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拉萨 > 社会万象

纯种藏猪仅剩3万头 建资源保护场集中保种

2015年03月21日 11:19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u=3362936293,3071069605&fm=23&gp=0

藏猪产品有广大的市场前景,而且随着消费者需求量的日益增多,大量开发利用是必然的趋势,可是随着对外交流活动的逐渐扩大,纯种藏猪也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在目前的形势下,既要保护藏猪的纯种性,又要保护生态平衡,确保在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扩大藏猪的数量。

特点

恶劣环境成就特色藏猪

藏猪是我国高原型放牧饲养较原始的小型猪种,是世界上分布在海拔最高地区的珍稀猪种之一,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游河谷区和藏东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流域中游海拔2500至4300米的森林和河谷地带。其中林芝地区的工布江达、米林、林芝、墨脱、波密等县为藏猪的主要分布中心。藏猪产地气候严寒、四季不分明、植被零星、松散、低矮、年平均气温为6.4至8.5摄氏度,昼夜温差大,年日照1883至3219小时,年降水为304至640毫米,无霜期仅为103天,放牧场地宽广,数山地草原草场和高山矮嵩草场,牧草以禾本科和莎草科为主。恶劣的生存条件形成了藏猪视觉发达、嗅觉灵敏、心脏发达、头长嘴尖、体躯狭窄、前低后高、四肢结实、鬃毛粗长、绒毛密生、沉脂力强等适应高原特殊环境的特点。

资源

林芝地区只有3万头藏猪

藏猪是2001年国家所确定的保种名录中19个猪种之一,是西藏独特的品种资源,属放牧饲养的较原始的瘦肉型猪种。藏猪以高原野生植物的茎、叶及果实为主食,终年放牧饲养,其体小皮薄,脂肪少,瘦肉多,高脂蛋白,肉质松嫩、味道鲜美,富含十余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成分,素有“高原之珍”的美誉。

西藏林芝地区现有15.76万头猪,其中藏猪约有3万余头。由于种种因素,目前纯种藏猪的分布范围正日益缩小,数量逐渐减少,已面临种群灭绝的危险。据初步调查,目前仅工布江达县、米林县、波密县的个别交通不便的乡村存有纯种藏猪。如何有效保存藏猪这一十分宝贵的地方品种资源,加强对其种植特性、遗传育种、饲养管理、繁育体系的研究,进而加以充分利用,使其有助于西藏的经济发展已是一件十分迫切的工作。

措施

实施多种保护,防止藏猪灭绝

2011年,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成立了藏猪资源保护区,但因为保护区内农户并不是很了解科技,所以在科学保种技术和合理利用技术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所以项目组提出对工布江达县藏猪进行活体保护(就地保护)。主要是活体基因库的保护,参考家禽活体基金库的做法,将环境条件、气候条件相似的几个省区的地方品种猪收集起来,在相对比较接近条件的地方,也就是林芝地区建立一个资源保护场进行集中保种。根据保种规模的要求,公猪的数量不变,母猪数量可相对减少,科学合理进行生产性能测定;其次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对各个不同的地方品种猪的精液、体组织等进行保存,以后利用克隆技术培养需要的猪只,即使活体猪消失了,资源还有保留,可以确保藏猪品种不会灭绝;可以实施多地保种,选择很多适合条件的地方同时培育,一旦有大的疫病发生,不容易全军覆没。

养殖户可根据自家拥有的土地、草原、森林等资源选择合适的藏猪进行养殖,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家养殖的情况增建饲料或优质牧草种植基地;培育农牧民组织专业合作社,建立适度规模集中养殖场,开展藏猪半舍饲养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在藏猪很小的时候放养,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进行圈养,然后在圈里养到成熟出栏;通过不同品系的配套培育出新的品系或提高生产性能。

饲养和环境结合提倡半舍养

由于我区藏猪的饲养方式属大量小规模的生产单元和原始的后院散养模式,通过生产、学习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藏猪冷鲜肉、腊肉、罐头、分割肉等产品的开发,这已经是拉萨畜牧生产重要的支柱之一。但是林芝地区原始状态保持得比较完整,如果大量饲养藏猪的话,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所以在保护藏猪大量繁殖的情况下也要考虑环境的承载力。“会将养殖规模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之内,而且采取半舍饲养方式。”自治区工商联主席廖贻东说,考虑到环境的承载力等因素,目前提倡半舍养的形式,既能保证藏猪增长的数量,又可以减轻环境的压力,保证各方面都达到可持续发展,使人们真正依赖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