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走访牛肚加工黑作坊
“用来喂狗的”
这是他们的万能挡箭牌
早在去年年底,记者便接到过西郊一位民警的举报电话,这位民警说他们辖区内有几家牛头肉、牛肚加工黑作坊,现场恶心至极,但民警又没有行政执法的权利,所以束手无策,希望记者曝光进行取缔。记者接到举报食品加工黑作坊的电话不是第一次,但民警举报黑作坊,还是头一次。(记者 江飞波 刘婷婷)
4月8日,记者走访的黑作坊现场。
发黑和发白的牛肚。
走访黑作坊现场
藏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
民警向记者举报食品加工黑作坊让记者意识到,在食品安全体系当中,有时即使是民警,也是食品安全体系中最普通的消费者。
这位民警介绍,2012年年初他们对辖区流动人口进行登记检查时,发现了几家牛头肉、牛肚加工黑作坊。“太恶心了,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这位民警说,2012年,他们将掌握的情况反馈至工商、质监、卫生等具有行政管理权限的部门,当时多个部门联合对黑作坊进行了查处,也起到了效果。但让他惊讶的是,黑作坊没几个月后“死灰复燃”了。
4月8日,记者跟随这位民警再次走访了这几家牛头肉、牛肚加工点。加工点都集中一片低矮的出租房周边,民警说,这片出租房的土地归一社区使用,社区将地出租给了一位承包商,承包商再建成简易出租房出租收取租金。记者观察发现,这一区域既有从事废旧商品回收的商家,也有进行家具加工的,租户基本是外来流动人员。民警领着记者走到距离小巷道尽头约百米的地方,便开始闻到了动物皮毛烧焦的味道。“这是他们在处理牛蹄筋。”民警解释说。
走进这些牛头肉、牛肚加工作坊,记者的感受也只能用“震惊”来形容。现场的卫生条件,让人绝对不会再想去第二次。
黑作坊的万能挡箭牌
“我们的牛肚是给狗吃的”
记者一直疑惑,为什么连民警都对这些黑作坊束手无策?
“这边有三家加工牛头肉的,还有两个养牛的牛棚。”民警说,因为经常在这片出租房登记流动人员信息,不少住户都认识他。民警在向记者介绍的时候,远处的住户便有所警觉。“他们会打电话通知后面那家,但其实每次来都一样,我们看着他们,他们也看着我们。”民警说。
一个大院子、两个老式锅炉、两个低矮的牛棚,还有几间冲洗腌制牛肚的小房间和堆放牛头骨和牛角的棚子,一些牛内脏随意丢弃在过道两侧,现场气味夹杂着腐臭和粪臭。
一名男子穿着雨靴将牛肚铺放在地上冲洗着,见民警和记者到处查看,漫不经心和不太在乎的样子。“这些牛肚都腌臭了,还能吃吗?”记者问。“人肯定不能吃噻,都是用来喂狗的。”男子回答说。“喂狗的干嘛要用强碱泡白,洗洗不就行了吗?”听到这么一问,男子没有搭理。
小房间是用空心水泥砖垒起来的,砖体上一块块的污渍,基本上看不到原本的颜色。走了几间小房子,看到不少蓝色的塑料桶里面基本都泡制了牛肚,有的牛肚是黑色有的是白色。民警说,他们曾经凌晨看见过这些加工者用三轮车将牛头肉和牛肚运到菜市场销售。
“每当有人来查他们,他们就说这些东西卖给狗吃,这几乎是他们万能的挡箭牌。”民警无奈地说,自从知道有这几个牛头肉加工黑作坊后,他们就没再吃过牛肚、牛蹄筋。
进货出货不记录
有人检查,他们相互通知
“既然牛肚都给狗吃了,卖给哪些狗场你们总知道吧?”记者追问。“谁会去记哦,哪个养狗的要,他们自己就过来拉走就行了。”经营者把问题挡了回来。“你们进货出货都不记录,没有台帐?”记者再问。“没得,没得记录。”经营者说。
走出小房间的另外一侧,是中干渠下游段,渠道护坡上也满是丢弃的牛内脏和牛头骨。而冲洗牛肚的废水也直接排到了中干渠。此前记者见到过的牛棚老板站在不远处的渠堤上,正拨打着电话。“他们一看到有人来查,就会打电话相互通知。”民警介绍。
而附近的渠道内,一男子手里提着牛肚在水里清洗,见民警来了,便提着牛肚上岸了。该加工点和另外两处加工点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门外养着一条黑色的大狗,一直朝着记者大叫,所幸是栓着的。大门口堆放着二十多袋还没有清洗的牛肚,该加工点男子称,牛肚是从那曲买来的。
至于牛肚销往何处,这位经营者和前面两位的回答惊人的一致:卖给狗场,给狗吃了。记者问有无相关经营手续,养牛的经营者称,他们有养牛的经营手续。
离开几处加工作坊时,民警摇了摇头说,他们和普通消费者一样,唯一能做的有效动作就是从知道有这几个黑作坊的存在以后,就不再吃牛肚牛蹄筋了。
对话黑作坊经营者
谁想戴着黑作坊的帽子?
在食品安全体系中,有普通消费者、生产加工企业和政府监管三道流程,其中要求普通消费者要掌握基本的安全饮食知识,而生产加工企业则要建立内部质量管理手段进行产品检测,政府监管则是食品安全底线,是最低标准,也是企业不能触碰的红线。
记者在西郊牛头肉加工作坊所见的情形,连基本的台账都没有,更不用谈质量管理。相比此类黑作坊,拉萨被查的黑作坊中,也有另外一种情况——经营者想“转正洗黑”。
拉萨郊区一处被查处的黑作坊门外。
经过记者前期沟通,一位此前被查处的食品加工黑作坊经营者同意接受采访。采访过程中,经营者田某(化名)多次强调,不论是食品加工性质还是自己的底线,都不希望和那些牛头肉、牛肚加工黑作坊相提并论。“我们加工的东西吃了不会害人,我们自己也吃,但没有营业执照也是事实。”
证照没办下来
“所以顶了黑作坊的帽子”
田某是初中文化,来拉萨已经有二十多年,他经营的食品加工黑作坊因为没有执照被查处。通过闲聊可以发现,他对拉萨各类食品加工作坊的分布了如指掌。
“现在就想早点把证件补齐了,早点开工。”田某所说的证件,首先是要办理质监部门的生产许可,其次是卫生防疫部门的健康证和工商的营业执照。其中生产许可是第一道手续,没有生产许可也就办不了营业执照。田某说,他还欠留下来的一个工人几万块钱,而办加工作坊总共花费了二十多万元。“在相关部门办理许可证时,他们对加工场地和食品生产流程都有要求,而且他们希望我们以企业的方式进行生产加工,但我们没有钱办企业,只能办作坊。由于没有营业执照,就得顶着‘黑作坊’的帽子。”田某这样描述着当前的处境,作坊里此前总共5个工人,被查处后一直没生产,就走了两个人。
田某还和记者聊到了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我们加工的食品我们自己也吃,进货、出货、食品添加剂使用,这些台账我们都记录的很清楚,现在谁都关心自己嘴里吃的那口东西安不安全,害人那种事我们做不出来。”
他认为运气不好
导致加工作坊被查
此前记者了解到,田某的加工作坊被查到使用食品添加剂焦亚硫酸钠。“那种添加剂用量有严格的要求,你们是怎么使用的呢?”记者问田某。“我们两百公斤原材料兑小汤勺半勺添加剂。”田某强调,“半勺很少,不会超标。”
田某介绍,他们这类食品加工作坊,拉萨还有几家。“我们的卫生条件不比其他的差,被查只能说运气不好。关键的问题还是在于自己,没有将相关证件办下来,导致加工作坊被查。”
对于前景,田某一定程度上寄希望于行政管理部门上半年前能完成管理权限改革整合,那样也许生产许可和营业执照等证件可以一步到位办下来。但具体能怎么样,他也说不清楚。田某有些倔强,好像唯一的出路就是一定要把证照办下来,“办不下来就亏惨了,二十多万就打水漂了。”
记者问田某,万一办不下来打算怎么办?田某说:“办食品加工企业,要的钱太多,办不起。所以一定要办下来。只有这样才能摘掉‘黑作坊’这顶帽子。”
相关新闻
食品生产加工
对企业要求很高
昨日,记者走访了质监部门,所有食品生产加工作坊审批证照,均按照《西藏自治区食品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统一执行。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则有组织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强制检验工作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组织落实辖区打假责任制,对食品安全违法的大要案、涉外案件、跨区域案件进行查处;建立健全全区性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事故预警、预防机制等职责。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备条件包括,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企业设立条件,持有卫生部门核发的食品卫生许可证和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具备和持续满足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条件和环境条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具备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设备、工艺装备和相关辅助设备,具有与生产能力和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相适应的原料处理、加工、贮存等厂房或者场所;食品加工工艺流程应当科学、合理,生产加工过程应当严格、规范,防止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污染,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半成品、成品交叉污染,食品不得接触有毒有害物品或者其他不洁物品;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包装、工具、设备、洗涤剂、消毒剂必须安全,保持清洁,对食品无污染,能满足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需要;食品生产加工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洗涤剂、消毒剂应当符合食品质量安全标准要求。
食品安全体制改革
成立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
实现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衔接
记者查阅大量资料和往年黑作坊被查案例,发现黑作坊的分布逐步向城郊转移。
从食品安全监管现状来看,还是处于“分段监管”阶段。而梳理涉及食品安全的行政部门和执法管理职责的政府部门,有质监、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等多个部门,容易出现食品安全监管的交叉或者空白,难以做到食品安全监管的无缝衔接。
事实上,中央一直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力度。早在2012年7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提出要“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取得明显成效,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用5年左右时间,使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法规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等更加科学完善。”
2013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整合监管职能和机构等,并提出要尽可能缩短改革过渡期。省、市、县三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改革工作,原则上分别于2013年上半年、9月底和年底前完成。
2013年10月1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向国务院报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送审稿)》。修订内容包括落实监管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调整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责,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强化地方政府责任落实等。同时也强调严惩重处食品违法违规行为。
《意见》和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意图逐步解决食品安全监管领域行政管理执法层面的问题。到今年3月底国家食药监总局会同公安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对于公安部将成立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的消息,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副局长华敬锋回应称,确有此项计划,有望很快落地。这也代表着今后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将实现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衔接。
记者查询了解到,目前已经有部分内地城市完成了该领域的改革,食品安全问题由过去的多头管,到一家管,监管的责任更加明确。我们也希望拉萨早日完成该领域的改革,让食品药品加工黑作坊越来越少。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