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西藏亚车队在贡德林草原合影。记者 鹿丽娟 摄
他们是一群自行车爱好者,热爱自由,向往激情,追逐健康。
他们既会流连忘返于日光城拉萨的繁华与温暖,也爱远方神山圣湖的美丽与静谧。
他们驰骋在雪域高原,飞跃在乡村小巷,穿梭在山野林间。
年复一年,他们用车轮丈量着高原的广袤,也用车轮践行爱与环保。
他们,就是西藏亚车队。
十年时光,有太多感动发生,有太多故事要讲,有太多人来人往,且将记忆回放,听亚车队队长达瓦次仁讲述那些车轮中的感人片断。
环保卫士——
从杜绝一次性碗筷说起
在2006年9月22日“世界无车日”当天,达瓦次仁、马云明、罗布、罗次自发组织成立了“西藏亚车队”。“亚”用汉语翻译后是牦牛的意思,在车队队长达瓦次仁的心中,牦牛生活在条件非常艰苦的地方,牦牛有着坚韧、勇敢、忠诚、憨厚的性格。为了让大家通过骑行具备牦牛的精神,他将车队名起为“西藏亚车队”。
今年是这个充满着爱与激情团队成立的第10个年头。迄今为止,亚车队已经成功组织了493次户外骑行活动。在每周一次的骑行活动中,队员们从最开始用一次性餐盒带餐、一次性木筷进食,到现在全队自带家里的碗筷、一次骑行设立一位环保员,达瓦次仁队长起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因为骑行途中要补充体力,因此最开始我们都用一次性餐盒或者塑料袋打包凉菜,吃的时候也用一次性筷子。吃喝完毕,油腻腻的餐盒都不愿再装进包里。有次被队长看见后,他特别生气地告诉我们,骑行本身就是一种环保活动,使用一次性餐盒、乱扔垃圾等都是有悖于车队组建初衷的行为,更是对青藏高原这片净土的破坏,身为骑行爱好者,我们应当杜绝使用任何一次性产品。”入队3年有余的资深骑友安小轩对于达次队长宣传环保的情景历历在目。
“提高环保意识,践行绿色生活”对于亚车队来说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已经铭刻进每个队员骨子里的自觉行为。每年的9月22日“世界无车日”,亚车队的队员们都会在活动当天早晨8:30分,在步行街集合,环绕拉萨城骑行20多公里,沿途发放环保倡议书,宣传环保、践行环保,身体力行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
在即将到来的冬季,西藏亚车队还将组织队员徒步活动,深入拉萨市区周边,开展捡垃圾活动,清理走过的每一寸土地,让青山绿水回归干净美丽。
爱心使者——
从“多背一公斤”公益开始
走进西藏亚车队俱乐部的2楼,一面“人间自有真情在,爱心捐助暖人心”的锦旗瞬间映入眼帘。
聊到这面来自当雄县羊八井镇拉多小学的锦旗时,达瓦次仁缓缓打开了话匣子:“曾经在当雄县羊八井工作过的队友马云明,了解到羊八井有两处教学点需要帮助后,我们车队在活动讨论会上提出了给贫困农牧民家庭的孩子送爱心的建议。从此我们的‘多背一公斤’献爱心活动就打开了我们做公益活动的大门。”
曾经在当雄县羊八井镇拉多村拉多小学教书的塔措老师对西藏亚车队满怀感激之情。羊八井镇拉多村教学点的教学条件非常艰苦,在同一间教室里有两个年级的学生同时上课,15年来,数学、语文、藏文、音乐课都是由塔措老师一人教授,当西藏亚车队队员骑自行车背着书包、文具来到拉多村时,不光老师、学生感动,连周边的农牧民都拿出自己家最好的牦牛奶和哈达来表示谢意。
“起初,孩子们有点怕我们,觉得我们是一群穿着红衣服骑着自行车的怪人。后来孩子们经常看我们来,慢慢就熟悉了,现在孩子们还会抢着骑我们的自行车。”达瓦次仁想起拉多村的孩子们,笑容非常慈爱。
现在的拉多村完全小学,已经建起了一栋两层的教学楼,窗明几净,书声琅琅,4位教师负责给孩子们授业解惑,亲眼见证了这一变迁的达瓦次仁队长打心眼里感到欣慰。
车队灵魂——
从关心队友生活开始
在西藏亚车队俱乐部里,每天都可以看见一位既是骑友又是员工的21岁小伙扎顿。
出生在墨竹工卡县的扎顿只有初中学历,一家人都以务农来维持生计。在没遇见西藏亚车队队长达瓦次仁之前,扎顿想着自己以后种好家里的地就行了。
他没想到一场骑行就改变了自己一生的命运。
他更没想到在认识车队灵魂人物达瓦次仁之后,这个1995年出生的小伙儿会成为禧玛诺公司的高级技师,月薪7000多元。
上海、广东、南京、成都、重庆等大城市他没想过可以分文不掏就踏足,还能参加技术培训,品尝各地特色小吃。
从种地到成为大型企业的正式员工,这是扎顿在遇见达瓦次仁以前做梦都不会出现的场景。
达瓦次仁在孩子们眼中是位和蔼的叔叔、在队员们眼中是位不怕苦和累的领路人。在扎顿心中他既是队长又是老板,但更多的像亲人。在西藏亚车队俱乐部里,扎顿面对“大哥”达瓦次仁说出了一番平时都不会畅谈的心声。
未来,达瓦次仁给扎顿定了攒钱买房,把家人接到拉萨来生活的计划。
2006年成立到今天的西藏亚车队,从最初4个人的车队到现在已有308名正式队员。经历10年风雨洗礼的西藏亚车队愈发年轻、越发充满活力。
采访接近尾声时,达瓦次仁眼神坚定地说:“未来更多个10年里,我们还会继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更多的人群来爱惜我们生活的家园。我们会继续用车轮为幸福拉萨、美丽拉萨、健康拉萨、环保拉萨贡献出自己一份热情和力量。”(记者 鹿丽娟 见习记者 潘璐)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