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粉条会重新加工、销售
粉条里有很多烟头和垃圾。
现场
黑作坊内垃圾遍地
沿着318国道一路向东,记者驱车来到蔡公堂乡白定村。根据市民杨先生提供的线索,车辆拐进一条不太宽敞的土路,大约行驶了5分钟后,来到了那个位置偏僻的粉条加工作坊。此时,工商部门工作人员和警务站民警已经在了解相关情况。随后,民警将记者带往该粉条加工作坊的原料存储间。
当记者走进存储间时,一股呛人的气味扑面而来,一层厚厚的白色粉状物铺了一地,房间里堆放了近50袋食用玉米淀粉。随后,记者跟随工商等部门负责人前往该粉条加工厂的生产车间。
在前往生产车间的过程中,记者看到门口有一个很大的晒粉区,厂区内钢管林立,但是在粉条没有挂在钢管上面晾晒,而是摆放在地上。在晒粉区内,一些粉条渣堆成了小山,在粉条渣中,还出现许多烟头和烟盒,粉条渣堆里有水分渗出。
生产加工车间里异味弥漫,垃圾遍地。工作人员进一步检查发现,该作坊用于生产粉条的原料不仅有玉米粉,还在粉条中使用添加剂——焦亚硫酸钠。由于长时间不清扫,地面上积了厚厚的灰尘,卫生条件十分恶劣。
在粉条生产加工间的另一侧,有一部分区域被塑料布包裹得严严实实,一位工作人员揭开塑料布后发现,原来是加工完不久的粉条,记者用手摸了一下,感觉粉条还湿漉漉的,弹性很好,跟扯皮筋一样。
生产加工车间门口处,堆放了很多待售的粉条。检查人员发现,其生产的粉条均为裸装,无任何标识标注。
“我们厂里加工的粉条每年也就能卖个五十万左右。”该粉条加工作坊老板唐某说。
员工
最脏的是酸辣粉
“这些粉条渣怎么处理,难道就这样倒掉?”看着粉条加工作坊门口堆着的粉条渣,记者问道。“不会!我们老板要求我们要将这些粉条渣用粉碎机粉碎后,再做成粉条。”该粉条加工作坊员工杨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做的粉条中,最脏的是酸辣粉。
随后,杨先生带记者走访了酸辣粉生产加工车间,车间外面,堆积了很多酸辣粉,有宽的,也有细的。“这些都是要粉碎后,重新做成粉条的原料。”杨先生一边指着堆积如山的酸辣粉一边说。
“在生产酸辣粉的时候什么都放,色素是按照成色确定,明矾也会放一些。”在酸辣粉生产加工车间内,杨先生指着加工用的池子说,因为玉米淀粉的成本要低很多,所以在他们生产酸辣粉的时候,老板会要求他们在红薯粉中掺杂玉米粉,以降低生产成本。
杨先生介绍,跟他一起来粉条加工作坊打工的还有4位四川的朋友,他们虽然来了还不到一个月,但是平时工作特别辛苦。“我们几个凌晨三点多起床上班,有时候下班就到晚上八点了,但是老板一天就给我们四五十元的工资,还一直嫌我们做的粉条不好。”杨先生抱怨道。
检查
粉条加工作坊无证经营
接到举报后,城关区人民政府、拉萨市城东工商分局、城关区药监局、质监局、安监局、蔡公堂乡派出所、便民警务站、白定社区等部门纷纷派出工作人员,积极参与行动,对该粉条加工作坊进行检查。
“根据我们的检查,这个粉条加工作坊既没有营业执照,也没有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从事粉条加工的几名工人更没有进行过健康体检,属非法经营。”拉萨市城东工商分局有关负责人说,根据作坊老板唐某陈述,他以前有经营执照,但是在2013年就过期了。“我到这里开工厂已经有3年多了,目前还在办理有关证件。”该粉条加工作坊老板唐某说。
据介绍,2013年,城关区质监局在检查中对唐某的加工作坊进行过处罚,并责令其整改。由于后来唐某的脚受伤了,所以就一直没有去办理证件。
“作坊里共有多少名工人,都有健康证吗?”当记者问及唐某时,唐某说,他们只有3名工人,健康证正在办理中。但是杨先生却透露,他和4名工友3月7日正式上班,都没有办理健康证。
“由于他(唐某)一年能卖出五十万元的产品,金额比较大,所以我们已经通知拉萨市公安局经侦支队,等他们来处理。”拉萨市城东工商分局有关负责人说。
目前,该事件还在进一步调查中,本报将继续关注。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