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作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系统性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十五五”时期各项工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指导“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献。全会不仅着眼于“十五五”时期的发展规划,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系统谋划,还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实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深刻学习领会全会精神,需要以更宏阔的历史视野把握其时代方位,以更系统的战略思维理解其顶层设计,以更强烈的使命担当践行其部署要求,从而准确把握其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战略价值,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凝聚磅礴力量。
历史维度:承续百年伟业,擘画复兴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十五五”时期历史方位的精准定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阶段性与连续性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历史发展告诉我们,人类文明进步历程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人类就是在同困难的斗争中前进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为“阶梯式递进”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哲学基础。历史的发展,从来不是简单的线性延伸,而是由一个个关键节点构成的阶梯式递进过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深刻指出,“十五五”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这一定位,精准锚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阶段性坐标,既承接了“十四五”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又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图谱”,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科学谋划“十四五”发展方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直至此次四中全会聚焦“十五五”时期发展,这一系列重大部署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我们党始终以历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辩证思维,引领民族复兴伟业稳步前行。这种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高度历史自觉和战略定力。这种历史演进过程中制度变迁的路径发展与制度创新的辩证统一,既保证了政策稳定性,又体现了制度优化率,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面对“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复杂环境,全会强调必须“巩固拓展优势、破除瓶颈制约、补强短板弱项”,这正是基于对历史方位清醒判断后的主动作为,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运用的集中体现。
理论维度:创新时代思想,领航理论实践
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和理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关键所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战略部署和重大决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的最新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全会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突出体现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深刻把握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内在规律,既体现了对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自觉遵循,又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显著优势,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和原创性贡献。特别值得深入理解的是,全会对“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系统化、体系化理论建构。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经济领域拓展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确立“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战略导向,具体化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多维度的理论框架和制度设计。这种全面、系统、协调的发展观,突破了传统发展理论的思维局限,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新发展范式,为发展中国家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全新的理论选择和实践路径。全会还创造性地提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任务,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深刻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进一步深化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思想,系统论述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辩证关系,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矛盾运动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娴熟运用。这些重大理论创新,科学回答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时代课题,展现了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强烈理论自觉,使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实践维度:远瞻战略部署,夯实发展根基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再宏伟的蓝图,也需要付诸坚实的行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最为鲜明的特征之一,就是其强烈的实践导向和问题意识,它不仅是政治宣言,更是应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风险挑战的战略部署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全会直面“世界变乱交织、动荡加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的外部压力,以及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有效需求不足”“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艰巨”“重点领域还有风险隐患”等现实挑战,提出了一整套系统解决方案。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到“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从“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到“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每一项任务都精准对标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人民的急难愁盼,体现了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辩证统一,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实践层面的具体化、精细化,彰显了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国际维度:贡献中国智慧,胸怀天下大势
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的大背景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不仅着眼于国内发展,更以宏阔的全球视野,规划了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新篇章,这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集中展现,也是负责任大国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主动担当。放眼国际关系历史延续,这种立足中国、放眼全球的战略思维,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对传统地缘政治理论的超越和创新。全会明确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强调“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循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这充分表明,尽管面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威胁上升,国际经济贸易秩序遇到严峻挑战”的逆风,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并且正在从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化。立足于人类文明赓续,全会部署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等举措,旨在以自身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体现了中国对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责任担当。与此同时,全会从人类文明互鉴视角出发,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等观点,强调通过文化交流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是对“文明冲突论”的有力回应,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文化基础。面对全球性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中国通过自身的现代化实践,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传统模式的现代化新路,并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以其深邃的历史洞察、深刻的理论创新、坚实的实践路径和宽广的国际视野,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征程上矗立起一座新的里程碑。深刻领悟其精神实质,要求我们不仅看到未来五年的目标任务,更要理解其在民族复兴伟业中的战略价值;不仅要把握国内发展的具体部署,更要认清其对于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从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的视野来看,全会的战略部署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国内与国际的联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的理论创新和生动实践。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历史的交汇点上,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的斗志,将全会绘制的宏伟蓝图转化为波澜壮阔的生动实践,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作者:谢勇 次仁旺姆 均为自治区党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讲师)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