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高原视野 > 图片

藏族画家吾要:绘画让我认识自己

2015年02月01日 01:27    来源: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分享到:    
吾要和他的作品。

  2008年元旦,嘎玛·多吉次仁(吾要)的个人画展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馆开幕。画家今年45岁,“吾要”原本是他的小名,后来几乎取代嘎玛·多吉次仁这个名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正式场合。

    成立于2006年5月的北航艺术馆馆是一个公益的、面对社会免费开放的场馆,吾要的画展是开馆以来第30个展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北航艺术馆馆长蔡劲松2007年11月看到了画册《无色界——嘎玛·多吉次仁(吾要)作品》,感觉其作品不管是油画、版画,还是多种材质的综合表现,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质,既反映了藏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更有一种积淀在其中,遂邀请来展。

    此次参展的60幅吾要的作品,按不同主题分成几个区域,明确而有序;展厅最深处,一幅横图竖挂着,加深了整体布局的层次感。观众的留言有藏语、汉语,还有英语、俄语,或言简意赅,或洋洋洒洒。

    在展厅采访吾要时,正值上课时间,参观的人不多。面前的吾比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一些,也没有人们印象中画家常有的那种愤世嫉俗的气质,谈起画来,看似信马由缰,实际却思路缜密。用别人的技术,用我的语言,讲我们自己民族的故事。

    记者:您什么时候开始画画,为什么会选择画画?

    吾要:我是19岁才正式拿起画笔的。画画对年龄没多大限制,跟天分有关。也不是选择的画画,属于缘分。我是搞舞台美术的,差不多搞了十年,中间自己去学习,后来有机会来北京,做美术编辑,一直到现在,画画是业余爱好。

    记者:感觉您对色彩的把握比较好,绚丽但不凌乱,怎么做到的?

    吾要:这和民族可能有关系。藏民族本身就擅长工艺美术,对颜色的驾驭超出想象,能把小东西做得特别艺术化,一个针线包,一双靴子、一对耳环、一只戒指……都能做得那么好,审美水平是非常高的。

    记者:您觉得这是共性?

    吾要:是共性,只不过每个人的表现不一样,有的用文字形式,有的用音乐形式,使命不太相同,但最后讲的故事应该是一样的。

    记者:有的观众说看不懂,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吾要:画画不是讲故事,故事也不一定在画里面。想说的一定是在画面外面,画面给你暗示、感应,把你的思路打开,带给你新的感应,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这和音乐、舞蹈一样,把人的情绪调动起来,目的也就达到了。

    记者:这次展出的作品里面哪些是您最喜欢的?

    吾要:都是非常喜欢的。我不是职业画家,画画是我特别愿意做的一件事,而且都是用业余时间。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不能等别人给你时间,我的时间都用来画画,这对我来说是很愉快的一件事,从来没有觉得痛苦或者压抑,过程非常轻松。有人问画是不是一笔一笔画的,我说当然,而且那一笔后面还有100笔。

    记者:您第一幅作品是什么?

    吾要:算不上是作品,起初画画是学习,技巧掌握到一定时候,逐渐形成自己的东西。线条、色彩……用别人的技术,用我的语言,讲我们自己民族的故事,这样才能让人认识到这是某某的画。我的画与画之间跨度很大,不固定在一个模式,变化很多。不停地往前走,自己挑战自己,我享受这个过程。

    记者:你作品最偏重的题材是佛教方面的吗?

    吾要:这可能是大家对藏民族的一种看法,其实信仰跟生活是相辅相成的,与文化和民俗融合在一起,念经修行就是藏民族的生活,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宗教是哲学范畴。我的画里,精神和意象的东西很多,要观众自己去感受。

    记者:最擅长的是哪种绘画方式?

    吾要:路只有自己走,才知道怎么走,所以我都想尝试一下。有人觉得,空间越小越没办法发挥,可是没空间了是不是就不画了?肯定不是这样。我有一些小的画,就是上班的间隙一点一点积累的,到一定时间,把它们拼起来,就变成了一张画。挺好玩儿,也挺快乐的。

    记者:《风马》那一组画是这样一幅一幅拼的吗?

    吾要:是拼的,这对工艺要求非常高,还需要有数字概念。我在出版社工作,对纸张比较了解,在各种颜色的纸上画好了,然后拼接,颜色线条都有了。有精致的地方,也有粗犷的,我自己觉得不亚于油画;还有民族的原始符号,传统的文字字符,信仰的标志,用现代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很好。

    记者:画了这么多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吾要: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自己,在心里越来越接近本位的我。认识自己其实挺难的,经过这么多年,我觉得画画跟坐禅和修行很像,特别是在大都市里,对物质的欲望挺多的。有一片安定的、属于自己的清静的生活,而且能守护这么多年,是很庆幸的事。

    记者:画一幅画一般要多长时间?

    吾要:不一定。我画画都是零散时间,没有固定模式,自由度大,跟吃饭一样很生活化,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生活的组成部分,每天必须要完成的一件事情,挺舒服了。可能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出口,心里的东西要出来,出不来可能会出问题。

    记者:为什么选择在北航展览?

    吾要:通过一个同事的介绍,也是一种缘分。我特别看重年轻人的这种朝气,这个年龄段属于纯度最高、自我意识最强、本位东西最好的时候,通过这种形式和学生们交流对话,也回望自己。

    记者:这是您个人第几个展览?

    吾要:在北京是第二次个展,上次是去年在联合国驻中国代表处。

    记者:之前的展览有什么感受?

    吾要:那个场馆相对比较休闲,更轻松一点。可以接触到世界各国的官员,听到不同的反馈。

    记者:展览有没有下一步计划?

    吾要:有一些想法,不过还没最后确定。事情一定是一件一件做,一步一步走,画也不是吹出来的,是一点一点画的,靠时间的积累。

    记者:迄今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

    吾要:能坚持到现在比较难。1996年有一个朋友买我的画,那时候孩子还小,生活比较艰难,有人买画心里特别高兴,画拿走的时候,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毕竟需要收入;第二年他又买了我两幅画。特别感激他,前几年特意送了一幅给他,人要知恩图报。

    记者:我看到宣传册上有您儿子的画,有没有考虑培养他学画?

    吾要:他6岁之前画画非常好,那幅画他抓的神态特别好。再后来,兴趣点就慢慢走了,现在最喜欢打篮球,游泳也很好。毕竟是小孩子,学什么都比较快。我有时候问他的意见,他也会说,哪些不错,哪些差一点。

    记者:他的意见您会采纳吗?

    吾要:这也算一种交流,同时也是来自我之外的第三方的感应。会考虑,但不一定采纳。

    采访后记

    北航艺术馆网站上是这样描述吾要画作的:“一场充满想象与诗意、融合多种绘画元素、兼具民族特色与探索精神的艺术作品”。短短三十几个字,概括的既全面又不失感性。难得在这样一所理工科为主的大学里,保留着为“想象插上翅膀”的空间。

    对于吾要来说,在纷繁喧嚣的都市里,用绘画的方式认识自我,感知生活,同时又给其它人打开了一扇了解藏文化的窗口,既是幸福,也是成就。文化说起来貌似虚无,但何尝不是需要实实在在的努力来表现和传承的呢?就像吾要自己说的那样:画要一笔一笔画,事要一件一件做。脚踏实地,才能走得更远。

    观众留言摘登

    来了,看过;走了,想着。

    您的“无色界”画展,画面很美,色彩搭配很雅,手法新颖,意境深远。但是,除了让读者欣赏美的同时,是否能让大家读懂您的画外音,更能学到深层次的东西呢?

    您的《远古的信息》系列很让人震撼,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有时,简单、古朴也不失一种美。

    用宗教符号和绚烂色彩构筑内心的世界——复杂而深刻。

    文化的多元性象征着更高的文明,少数民族文化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融多元色彩和艺术表现形式传达藏民族文化,好!好!好!!!

    吾要简历

    吾要,1963年出生,青海省玉树囊谦县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理事,现供职于民族出版社,美术编辑;

    1987年元月在玉树举办个人画展,同年2月由玉树电视台录制专题片《献给故乡的爱》;

    2001年5月由中央电视台录制的专题片《藏族青年画家嘎玛·多吉次仁》在央视国际频道播出;

    2007年5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作品集《无色界——嘎玛·多吉次仁(吾要)作品》,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 

    画作参展年表(部分)

    2008年 1月1日至28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馆举办《无色界——嘎玛·多吉次仁(吾要)作品展》

    2007年10月 联合国成立62周年之际,在联合国开发署驻华代表处举办个人画展《彩色的风——嘎玛·多吉次仁作品展》

    2005年 《开启新视觉》——油画名家精品联展

    2004年 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2002年 第五届高智国际版画展(日本)

    2000年 第十五届全国版画展 作品《风马》广东美术馆收藏

    1995年 《民族百花奖》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 优秀奖

    1991年 《世界屋脊风情画展》(新加坡、马来西亚)

    1988年 青海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1987年 在玉树举办个人画展

    (责任编辑 尹航)

签满了观众名字的海报。
北航艺术馆一隅。
儿子嘎玛·桑青俊冕笔下的父亲。
吾要作品《风马》
吾要作品《元素》
吾要作品《高原精灵》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