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寺院壁画 以大昭寺为例

2015年01月29日 15:43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大昭寺主殿一楼的四壁绘有“释迦牟尼八相图”、“文成公主进藏图”、“欢庆图”以及大量显密二宗佛像及观音像等壁画。

二楼的“曲结竹普”殿,意为“法王石窟”,呈正方形,墙面约五十平方米,殿内壁画以大型“蔓荼罗”图为主,周围布以众佛及“护国药叉”、“金刚萨垂”、 “绿度母”、“叶衣母”等密宗图像,图案纹饰和造型参差错落,各具姿态。黑色的底墙上画面色彩浓烈,颜色单纯,主要以平涂的手法为主,以铁线描线勾勒,具 有形式多样、组合变化丰富、造型语言独特等特点,画面显得深邃、神秘,更烘托了“法王石窟”的神秘气氛。

大昭寺主殿二楼回廊也绘有一批精美的壁画,呈现佛教绘画初来藏地的古朴本貌。壁画题材均是佛教内容,如“文殊”、“观音”、“龙女”、“火救度母”等,构 图均衡饱满,色彩厚重、朴拙,尤其注重人物优雅姿态及身段的塑造和丰盈袒裸肢体的精确描绘,并衬以大面积沉着的红色基调,使生动自然的人体突现出来。画中 人物多穿短围裙,类似东方亚热带地区装束。尤其在对女性的刻画方法上受到南亚造型的影响,如东壁上的“观世音”,几乎全裸站立,上身向左倾斜,随着腰和臀 部的曲线下身自然向右转动,以极其洗练的笔触,将人物表现得准确生动。

据藏史记载,大昭寺初建时,赤尊公主即从尼泊尔请来大批绘塑工匠参与壁画和雕塑的制作。从大昭寺壁画艺术中可以看出藏传佛教绘画早期的表现形式和风格都较 多地受到外来文化影响,主要是受印度、尼泊尔画风的影响,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民族风格。画面整体格调与印度、尼泊尔古代佛教绘画一致,这种富于内在魅力 的艺术风格曾随着佛教的传入在藏地广为流行,并形成在藏地的第一次梵式风格流播高潮。

大昭寺壁画画面均绕殿堂或回廊布局,或根据内容需要用线条、图案将画面分割成若干单元,每个单元表现一段相对独立的内容。若干单元表现一个完整的佛传或佛本生故事。每个独立单元画面中心突出部分是佛、菩萨主像,两旁都坐或立有对称的菩萨像或弟子像。

此幅菩萨像基本呈裸状,神态含蓄,体态婀娜,身着珠宝八饰,头稍右偏,眼睑下垂、两手持物上举,呈游戏坐姿于莲花台上,背饰头光、身光,显得活泼端庄、美 丽妩媚。两旁各站立一呈S形富于动感的弟子像,在动势中求得稳定,大昭寺壁画准确地掌握人体的结构比例,善于利用人物动态的体势美、各种饰物道具的装饰美 来表现与衬托人物感情、神态,更增添了主尊菩萨(度母)的婀娜妩媚之态。画面的上端和中下部有许多组并排的小菩萨像、供佛仙女、坐静龙女等坐像,其动态各 不相同,裸露的上下肢体及胸部、腰身、臀部造型优美,且相当生动准确、简练概括。颜料多为矿石色,色彩以平涂为主,间以分染,线描功夫很高,多以铁线描勾 勒,给人以古朴、厚重、凝练之感,堪称是吐蕃时期的经典之作。

度母,梵音作“多罗”,藏语称“卓玛”,亦称“救度母”、“救度佛母”。藏传佛教密宗依救度八难而定的一类本尊佛母。传说为观世音菩萨化身的救苦救难本 尊。依身色、标志、姿态不同,分为二十一度母。据《大日经》记载,这二十一度母都是从观音的眼睛中变化而来。身色有白金色、蓝色、绿色、红色、白色等。度 母因身体冰清玉洁,具备相好庄严,语言悦耳动听,如迦棱频迦鸟;意识精深博大,洞悉一切,深受信徒喜爱,而最受人尊敬和最常见的是白度母和绿度母。

亦说在一个名叫多光的世界,度母曾经是一位国王的公主,名叫慧月。她立下誓言,用女人之身成等正果。自此定功圆融,解脱了许多有情;在如来上师的面前,发 誓拯救众生脱离灾难,故有“救八大难”之称。她象征诸佛之法力与尊严,尤其象征用女人之身成佛;肤色象征成就智慧;法器象征将众生救拔于轮回。总之,她是 一切摩羯及灌顶之神。二十一度母从另一方面体现其事业的成就法。如修念此尊,无论做何事,迅速成就。特别指出的是,自从她向世尊与观音发愿菩提心的时候 起,法缘深厚,故福力广大,善瑞非凡。

丹玛天女(大梵天),又称梵王天、梵天、梵王、梵童子、世主天,娑婆世界主。音译为摩诃梵、梵摩三钵;意译为清净、离欲。其位于色界初禅天之第三天。大梵 天以自主独存,谓已为众生之父,乃自然而有,无人能造之,后世一切众生皆其化生;并谓已尽知诸典义理,统领大千世界,以最富贵尊豪自居。尔后婆罗门以大梵 天为最尊崇之主神,亦是印度万神殿中最重要的神灵之一。

但在藏传佛教中经常见到的梵天被表现为一位白色的名叫白梵天的护法神灵。虽然在神巫的仪式中伴随了一些源于印度的宗教观念,但他还是表现了属于誓愿系的古代西藏土著神灵许多个性特征。

此幅丹玛(大梵天)壁画绘于大昭寺二楼密宗护法神殿,壁画采用藏语称“那孜”的特殊表现技法,即藏传佛教绘画艺术中以墨色为胜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以黑色 为底,用纯金为色勾勒后再画龙点睛地点缀少量色彩,或象征性地晕染出人物景物的主要结构和明暗。这类黑底壁画大多采用中心构图法,即以一尊神佛像作为中心 主尊像,以较大的造型体量、醒目的色彩、夸张的造型语言和精细的描绘突出表现。画面整体特征呈现出神秘深邃、神圣典雅的主题,并具有张驰有序、主体突出、 生动活泼的视觉效果。

此幅丹玛神灵造型身色如同一万束月光发出的白光,生有一面三目二臂。右手持如同天高的水晶长剑,左手持装满珍宝的平盘、如同太阳光般的神奇光绳套和缚有旗 帜的长矛。发髻上戴有白海螺。身饰天界珍宝,穿金盔甲,盔甲上有孔雀翎毛尖顶,并有摩羯形饰品,骑一匹肤如金色的宝马,快如云彩,马身上缀满了用天界宝石 制成的所有马饰。梵天勇敢智慧,身形非常漂亮,呈慈祥平和面相,并能用他的第三只眼洞察三界,护卫众生。

责任编辑:梁秦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