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 杂感随笔

以记者站再造驱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向纵深推进

2025年10月25日 15:14    记者 常川
分享到:

以记者站再造驱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向纵深推进

——基于西藏日报的实践

作者:常川

一、引言:变革浪潮中的末梢重塑与战略价值再定位

当前,主流媒体的深化改革已从技术层面的“融合相加”迈入体制机制层面的“系统相融”。西藏日报社的整体机构改革,正是对这一趋势的积极响应。然而,作为组织末梢的记者站,其改革进程的滞后,已成为制约系统性变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瓶颈。在“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新运营模式指引下,记者站的价值绝非仅是新闻生产的“前哨”,更应成为主流媒体挺进主战场、服务基层治理、整合区域资源的核心支点。对其进行的改革,是一次对传统媒体组织架构、生产流程与运营模式的深度重构,具有事关全局的战略意义。

二、现状审视:传统媒体组织末梢的系统性困境

记者站当前面临的挑战,是多层次、结构性的系统性问题,集中体现了旧有模式与新时代要求之间的深刻矛盾。

1.合作模式短期化,难以形成深度协同生态

当前与地方的合作多基于短期项目,缺乏以战略共赢为导向的长期生态构建。这种“一事一议”的短期契约,不仅导致合作连续性差,更使得媒体无法深度嵌入地方发展进程,难以从“报道者”升级为“参与者”与“共建者”,制约了其影响力的纵深拓展。

2.职能定位模糊化,制约组织效能全面释放

在“采编经营两分开”的政策要求下,实践中易陷入“不敢为”与“简单化”的误区。将内容生产与市场运营机械割裂的认知,导致记者站功能单一化,既无法有效回应地方对综合服务的需求,也压抑了自身创新活力,造成人力资源与平台资源的巨大浪费。

3.生产思维传统化,滞后于全媒体传播逻辑

尽管机构改革已明确全媒体方向,但考核指挥棒与日常管理指令仍难以摆脱传统纸媒的路径依赖。记者站的内容产出大量集中于简讯、版面稿,在深度调查、融合产品、舆论监督等彰显媒体价值的领域缺位,使其在区域舆论场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面临边缘化风险。

4.支持体系薄弱化,难以支撑前沿阵地坚守

作为远离本部的派驻机构,记者站在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技术赋能与情感归属等方面获得的系统性支持不足。特别是在高海拔艰苦地区,保障体系的短板不仅影响队伍稳定与工作积极性,更从长远上削弱了主流媒体在基层的阵地巩固与能力建设。

三、核心逻辑:以系统性思维破解“两分开”与“两加强”的实践难题

深化改革必须首先在核心逻辑上正本清源。“采编经营两分开”的底线原则,与“采编经营两加强”的发展要求,本质上是辩证统一的。改革的要害不在于物理隔离,而在于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在确保新闻舆论工作规范有序的前提下,实现内容影响力与市场生存力的相互促进、协同增益。这要求我们建立一套既能防范风险,又能激发活力的新型协同机制,其核心是权责清晰的边界、规范透明的流程与正向驱动的激励。

四、改革路径:从末梢单元到生态节点的战略升级

基于上述认知,记者站改革应从战术性调整升维至战略性重构,致力于实现三大转变:从成本中心到价值中心,从新闻供稿点到资源整合平台,从传统记者到全媒体人才。

(一)功能重构:从单一供稿到多元赋能的战略跃迁

重新定义记者站的核心职能,将其从单一的“内容生产单元”,升级为集“区域新闻采制中心、地方资源对接枢纽、报社品牌展示窗口、产业发展前沿哨点”于一体的综合性节点。这意味着记者站需深度介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深度的调查研究、创意的活动策划与专业的服务输出,实现媒体功能与地方发展的同频共振。

(二)机制创新:构建协同增益的新型运作模式

创新协同机制:在严格遵循“两分开”原则下,探索“后台统一、前端联动”的协同模式。由传媒集团作为统一的市场化接口和风险防火墙,记者站则聚焦于需求挖掘、内容支撑与关系维护,形成“事业”与“产业”双轮驱动、良性互促的格局。

创新运营模式:超越传统的版面合作,向“项目制”“生态位”运营转型。重点探索“新闻+文旅”“新闻+智库”“新闻+活动”等新模式,通过打造垂直领域的产品线与服务包,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创新考核与激励:建立以“社会效益为首、经济效益并重”的复合型考核评价体系。大幅提升优质原创内容、舆论监督成果、创新项目价值的考核权重,并建立与价值贡献紧密挂钩的利润分成与专项奖励制度,全面激发内生动力。

(三)生态赋能:夯实持续发展的战略支撑体系

管理赋能:提升记者站的战略层级,建议由社领导直接分管,强化统筹协调能力。同时,授予其在客户端地方频道运营、本地化项目策划上更大的自主权。

人才赋能:实施“派驻任职与中心轮岗”相结合的人才流动机制,将记者站打造为人才培养与锻炼的“黄埔军校”。针对全媒体技能短板,开展体系化、定制化的赋能培训。

保障赋能:出台针对记者站,特别是高海拔艰苦地区的“倾斜性”保障政策。在经费、技术、设备、职称晋升、家庭关怀等方面形成制度化支持,解决后顾之忧,营造“栓心留人”的组织环境。

五、结论

记者站的深化改革,是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中一场深刻的“末梢革命”。它考验的不仅是改革的决心,更是重构组织模式的智慧。通过对其进行功能、机制与生态的全方位重塑,使其从传统的附属机构,蜕变为适应全媒体时代要求的敏捷组织、价值节点与创新引擎,必将能有效撬动主流媒体的整体转型与影响力提升,在新的传播格局中牢牢掌握发展与竞争的战略主动。

(中国西藏新闻网所登载该文章仅为分享交流经验目的,属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本网观点。)

责任编辑:唐朕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