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雪域高原,西藏不仅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更以其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凝聚着民族智慧、寄托着人民情感的非遗项目,如同璀璨的星辰,闪耀在西藏的文化天空,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生不息。
非遗,是西藏历史的“活态”传承。千百年来,西藏各族人民在适应高原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世界。格萨尔史诗的恢弘传唱,是世界罕见的“活形态史诗”,艺人们的即兴说唱,将古老的英雄故事代代相传,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历史的“百科全书”;藏戏的粗犷面具、高亢唱腔与古朴舞步,融合了民间歌舞与说唱艺术,是藏族人民精神生活和审美追求的生动体现;唐卡绘画的精湛技艺、矿物颜料的独特运用,将历史故事与艺术审美完美结合,方寸之间蕴含着一个绚烂的世界。还有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藏香制作技艺、藏医药浴法等,无一不是高原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穿越时空、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这些非遗项目,不是静止的文物,而是鲜活地存在于民间生活、节庆礼仪之中,是西藏文化根脉最深沉的搏动。
非遗,是民族情感的深厚滋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在于“人”,是社群认同感和持续感的重要纽带。在西藏,非遗深深融入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与情感世界。一首嘹亮的牧歌,回荡在辽阔的草原,抒发着对家乡的眷恋;一曲欢快的锅庄,舞动在喜庆的场合,凝聚着社区的和谐与欢乐;一件精美的藏族服饰,从纺线、织布到刺绣,承载着母亲的巧思与家庭的温暖;一壶醇香的酥油茶,其打制与分享的礼仪,体现着待客之道与人际温情。这些看似寻常的非遗实践,构成了西藏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归属,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力量。保护和传承非遗,就是守护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滋养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深厚情感基础。
非遗,是时代发展的创新源泉。新时代为西藏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西藏非遗保护体系日益完善,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得到有效认定和支持。《格萨尔》藏译汉项目、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广泛开展,让古老的技艺和艺术在更广范围内传播、在年轻人心中扎根。更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正积极探索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唐卡艺术与现代设计结合,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藏毯、藏香等传统工艺品借助电商平台,飞入寻常百姓家;非遗旅游的融合发展,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也促进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这种“活态”传承与生产性保护,不仅赋予了非遗新的生命力,使其成为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点,更在创新中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
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部写在大地上的生动史书,是一曲回荡在高原的悠远牧歌,更是一幅描绘着传统与未来交织的锦绣画卷。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维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让我们共同携手,守护好雪域高原的文化根脉,让西藏非遗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为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西藏篇章贡献深沉而持久的力量。(旦增卓玛)
(中国西藏新闻网所登载该网评文章仅为分享交流经验目的,属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