在内容贴近性、形态创新性、传播覆盖面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借鉴华龙网的成熟经验,结合西藏地域与民族特色优化传播策略,能让西藏日报的乡村振兴报道更接地气、更聚人气,更好地服务全区乡村振兴大局。
一、华龙网乡村振兴报道的实践亮点
(一)专题化整合,让乡村故事“聚起来”
华龙网围绕乡村振兴主题打造专属融媒体专题,将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基层治理等领域的报道分类整合,嵌入直播入口、短视频合集和数据图表,让零散的乡村故事形成“组合拳”。比如“山乡逐梦 重庆答卷”专题,不仅集中展示重庆各区县的实践案例,更通过“一县一亮点”的呈现方式,让读者清晰看到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既增强了传播的系统性,也方便群众快速获取信息。
(二)融媒体创新,让乡村声音“活起来”
华龙网紧扣群众喜好,用活短视频、H5、直播等多元形式,让乡村故事从“纸上”走到“屏上”,真正“活”起来、“火”起来。比如聚焦江津区先锋镇的乡村振兴实践时,没有简单报道花椒产业发展,而是以“花椒BA”篮球赛为鲜活切入点,通过“赛事+文化+旅游”的融合报道思路,用镜头捕捉赛场拼搏的热闹场景、椒林周边的美食市集、非遗文化展演的生动画面,再配上村民朴实的采访和接地气的解说,让产业发展的成果变得可感可及。
(三)接地气表达,让乡村报道“近起来”
摒弃传统说教式报道,转而用群众听得懂、喜欢看的语言和视角。无论是聚焦田间地头的劳作场景,还是记录村民的真实故事,都以“拉家常”的方式呈现,再配上鲜活的现场画面和朴实的人物采访,让乡村报道既有温度又有烟火气,真正走进了群众心里。
华龙网2023年推出的乡村振兴互动视频《当AI被拉进华溪村群聊》,便是鲜活代表。视频以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为背景,采用可点击互动的形式——受众可点击画面中村民头像,倾听他们的真实讲述:种植户陈朋站在黄精地里,介绍黄精智慧管理系统的智能监控功能,数字赋能让种植更省心。视频最后还设置了“AI画未来华溪村”的互动环节,受众选好关键词,AI便会生成专属海报,还可保存分享,让受众在互动中直观感受科技赋能乡村的活力。
二、西藏日报乡村振兴报道的优化方向
(一)做精专题矩阵,让乡村振兴“看得全”
依托现有乡村振兴专题,进一步优化内容架构:整合藏汉双语政策解读、基层实践动态和数据可视化内容,增设“乡村新图景”“产业新亮点”“人物新故事”等子栏目,清晰呈现西藏和美乡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的进展成效。同时联动纸媒专栏、短视频合集,通过专题内嵌直播入口、短视频二维码,实现“一次生产、多端分发”,让群众随时随地都能全面了解乡村振兴的“西藏答卷”。
(二)创新内容形态,让乡村故事“更对味”
结合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短视频平台等矩阵优势,打造贴近群众的内容产品:以田间地头、村落日常为场景,拍摄鲜活的短视频,融入AI动画解读政策,让政策解既有泥土气息又具科技温度;制作乡村文旅主题H5,整合美食、民宿、非遗等资源,加入打卡、分享功能,让群众在互动中感受高原乡村魅力;同时拓展小红书、B站等生活化平台,用图文、视频展现乡村生活细节,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三)聚焦群众需求,让乡村报道“有温度”
立足西藏地域特色,紧扣群众关心的产业发展、文旅体验、民生改善等话题,深入基层挖掘鲜活案例。无论是记录农牧民的增收故事,还是展现乡村文旅的新玩法,都以群众视角切入,用真实的画面、朴实的语言传递乡村振兴的“获得感”。同时联动政企资源,在报道中嵌入农产品销售、旅游推荐等实用信息,让报道既“好看”又“好用”,真正成为连接群众、服务乡村的桥梁。
华龙网乡村振兴融媒体“专题化整合、融媒体创新、在地化表达”的核心实践路径,揭示了主流媒体在乡村振兴报道中“以受众为中心、以融合为路径、以本土为根基”的传播逻辑。华龙网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报道需通过系统性传播框架、立体化表达维度、在地化共情联结,才能有效提升传播力与影响力。这一实践路径既为优化高原乡村振兴报道提供了具体方向,也为民族地区主流媒体参与乡村振兴传播、践行媒体使命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
(作者:西藏日报社 丹增朗赛)
(中国西藏新闻网所登载该文章仅为分享交流经验目的,属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