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高原视野 > 图片

比萨斜塔建筑群探奇

2015年02月01日 01:27    来源:中国网    记者 文/图 徐君峰
分享到:    

    

    亚平宁山脉是意大利半岛地貌的骨架,发源于山中的阿尔诺河全长241公里,蜿蜒穿越托斯卡尼地区,注入地中海,孕育出了文艺复兴发源地的佛罗伦萨以及恩波利、比萨等历史文化名城。结束了佛罗伦萨之旅后,我们乘坐大巴沿着阿尔诺河朝比萨市进发。

    托斯卡尼地区被誉为葡萄酒之乡,自然风光美丽迷人。昨夜下过一场雨,天被洗得湛蓝湛蓝的无一丝漂浮的云,和煦的阳光毫无遮拦地漫天散射下来,整个大地笼罩在一派明媚之中。橄榄树随着丘陵的高高低低铺陈到远方,公路边青翠葡萄园在地中海风的吹拂下飘逸着清香。绿荫簇拥中星星点点地散布着农舍和别墅,黄的墙红的顶显得明快别致,尤其惹眼的是院墙上或木栅栏上爬满了怒放的蔷薇花,一切都让人心旷神怡。

    佛罗伦萨相距比萨约80公里,行程1个多小时,来到了城郊停车场。出于环保的目的,所有的旅游车必须停在这里,游客步行很长一段路才能抵达教堂建筑群。刚下车门,就涌上来一群小贩兜卖旅游纪念品。小贩都不是当地人,以黑肤色的人居多,看见中国人,便会操着浓厚非洲口音的中国话打招呼:“你好”,发现你压根没有购买的意思,便知趣的另寻商机,并不死缠烂打,倒也不招惹游人的烦。

    比萨城兴建于公元前一世纪,原本地处大海之滨,是地中海的商业枢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由于阿尔诺河三角洲的冲淤,陆地不断扩展,现距海岸已有10多公里之遥。比萨市虽仅为10万余人口的小城,但在历史上却书写了厚重溢彩的一页。比萨共和国作为意大利最早的城邦国家,曾拥有一支强大的舰队,1077年与热那亚共和国结盟,击败了撒拉森国王,确立了海上霸权,1099年参加十字军东征,在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等地区建立了商栈和殖民地,后与热那亚交战中受到重创而日渐衰落,1406年被更为强大的佛罗伦萨大公国所统治。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文化的发展,1343年兴建的比萨大学,至今 一些学科研究水平仍位于世界前列,该校培养出众多的杰出人才中,首推科学史上划时代大师伽利略。

    比萨市在我的印象中一直被视为比萨饼的原产地,到了意大利后才知道是误解,两者意大利语拼写相差甚远,比萨市为Pisa,比萨饼为Pizza,数百公里外的那不勒斯才是公认的比萨饼故乡。比萨市最繁华的地段集中在教堂建筑群附近,狭窄的街道上游客接踵磨肩,意、英、法、中、日等不同语言相混充溢于耳。街两旁商店鳞次栉比,街边还硬挤出一排摊位,五颜六色的太阳伞首尾相接,形成一道别致的风景线。商店和摊位都不大,但出售的商品极精致,透示出意大利设计传统的特点。商品以斜塔图案的挂盘、刻盘、模型以及皮具为主。在一个皮具摊上,一款造型别致的挎包让人爱不释手,我花了20欧元买下并萌生出一种淘宝的感觉。

    杂色砖头垒起来的古城墙横挡在商业街的尽头,墙头砌有一排规整的红砖马垛,和中国古城墙除颜色不同外一模一样,墙体上斑驳陆离反映了风雨侵蚀的时光久远。白色大理石拱型门洞一大两小,既不雄伟高大,也不富丽开阔。穿过门洞就到了平面布局呈不规则形状的中央教堂广场,人们习惯称之为奇迹广场。教堂建筑群中的斜塔让这里变成了斜的世界,不仅出售的酒瓶、花瓶、笔筒等商品中了“斜”,就连游人也在照相机镜头前斜姿连连,有得举起双臂想将斜塔扶正,有得飞出一脚想将斜塔踢倒,有得平伸手掌想将斜塔托住。现场上的各种姿势因和斜塔距离较远,并没有产生特别的感受,但看到经过技术处理后的照片,让人顿生一种神奇妙趣而发出爽心的笑声。

    在广场绿色如茵的草坪中坐落着教堂建筑群,由近及远为圆顶洗礼堂、长方型大教堂和圆柱钟楼,在北侧还有一座藏有精美墓碑和石棺的回廊庭院式墓园。教堂建筑群始建于1063年,为了炫耀战胜撒拉森王国并占领了西西里岛的巴勒莫城的赫赫战功,踌躇满志的比萨大公决定兴建。教堂建筑群的格局体现了托斯卡尼地区的独有特色,按照当地天主教传统,只有经过洗礼的教徒才有资格进入到圣洁的教堂里做礼拜。两个高低粗细差异较大的圆形建筑夹着一个长方形建筑,形成了一个极为巧妙的组合,视觉上的连续性让观者产生一种纵深感并引起心灵上的震撼。在湛蓝天空的大背景下,大理石砌成的建筑群静静地沐浴着阳光,注视着熙熙攘攘的芸芸众生,默默地诉说着数百年世事沧桑的耐人寻味故事。

    洗礼堂平面呈圆形,是意大利最大的洗礼堂。建筑下部四个方向各开一座雕刻精制的大门,巨大维量和厚重体量突显了罗马式的风格。建筑上部经过改造,吸纳了尖券和肋架拱顶等哥特式风格的基本构件,由于哥特式建筑与伊斯兰建筑有内在渊源,所以总能让游客窥出一些拜占庭和伊斯兰建筑的痕迹。装饰华美的外墙面上,环绕一圈的尖券拱卫着巨大的穹庐,顶尖伫立着施洗约翰的铜像。圆顶一半是红色一半是白色,强烈的色差益发突显雄伟壮美的气质。进入洗礼堂感觉到自然采光和音响效果较佳,最吸引眼球的是出自大师尼古拉皮沙诺之手的讲道坛,明显受到罗马晚期浮雕的影响,人物面容端正宁静,衣饰线条优美舒缓,透过衣饰似乎能感受到鲜活的肌肉。尼古拉皮沙诺的雕刻艺术对后世影响很大,是意大利雕刻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大教堂是主体建筑,基本结构为巴西利卡式,又称长方形会堂,源于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主要用作市场、集会厅和法庭。正面高度30余米,底层入口开三扇铜门,门上方是细长圆柱的拱券柱廊,依次为长方形、梯形和三角形。宏大的外表已经融入了罗马式建筑的元素。堂内大厅竖有四排科林斯式圆柱,墙壁上绘有圣经故事的许多画面,其中最著名的是契马布耶的作品。契马布耶被奉为文艺复兴艺术从中世纪旧艺术转化的急先锋。从教堂上方投射进来的亮光与室内昏暗的烛光相映衬,氤氲了一种神奇炫目的氛围。方格形天花板上布满了金色的花瓣,当年年青的伽利略就站在这里观察到挂在天花板上吊灯周期性摆动,才发现了物体摆动原理,今天我们常用的钟表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造出来的。

    钟楼位于后侧。塔基上镌刻的始建年代为1174年,实际上古代比萨所使用的历法比公历少一年。当建到第四层时塔身出现倾斜导致停工,以后时建时停,建造者曾试图通过调整结构重心的方法纠正,于是将最上层塔身修建得略微内缩,直到1350年才终于建成。在以后的岁月中,塔身继续倾斜,塔顶中心线偏离达到3.5米,晃晃悠悠但始终不倒。对此有不同的传说。有的说建筑师是个残疾人,经常遭人戏弄,设计时精确衡量了墙体承载限度和地质变化诸多因素,故意造成斜塔以嘲弄世人。有的认为塔身每块石头都是石雕佳作,石砖间的粘合极为巧妙,有效防止了塔身的断裂。甚至在比萨市民中流传起一句格言:“斜塔就像比萨人一样健壮结实而永远不会倒塌”。这是一个容易幻灭的梦话,科学测量显示1990年倾斜率相当于每年顶部水平移动1.5mm,已经危乎其危。意大利政府毅然决定整修,全球曾征集到上千方案,其中还有中国学者的纠偏妙法。最终采用塔基打入铜柱,挂铅锭平衡重力以及从北侧塔基抽土等工程措施,历经10年耗资2500万美元,斜塔扶出44厘米,好像时光倒流使斜塔恢复到公元1700年的倾斜水平。按专家们的评估,只要不出现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300年内不会倒塌。

    站在有悖于自然定律的斜塔下近距离观察,塔身8层,高54米,造型十分独特,外围拱型柱廊环绕,墙面用大理石砌成,阳光投射形成的光亮面和遮阴面巨大反差造成视觉上的冲击。虽然是初次见到实物,但上中学时从伽利略故事中对斜塔就耳熟能详了。伽利略曾在塔上做了自由落体实验,纠正了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的错误论断。是否真是这样,许多学者提出了质疑,认为在地球上做实验,由于空气摩擦以及浮力的影响会出现误导科学常识的结果。物理学大师霍金在《时间简史》中曾经说过:“这故事几乎不可能是真的,但伽利略的确做了一些等同的事——将不同重量的球从光滑的斜面滚下,这情况类似于重物的垂直下落”。争论不休不仅没减弱斜塔的名气反而更增加了神秘和魅力。

    登塔门票为15欧元,同行旅伴不愿破费,我觉得既来之就一定要登之。景区为了控制参观人数,实施了15人一组限于30分钟的分批进行和限时管理。沿着塔内294级螺旋型台阶可直登塔顶,塔内自然光线昏暗,墙角用灯泡照明,说话回音较大。比萨大学教授经研究认为,斜塔是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模仿风琴发音原理设计的巨型乐器。7层以下看不见外面的景色,没有参照物也感觉不到倾斜,但有标示牌提醒游客注意倾斜的角度。登上8层游人进入到外圈柱廊,挂有几口铜钟,这是建塔的初衷,但怕钟声共鸣对塔的倾斜加重,故一直不敢撞响。塔顶风大,吹得衣衫作响,头发飘飘,加之顶部斜度大让游客能感觉得自己身子的倾斜,虽有护栏和铁丝网罩着,一些胆小的游客还是发出了尖叫,捂着眼睛不敢看。

    其实,居高临下看比萨市貌的感觉真好。放眼望去两个宏伟的圆顶耸立在湛蓝的天空中,四周红色坡顶的3、4层楼房蔓延开去并被充满灵气的阿尔诺河一分为二,街道略显狭窄,布局不甚考究,透示着一种古朴、随意、静谧的城市特质。视线的尽头,是迤逦起伏的山峦,像一墙绿色的画屏平添了城市的立体美感。回望塔下从世界各地涌来游客攒动的人头,不由得产生一种反思意绪,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得天地造化之斜塔,本是附属物,却喧宾夺主,出足了风头,就在于建筑缺陷的斜,造就了一种别处没有的独特景观,能激发游人的探奇欲望。尽管数百年来科学发现给了理性解说的答案,但同时又注入更多无法诠释的“天问”,将一种单纯的观赏欢愉升华到一种智性的探求,这也许就是让游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的别样境界吧!

    文章来源: 西安晚报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