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下午,自治区党委常委、拉萨市委书记齐扎拉会见北京援藏指挥部第一批、第二批(含学校管理团队)专职干部,就进一步推进对口援藏工作交换意见。
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洛桑旦巴,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延清,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陈勇,市委副书记马新明,市政协主席诸伟敏,市委常委、秘书长袁训旺,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洪家志会见时在座。
齐扎拉首先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北京援藏指挥部第一批专职干部三年来推动拉萨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生改善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北京市迎送团一行、北京援藏指挥部第二批专职援藏干部和学校管理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在中央的关心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北京江苏两省市的大力 支持下,在援藏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拉萨市呈现出经济提速跨越、社会和谐稳定、民生显著改善、文化繁荣发展、生态保持良好、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局面。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北京援藏指挥部第一批专职援藏干部的心血和汗水。在藏三年来,北京援藏指挥部第一批专职援藏干部围绕拉萨中心工作,大力弘扬“北京援藏精神”和“老西藏精神”,争当学习上进、政治坚定、维护稳定、推动发展、维护团结、勤政廉政的表率,不断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升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协调、扎实推进项目援藏、产业援藏、人才援藏、智力援藏、科技援藏、文化援藏、社会援藏工作,援藏各项工作走在各省市前列,有力促进了拉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受到拉萨各族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一是建设了一批援藏项目。2011年至今,北京市共投入援藏资金14.4亿多元,建设了79个项目。拉萨市群众文化体育中心、德吉罗布儿童乐园、牦牛博物馆、北京实验学校等重点工程,填补了拉萨城市功能空白,在雪域高原树立了一座座丰碑。同时,通过援藏干部引进30多个招商项目投资100多 亿元,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支援拉萨建设。二是编制了一批产业规划。编制了拉萨市商业网点规划、拉萨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规划、拉萨市环境功能区规划、数字城管发展规划等15个项目。三是打造了一批援藏品牌活动。充分发挥首都优势,精心组织实施首都艺术家拉萨行、首都媒体拉萨行、首都企业家拉萨行、京藏手拉手读书活动、北京拉萨商品大集、京藏儿童手牵手夏令营、先心病儿童免费治疗、西藏籍大学生在京就业等10项援藏品牌活动,促进双方交流合作,增进京藏人民友谊。四是培训了一批急需人才。实施了65个智力援助项目,赴京培训各类急需紧缺人才1700多人;邀请近百名专家学者到拉萨开展专题讲座和指导;通过挂职锻炼、考察学习等方式为拉萨市培训500多名专业人才。五是推出了一批文化产品。完成《拉萨百科全书》、《文成公主》、《西藏岁月》等重点援藏文化项目出版。拍摄播出《奉献高原情满雪域》专题片,组织北京援藏新闻报道1000多篇,形成了社会各界支持援藏工作的良好氛围。六是开展了一批公益活动。发起“温暖行动”,为农牧民学生送去温暖;开展“奉献爱心、结对帮扶”活动,促进了民族团结。北京援藏医生经常深入基层开展义诊、免费体检及送医送药活动,受到农牧民群众及僧尼的赞誉。
齐扎拉指出,北京援藏指挥部第二批援藏干部要尽快熟悉拉萨的自然与社会环境。虽然条件相对艰苦,但干事创业的环境很好,市委市政府会大力支持,给大家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今年是全国援藏二十周年,齐扎拉希望新来的北京援藏指挥部专职干部和学校管理团队的同志,一要讲政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治藏稳藏方略,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二要讲学习。学习党的治藏方略和成功实践,学习西藏的历史和文化,不断提高援 藏工作的能力。三要讲团结。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在反分裂这个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始终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认识统一、表里如一、态度坚决、步调一致。四要讲纪律。对照党章和各项纪律要求,严于律己,保持拒腐蚀、永不沾的浩然正气和政治本色。五要讲奉献。要继承和发扬北京援藏指挥部第一批专职援藏干部的优良传统,努力做好各项工作,为建设美丽家园幸福拉萨贡献力量。
会谈中,北京援藏指挥部第一批援藏干部代表、副指挥胡蕴刚感谢拉萨市委市政府三年来对北京援藏专职干部的关心、支持和理解。他表示,第一批援藏专职干部现已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即将返回北京,一定会把拉萨优良的工作作风带回去,在各自的岗位上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对口援藏工作,增进感情,加深北京和拉萨两地友谊。(记者邓晋伟)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