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 珠峰快见

【地评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绽放雪域高原文化新光彩

2025年10月27日 17:56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近日,一场承载着千年文明印记、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文化盛宴如期举行。首届西藏喜马拉雅文化艺术与古物双年展以其恢宏的气度、深邃的内涵和精湛的展品,生动诠释了西藏文化在党的阳光雨露滋润下焕发出的蓬勃生机,为世人打开了一扇领略雪域高原独特魅力的窗口。

文明互鉴的生动实践,民族团结的璀璨华章。漫步双年展厅,仿佛穿越时空隧道,见证着高原文明的生生不息。从新石器时代的卡若文化遗存,到吐蕃时期的鎏金铜器;从宋元时期的唐卡艺术,到明清时期的佛教造像,每一件文物都如同刻在时光里的密码,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与祖国内地血脉相连的历史。特别是一组反映茶马古道的珍贵文物——来自内地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在古老商道上交汇,不仅是经济上的互通有无,更是文化的相融共生,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源远流长。

此次双年展超越了地域界限,将西藏文化置于整个喜马拉雅文化圈乃至中华文明的大视野中加以展示。来自青海、四川、云南等涉藏州县的精品文物与西藏本土瑰宝交相辉映,彰显“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理念的艺术化表达。

守正创新的时代典范,文化自信的雪域强音。雪域高原,天籁回音;文明瑰宝,时代新生。展览最为动人的篇章,在于精彩呈现了在党的领导下西藏文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一边是和平解放前简陋的民间用具,见证着旧西藏的苦难与落后;另一边是当代艺术家创作的反映新农村建设、铁路通车、生态保护等主题的现代唐卡、雕塑和油画,洋溢着幸福安康的现代生活气息。

值得关注的是,众多展品展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完美融合。古老的藏族邦典技艺衍生出时尚文创产品,传统藏戏元素被创新运用于舞台美术,数字技术让千年壁画“活”起来……这些创新实践,深刻体现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在西藏的扎实贯彻。正是由于国家对西藏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才使得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提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源泉。

精品荟萃的艺术殿堂,润物无声的思政课堂。本次双年展堪称西藏文化艺术精品的集中检阅。被誉为“民族瑰宝”的唐卡艺术,此次展出了不同流派、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从严谨的勉唐派到飘逸的嘎玛嘎赤派,从传统的矿物颜料到创新的表现形式,令人叹为观止。特别是巨幅彩绘唐卡《民族团结一家亲》,以精湛技艺描绘了各民族群众共同建设美丽西藏的生动场景,既是艺术精品,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

在古籍文献展区,《四部医典》等珍贵藏医药文献与现代农业科技书籍并列展示,象征着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的对话;反映脱贫攻坚伟大成就的摄影作品与传统民俗器物相得益彰,记录着西藏社会的历史性跨越。这种精心策划的展陈方式,让观众不仅欣赏到艺术之美,更深刻感受到西藏和平解放70多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藏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是西藏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

面向未来的文化启示,凝心聚力的精神纽带。首届西藏喜马拉雅文化艺术与古物双年展的成功举办,给我们以深刻启示: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持续加大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发展力度,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讲好中国西藏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进“五个认同”,筑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

首届西藏喜马拉雅文化艺术与古物双年展成功构建了一个立体、多元、开放的文化交流平台。它让我们看到,西藏的文化遗产绝非凝固于过去的标本,而是流淌于历史长河、依然滋养当下的活水。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让古老的智慧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这正是西藏文化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这场文化盛事,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必将深远,推动着西藏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为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作出独特贡献。(旦增卓玛

责任编辑:朱颖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