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传播实践与成长路径探索——基于潮新闻短视频与直播中心三月学习实践
拉巴卓玛
摘要
在新媒体技术快速迭代、信息传播形态持续革新的背景下,短视频与新闻直播已成为主流媒体拓展传播边界、提升舆论引导力的核心载体。本文基于在潮新闻短视频中心与直播中心为期三个月的学习实践经历,结合具体新闻项目案例,从专业技能提升、团队协作实践、行业认知深化三个维度,系统梳理新媒体新闻生产的全流程运作逻辑,总结实践过程中的成长经验与认知收获,为新媒体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
新媒体新闻;短视频创作;新闻直播;实践成长;团队协作
一、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传播生态的深刻变革,传统新闻传播模式面临重构,短视频以其碎片化、直观化的传播优势,新闻直播以其即时性、互动性的传播特点,共同成为主流媒体连接用户的重要桥梁。潮新闻作为区域主流媒体的新媒体标杆,其短视频中心与直播中心在内容创作、技术应用、团队运作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本次为期三个月的沉浸式学习实践,涵盖短视频创作与新闻直播两大核心板块,通过深度参与选题策划、采访拍摄、后期制作、直播执行等全流程工作,不仅实现了专业技能的系统性提升,更对新媒体新闻传播的核心规律与发展趋势形成了更为深刻的认知。本文旨在通过梳理此次实践经历,总结实践中的成长路径与经验启示,为新媒体新闻传播领域的实践探索提供借鉴。
二、实践背景与内容概述
(一)实践环境与氛围
潮新闻短视频中心与直播中心始终秉持“内容为王、创新为要”的创作理念,营造了紧张有序、务实创新的工作氛围。团队成员兼具专业素养与创作热忱,在新闻价值挖掘、传播形式创新等方面的探索精神,为实践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也促使笔者快速融入新媒体新闻生产的节奏中。
(二)实践阶段与核心内容
本次实践分为两个阶段,共计三个月。前一个半月聚焦短视频创作实践,深度参与民生热点、城市动态、人文故事、科普宣传等多类型短视频的采访报道,代表性项目包括《稻虾共养,无人机喂料,第一波本地小龙虾上市了》《“演唱会经济”有多给力?周杰伦杭州演唱会外摆特种兵一天赚上千元》《年纪大了也能追梦 杭州78岁小巷画家坚持作画17年》《谨防机票退改签诈骗!景区公安手绘漫画教你识别骗术》等,全面参与选题策划、素材拍摄、剪辑制作等全流程工作。
后一个半月专注于新闻直播实践,参与《母爱“簪”心间!潮新闻母亲节活动圆满落幕 愿妈妈永远定格美》《杭州为无人车立法 沉浸式体验自动驾驶巴士游览湘湖风光》《金婚夫妻成了520特邀颁证员 为新人送上美好祝福》等多场主题直播的全流程运作,同时完成《运河十年精彩蝶变:工业遗存变身杭州城市潮流地标》《穿越千年的相遇,感受运河与城市的脉动》等新闻的采访报道,系统掌握直播前期筹备、现场执行与后期复盘的核心流程。
三、短视频创作实践:技能打磨与认知深化
(一)短视频生产全流程的精细运作
短视频创作并非简单的“拍摄+剪辑”,而是需要全流程精细化打磨的系统工程。在选题策划环节,笔者深刻体会到“热点敏锐度”与“价值挖掘力”的重要性。优质短视频选题既要紧跟社会热点、贴近用户需求,如“演唱会经济”“毕业季”等民生热点,又要挖掘独特视角,避免同质化表达——如在“演唱会经济”系列报道中,不仅聚焦演出本身,更延伸至周边吃住游消费、外摆经济等衍生话题,展现城市经济活力的多元维度。
在拍摄执行环节,笔者掌握了光线调控、构图设计、运镜技巧等核心技能,理解了“画面语言”的传播价值。例如在拍摄《春风吹纸鸢 杭州迎来首届国际风筝节》时,通过远景展现风筝节全景氛围、近景捕捉参与者表情、动态运镜呈现风筝飞行轨迹,让画面既具观赏性又能传递活动核心信息;而在《78岁小巷画家坚持作画17年》的人文报道中,运用特写镜头记录画笔起落与画家神态,以静态画面传递坚守梦想的精神力量,实现了情感共鸣。
在后期制作环节,通过熟练运用专业剪辑软件,笔者学会了以“节奏把控”塑造叙事逻辑。不同类型短视频需匹配不同剪辑节奏:民生新闻注重信息传递效率,剪辑节奏简洁明快;人文故事则需放慢节奏,通过镜头切换与音乐搭配营造情感氛围。同时,音效与音乐的合理运用能显著提升内容感染力,如科普类短视频《谨防机票退改签诈骗》搭配轻快背景音与警示性音效,既增强趣味性又突出核心提示。
(二)团队协作:优质短视频的核心保障
短视频创作的高效推进离不开跨岗位团队协作。在实践过程中,笔者与编导、摄像、后期等岗位同事形成紧密配合:编导负责整体选题策划与叙事框架搭建,摄像基于叙事需求优化拍摄方案,后期通过剪辑与特效强化内容表达,各环节相互支撑、动态调整。例如在《足金不足,金店“跑路”!网购买金奇葩事你遇到过吗?》的选题中,编导明确“曝光问题+科普避坑”的核心定位,摄像聚焦采访对象讲述与实物证据拍摄,后期通过字幕标注关键信息、插入漫画图示简化维权流程,最终实现“信息传递+实用价值”的双重目标。
这种协作模式不仅提升了内容创作效率,更促进了思维碰撞——不同岗位基于专业视角提出优化建议,如后期团队从传播效果出发建议增加“避坑小贴士”字幕,摄像团队从画面呈现角度调整采访场景,让作品在多维度打磨中趋于完善。同时,笔者也在协作中提升了沟通表达与需求对接能力,学会了清晰传递创作想法、倾听不同意见,实现个人价值与团队目标的统一。
(三)优质短视频的核心创作规律
通过对潮新闻短视频成功案例的分析与实践总结,笔者领悟到优质短视频的核心要素:一是“内容价值”,无论是新闻资讯、科普知识还是人文故事,都需为用户提供“有用”或“有情感”的价值;二是“表达创新”,在同质化竞争中,独特的叙事视角、新颖的呈现形式能吸引用户注意力,如用手绘漫画形式做反诈科普,突破传统科普的枯燥感;三是“节奏适配”,根据内容类型与用户观看习惯调整时长与剪辑节奏,确保在短时间内抓住用户注意力并传递核心信息。
四、新闻直播实践:流程把控与能力提升
(一)新闻直播全流程的系统运作
新闻直播的即时性与不可回溯性,对全流程把控提出了极高要求。在前期筹备阶段,需完成选题策划、嘉宾邀请、流程设计、技术调试等多重工作,且每个环节都需精准对接。选题策划需兼顾“新闻价值”与“直播适配性”,如“杭州无人车立法”聚焦城市创新政策,兼具时效性与关注度,且自动驾驶巴士体验具备可视化直播条件;嘉宾邀请需基于选题需求筛选合适对象,如“520金婚颁证员”直播邀请金婚夫妻与新婚情侣,通过真实故事传递情感价值;流程设计则需细化时间节点、互动环节与应急方案,避免直播节奏混乱。
在直播执行阶段,笔者学会了应对多场景突发情况,提升了现场调度与应急处置能力。直播过程中,画面切换、嘉宾互动、用户留言回应等环节需实时协调,如在《母爱“簪”心间!母亲节活动直播》中,需根据现场活动进度调整镜头切换顺序,及时捕捉母子互动等温情瞬间;而在“无人车体验直播”中,面对车辆行驶过程中的信号波动,通过提前准备备用拍摄设备与实时沟通技术团队,确保直播画面稳定。
在后期复盘阶段,数据分析成为优化内容的重要依据。通过分析直播观看人数、互动率、停留时长等数据,总结用户关注焦点与内容薄弱环节——如发现用户对无人车安全性能提问较多,后续可在类似选题中增加专业解读环节;若互动率偏低,则需优化直播互动设计,如增加抽奖、留言问答等环节提升用户参与度。
(二)团队协作:新闻直播的成功关键
新闻直播的顺利落地是团队协同作战的成果。直播团队中,策划负责整体流程设计,编导把控现场节奏,摄像保障画面质量,主播负责内容呈现与互动引导,技术团队支撑设备运行,各岗位需在高度默契中完成分工协作。例如在“运河十年蝶变”主题直播中,策划团队确定“工业遗存→潮流地标”的叙事主线,编导实时协调主播行进路线与讲解节奏,摄像团队同步切换全景、中景、特写镜头,技术团队保障直播信号稳定,通过多岗位无缝衔接,让用户直观感受运河变迁。
在协作过程中,笔者学会了“有效沟通”与“灵活适配”。直播现场情况复杂多变,需通过简洁高效的沟通快速调整方案;同时,要尊重不同岗位的专业判断,如技术团队提出的信号覆盖建议、主播反馈的内容节奏调整需求,都需及时响应并优化,确保团队目标一致。这种协作经历不仅提升了团队意识,更培养了“全局思维”——在参与任何环节工作时,都能从直播整体效果出发思考问题。
(三)个人成长:自信与综合能力的双重提升
新闻直播实践对个人综合能力提出了全方位考验。面对直播现场的不确定性与工作压力,笔者逐渐克服紧张情绪,变得更加自信从容。从最初协助整理直播资料、传递设备,到后来能独立完成部分采访环节、参与现场调度,每一次尝试都在积累经验。例如在《潮闻体验官:和青年民警pk警务技能》的采访中,笔者需实时对接民警与主播,协调拍摄流程,面对突发的技能展示调整,快速反应并优化采访方案,确保内容顺利呈现。
同时,实践让笔者深刻认识到“终身学习”的必要性。新闻直播领域技术与理念迭代迅速,从直播设备升级到互动形式创新,从政策解读逻辑到用户需求变化,都需要持续学习跟进。潮新闻直播中心对前沿技术的应用,如沉浸式直播、多机位联动等,让笔者意识到只有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提升技术素养,才能适应新媒体新闻传播的发展需求。
五、实践总结与未来展望
(一)实践核心收获
为期三个月的实践,是专业技能与认知视野的双重提升。在专业技能层面,笔者系统掌握了短视频创作全流程技巧,包括选题策划、拍摄剪辑、后期优化等;熟练掌握了新闻直播的前期筹备、现场执行与后期复盘逻辑,提升了应急处置、设备操作与数据分析能力。在认知层面,深刻理解了新媒体新闻传播“用户中心”“内容为王”“创新为要”的核心逻辑,明确了优质新媒体内容需兼具专业性、趣味性与价值性;同时,通过跨岗位协作实践,深化了对“团队力量”的认知,提升了沟通协调、分工协作与全局思维能力。
在个人成长层面,实践让笔者变得更加自信独立、勇于担当。面对复杂任务与突发情况,从最初的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探索解决方案;在压力环境下,学会了合理规划时间、优化工作方法,提升了工作效率与抗压能力。此外,通过接触行业前沿技术与创新理念,树立了“终身学习”的职业态度,为后续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未来展望
此次在潮新闻的实践经历,为笔者在新媒体新闻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笔者将聚焦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深化专业技能,针对短视频叙事创新、直播互动设计等薄弱环节加强练习,提升内容创作的专业性与创新性;二是拓展知识视野,持续关注新媒体传播技术发展与行业动态,学习政策解读、用户心理等相关知识,丰富知识储备;三是坚持实践创新,将所学知识与经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尝试探索更具传播力、影响力的新媒体新闻作品,兼顾新闻价值与用户需求,为新媒体新闻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西藏新闻网所登载该文章仅为分享交流经验目的,属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