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拉萨

魏冬: 感恩每个人生节点上的领路人

2015年11月04日 10:55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孙开远
分享到:    

1.jpg

图为在聂拉木县波绒乡波木村结对子时,魏冬与村民合影。

导读:

发愤学习,选择国学,选择西藏,成为西藏第一位哲学博士后……

成功光环下,黄土地一样的赤子之心不变。他,仿佛上世纪八十年代版的孙少平,用行动,续写了小说《平凡的世界》。

他说,一步步走向成功的背后,有一双双指引道路的手。

他是,西藏藏医学院教授魏冬。

3.jpg

图为在西藏藏医学院,魏冬与同事讨论工作。

2009年的一天,西藏民族学院。一位身材敦实的年轻人正在填写简历。此时,他的笔尖正停在“工作单位”一栏。

思考再三,工作近7年的他,却在栏内郑重地写了个“无”。

明明有份稳定工作,却在简历上填“无”?这人的举动,奇怪。

这人就是本文主人公,魏冬。他填写的,是中国哲学博士毕业登记表。

9年后,再提当年心境,魏冬告诉记者:他研究的是中国传统哲学,面对工作多年的单位和外界更好的职位,是去?是留?一切还没有“着陆”。“继续做博士后研究吧”,在这人生关键节点,一位又一位长者,指引了他沿着学术的延长线再次前进的路。

其实,魏冬38年人生岁月里,在每个关键节点,曾有许多人伸出双手,为他指路。提起这些人,他常怀感恩之心。魏冬说:“我要感谢他们。”

2.jpg

图为魏冬读博士期间,随导师赴韩国讲学留影。

感谢亲人——

贫寒铸就坚毅品格

1977年,魏冬出生在陕西省合阳县一个普通农家。他本该像那个年代的农村孩子一样,像崖畔的荆棘,在黄土里任性成长。命运,却仿佛不垂青于他。

在他7岁那年,父亲因病撒手人寰。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北方农村,生产力还极不发达。繁重的体力劳动决定,男性是家中主要劳动力。父亲的去世,对一个家庭而言,就像天塌了。

懵懵懂懂的魏冬并不懂这些。他只知道,从此与母亲和因药物致聋的弟弟相依为命。

他记得,寒风中,母亲拉着他的手背着弟弟,孤零零地走。

他记得,月光下,母亲赶着牛车,一趟趟往地里运农家肥。

他记得,母亲带着刚上小学的他,和年纪更小的弟弟,一镰镰割下麦子,一捆捆背到地头。汗水,混着泥污,从脸上、身上往下淌。麦子装上车,母子抱头痛哭……

贫寒能磨炼人的志气,更能铸就坚毅品格!

魏冬暗下决心:一定要走出贫穷,走出困境!

在刚学会写字时,他在作业本上写下“我长大后,要当科学家”几个字。看到这几个字,母亲落泪了,这是高兴的泪!他又暗下决心,好好学习,让母亲不再哭泣,即使哭,也是开心的泪!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年,对于深处贫困境地的农村家庭来说,读书,是唯一出路。文化底蕴深厚的关中大地上,许多清贫农家,常作出“砸锅卖铁,送子读书”,和破釜沉舟一样悲壮的举动。

魏冬上初中,母亲走十几里路给他送馒头。魏冬上高中,母亲赶着牛车给他送粮食。魏冬能吃饱了,母亲常常只吃一顿饭。

开学前,就是最煎熬的时候。母亲会低着头,挨家挨户乞求,10元、8元借钱为他凑学费。这些场景,在魏冬记忆深处,仿佛就在昨天。

悬梁刺股、囊萤映雪。魏冬学习格外刻苦。曾作出练生字过万遍,抄书40余万字的举动。

几十年后,重提艰苦岁月。魏冬说,一切辛酸已随风而去,留下的,都是美好回忆。

“感谢母亲,十余年含辛茹苦供我上学。感谢弟弟,打工赚钱支持我读书。感谢妹妹,努力上进、通晓事理,给予我们家庭快乐和上进的信心。感谢我的两位父亲。 第一位是我的生身之父,在他的日记中,我得到了坚韧不拔、永不疲乏、永不退缩的精神;第二位是我的养父,20多年来,他以微薄收入和宽容的爱心来对待我 们。”魏冬说。

4.jpg

10月,魏冬参加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场会。图为魏冬在西藏农牧学院参观。

感谢恩师——

为我铺就学术之路

1996年,魏冬以全县文科状元的成绩被湖南湘潭大学录取。回想十几年求学之路,魏冬脑海浮现出一位位恩师的身影。

魏冬的启蒙老师名叫董智。这位民办教师曾经是位私塾先生。

“是他带我窥探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华丽殿堂。在他启蒙下,我读到了《三字经》和《增广贤文》,也第一次听说了《四书五经》”。魏冬回忆。

初中时,有位教授音乐、历史、地理课的老师。当年,这位老师刚从师范毕业,多才多艺,充满激情与活力。

“他让我知道,外面的世界那么大,中华历史有多久远。在我青春叛逆时,他用快乐的音符告诉我,这世界有多美好,是他帮我打开生命的艺术之门。”魏冬告诉记者,从那个时候,他就希望长大后,要像老师那样,成为知识渊博的人。

在高中老师们言传身教下,他锻炼了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他们的默许下,魏冬半天上课,半天打工,才得以完成高中学业,这也锻造了他强健的体格。

大学老师刘建平,在课堂内外给他讲述了曾国藩、毛泽东、刘少奇等湖南名人故事,帮助他树立起正确人生观。也是在他的课堂上,魏冬把兴趣转移到古代哲学文化上来。刘建平老师是魏冬走上古代哲学研究之路的启蒙老师。

大学时,魏冬并不喜爱所学的经济学专业。班主任钟希余老师开导他说,既然不爱,不要勉强,应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自己喜欢的哲学文化上去,但本专业也不能半途而废。

老师的话,帮助魏冬确定了志向:从事古代哲学研究。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古代经典的营养。学校图书馆,校园小竹林,到处留下他刻苦学习的身影。

大学时,刘望老师给了魏冬勤工俭学的机会,还向学校申请,多次给他减免学费。他曾靠收售旧书凑生活费,但按规定,大学生不能经商。在宴才群老师、刘望等老 师帮助下,学校给了他“特许令”。这解决了他生活上的困难。1998年,家里的房子塌了。在刘望老师倡议下,同学们又给他家捐款两千多元。

在西藏民族学院、西藏藏医学院工作10多年以来,他从本科文凭一步步努力,成为硕士、博士、博士后,此间又遇到了更多老师。

乔根锁和谢丰泰教授在专业学习和生活上对他悉心指导。

他与自己的硕士、博士导师刘学智先生,建立了如同父子般的感情。在刘老师帮助下,他在中国哲学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藏族老师索南才让,全国“百千万工程”中的百名专家之一。他教授他古藏语和藏传佛教哲学,把他带进藏学研究的殿堂。

感谢挚友——

因他们而爱上西藏

博士后进站前,刘学智导师以关中学者独有的宽容和爱心,鼓励弟子魏冬在索南才让教授指导下学习古藏文。

一年后,他就可以参照藏汉词典阅读古藏文典籍了。不久后,《唐蕃时期儒家思想在西藏的传播》、《藏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孔子形象》、《清初藏传佛教视域下的儒家图景》等一系列研究论文先后发表。

不知不觉,故事讲到本文的开头。考取博士研究生时,有人曾对魏冬说:“中国哲学?学那有啥用?”魏冬不信这个邪,拿到毕业证后,他曾联系到西安解放军政治学院的工作机会,但最终还是放弃了。

出于为西藏挽留人才的想法,时任西藏民族学院党委书记的赤列旺杰挽留了魏冬。从那时起,魏冬开始了走进西藏的心灵之旅。

在赤列旺杰书记的鼓舞和支持下,魏冬于2010年5月开始,到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后。

魏冬的博士后导师是国际上著名的诠释学研究大家潘德荣教授。潘老师主要指导魏冬学习古今中外的诠释学思想和方法。而索南才让教授则指导魏冬学习藏文和藏传佛教经典。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他和索南老师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魏冬说:“索南老师那时候不管多忙,不管多累,每天都要抽出时间给我教藏文,教藏传佛教经典。这样一直持续到我能独立地借助字典阅读藏文典籍。潘老师也很宽容大气,他不计较我把重心投入藏文学习,放开手让索南老师教我。”

据魏冬回忆,赤列旺杰书记一直关心支持他的成长。为了让他深入了解西藏,2011年,还派他到山南地区教体局挂职锻炼。在此期间,他完成了《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两基”攻坚纪实》一书,为我区迎接“两基”国检工作增彩。

2012年5月,魏冬调到西藏藏医学院工作。在藏工作期间,他又在西藏藏医学院教务处处长边巴次仁的真诚帮助下,结识了许多藏族朋友,走进藏民族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在西藏工作快4年了,基本上都是他们‘照顾’过来的。”提起这些,魏冬幸福地笑着说,在他们身上,他看到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人格化的影子。

“他们和赤列书记、索南老师一样,都是为我打开藏民族文化殿堂大门的使者。他们坦诚、幽默、乐观、刚劲、热忱、和蔼……”魏冬说,藏族挚友雪山一样的品格,草原一样的胸怀,使他更加热爱这块高天厚土。

在领导、师长、挚友的引导下,魏冬结合所学,把“儒释道与藏汉文化关系研究”,确定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多年来,他致力于儒释道与藏汉文化关系研究,出版了《成玄英庄学思想管窥》《藏汉佛教哲学思想比较研究》(参著)等学术专著,发表了40多篇研究论文。

今年,他点校整理的关学文集之一,《韩邦奇集》和所著的《韩邦奇评传》,作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关学文库》的重要成果,由西北大学出版发行。这两部总字数近230万的大作,是魏冬在西藏工作近四年来儒学研究成果的重要结晶。

“这是我对在藏期间帮助过我的所有人的一份感恩献礼”,魏冬如是说。

“吾志所向,一往如前;吾志所趋,愈挫愈奋”。现在,魏冬正在为繁荣西藏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地,挖掘和促进藏汉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努力工作着。

魏冬:字北陆,男,1977年生,陕西合阳人,中共党员。中国哲学专业博士后,哲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西藏自治区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五个一批”人才(理论界2人之一)、西藏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研究专家库专家。西藏自治区首位哲学博士后。

西藏藏医学院研究生处(部)党总支书记、副处长。重要学术兼职有:国际南冥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陕西省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陕西省中国哲学学会副秘书长、陕西省张载关学与实学会副秘书长、陕西省咸阳市“中华小记者站”学术顾问等。

当前主要从事儒释道与藏汉文化关系研究。熟悉汉、藏、英三种文字,具有熟练的汉藏古典文献研究、社会调查研究和文字编辑能力。目前在张载关学、易学、庄 学、藏学、场有哲学、西藏教育等研究领域出版著作7部,发表论文、报道等近四十篇(部)。学术成果多次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西藏自治 区民宗委等部门采用,被《中国民族报》、中新网、新华网等媒体报道。(本版图片均由 提供)

责任编辑:程利娜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