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观上盐井村。
你是否听说过这样的事,有人跋山涉水去一个千里之外的地方,就为吃一碗面条。在昌都地区芒康县,我们见识了这样奇特的事儿。
你是否听说过,有人一顿吃了一百多碗面条?在芒康,这样令人惊讶的事儿也绝不是传说。
游客开心吃面。
体验舌尖上的记忆
对许多初到芒康的人来说,满堂盛宴,还不如一碗细面。不少去芒康的人,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历史悠久且风味独特的盐井佳加面而去。
芒康,藏语意为“善妙之地”,位于藏东横断山区藏、川、滇三省的交界处,曾是茶马古道进藏重镇。这里很多美景均让到过的人无限留恋,比如红拉山、达美拥、莽措湖、曲孜卡温泉、雅江大拐弯等。但当时间淡化了美景留在脑中的美丽倩影时,美味的痕迹还在心海里流连,那就是茶马古道孕育出的美味传奇佳加面。
盐井佳加面,一场舌尖上的欢乐之旅,丰富了无数旅人的记忆!
也许很少有人注意到,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一千古名句,其实是出自一首写饮食的词,作者便是众所周知的大词人苏轼。中国古代还有许多描写食物的诗词文章,文人中的这些“吃货”,吃出了”许多名句名篇,不能不说为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作出了别样的贡献。
而我们,虽然效仿不了古人,却也“吃出了”美好的回忆,尤其是那一段有关盐井佳加面的欢乐记忆。
第七届康巴文化旅游艺术节结束后,我们从昌都匆匆赶去芒康,体验盐井佳加面成了我们此行的一大共同目标。到芒康时由于天色已晚,我们只好惦记着佳加面睡去。第二天早上办完公事,便匆匆赶去盐井。
在芒康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次仁措姆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卓玛家的盐井正宗面店。当时店里已经坐满了人,没有了座位。一走进这家比较宽敞的小店,我们立刻被这里的热闹气氛感染了。条形藏式餐桌沿着墙壁摆开,空出中央的地方给人们自由活动。伴随着悦耳的藏族民歌,有的食客开始跳舞,而多数人则在享受碗中的佳加面,欢笑声、起哄声、加油声汇在一起,屋子里热闹非凡。
而这边厢,店员们像变魔术一般飞快地弄着佳加面,有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也在帮忙,且动作熟稔。尽管店员不少,还是供不应求。见此情景,我们的记者也来了兴致,主动请缨帮忙捞面,客串了一回服务员。一回生二回熟,捞了几碗后,还真有老店员的范儿。
终于等到有座位了,我们赶紧占着座位,等候热情的店员给我们端来美味。一盘琵琶火腿肉,一盘腌好的青椒,一份风味独特的辣子酱,外加热情的店员小姑娘不停地给我们添加的面条,这便是当天的早餐。迫不及待地一尝,佳加面果然名不虚传,汤鲜香醇厚,面柔软可口。先喝一口汤,香味沁入心脾,胃里顿时暖和起来。拌着辣子酱吃,又是不一样的滋味。吃面间隙嚼上一口肥而不腻且香味浓郁的火腿肉,我们纷纷感叹,留着肚子来吃佳加面果然是正确的选择。
环顾四周,来自天南海北的食客们吃得可谓热火朝天。有一位湖北的哥们已经吃了二十七八碗,他已经有点吃不下了,但在同行者的怂恿和激将法中,有点无可奈何地接受了热情活泼的店员小姑娘添加的几碗面条。不少人拿着相机和摄像机就等着拍他吃面的“英姿”,在人们的欢呼声、加油声中,这哥们揉了揉肚子伸了伸腰后,硬着头皮把那几碗面给吃下去了,随即掌声四起,欢笑声中人们又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吃面去了。
此时,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一听说我们打算以佳加面为早餐,次仁措姆就果断拒绝的原因了。那天,一碗一两口的佳加面,我们两位女性分别吃了十三碗,而同行的两位男性均吃了将近三十碗。这样的数量,均创下了我们各自饮食生涯中的奇迹。店员的热情加面,让我们的胃达到了饱和程度,看着面前一大堆用来数所吃碗数的石头,我们都忍不住笑了。将吃面的事儿图文并茂地发到微博上,朋友们“羡慕嫉妒恨”的同时,纷纷表示一定要来吃一回佳加面。
我们进入面馆的时候,里面热闹非凡。
成就 吃出来的文化奇迹
美食常常会成为许多地方的文化名片,比如天津麻花、云南过桥米线等。而把美食做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则不多,盐井佳加面却是这少数之一。
那么,盐井佳加面这张饮食文化名片是怎样制作而成的呢?芒康县文化局局长洛松次仁在他的作品中作了详细介绍。盐井佳加面制作上有它的特点,配料有:上等面、鸡蛋、当地人制作的碱水、琵琶猪肉、盐井盐、葱、蒜等佐料。
制作过程为:用鸡蛋及当地制作的碱水和面,面和好后,擀成圆形薄片,然后叠成反正皱纹层,用菜刀切成细长面(现在有些人家用机器压面切面)。
琵琶猪肉洗净,成块煮熟,将猪肉切成细块回锅加入佐料炒成臊子,再加入适量调料煮成浓香适宜的汤。面煮七分熟,捞出放入凉水中待用。
接待客人或者吃饭时,将面从水中捞出,在热汤中重复浇淋,直到面变热了,再加上臊子,便可食用。一般情况下吃面是用大碗,加面用小碗,而所加之面一般一碗只有一口面。
芒康的佳加面,2010年被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殊荣,称得上实至名归。
面馆一角。
趣事 147碗的最高纪录
有趣的是,许多游客千里迢迢地赶到芒康,就为了品尝这里的佳加面,或者去破别人创下的纪录。目前,卓玛的店里食客创下的最高纪录是147碗,是一位湖南小伙创下的!这成了该店的一个传奇,店主还专门为此制作一块牌子挂在门口处,非常醒目,客人们看到后无不惊讶万分。
卓玛的姐姐回忆道,创下147碗最高纪录的那位小伙是一名骑行者。在他到来之前,该店的最高纪录是125碗,知道此事后,他便奔着这个纪录来芒康。卓玛的姐姐笑道:他吃了130多碗时,我劝他不要再吃了,因为怕他撑坏了,但他还是坚持下去了。”为了破这个纪录,这位小伙从云南骑行过来,整整一天都没吃东西。
147碗这个最高纪录创下之前,有一个110多碗的最高纪录,“这是我们芒康县的一个村民创下的纪录。”卓玛的姐姐笑道,那位哥们听说自己好不容易创下的最高纪录被人破了后,很不服气,又来吃了一次,想再创纪录,但他吃了120多碗后,实在吃不下了,只好作罢。
后来又有不少食客想把这个纪录给破了,但由于147碗的纪录实在太“高”,前来挑战之人纷纷以失败而告终。
卓玛家的店有这样一个规定,但凡破了该店的最高纪录,同行之人所吃的面均免费。不过,147碗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佳加面馆外观。
店员忙着为游客做面。
来源 古道上的美味传奇
走川藏、滇藏线的人,到了芒康,往往会特地赶到盐井去吃一次佳加面。每人二十元,任食客吃个够。来自五湖四海的食客们也不客气,沉醉在店家的热情和佳加面的鲜美之中。
那么,佳加面本身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佳加面,也叫佳佳面。这一独特美食的形成,在盐井有着悠久的历史。追溯起来,其形成也与芒康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这里,古代是茶马古道从四川、云南进西藏的要塞,也正是这条古道孕育出了佳加面这一美食传奇。
传说中,八思巴被元朝皇帝封为国师后,当地人民为了欢迎八思巴顺利返回西藏,并感谢他免去此地长年的争战,便向他供奉贡品,盐井的面便是其中之一。
为了敬重八思巴,厨师以小碗面敬贡。八思巴吃了一口后,食欲大增,连连称赞好吃,并一口气吃了好几碗。从此,盐井“加加面”便以小碗“加、加”的方式流传下来。
谈到盐井佳加面的来源,洛松次仁说:佳加面有其民间的历史来源和说法,明德年间,盐井盐业蓬勃发展,盐成为茶马古道上的主要货物之一,芒康盐井也成了茶马古道上的重镇。饮食 文化也随着发展起来。聪明的盐井人吸收了四川巴塘手工面的做法,学习了云南火腿的制作方式,以当地的盐和花椒、小灶酒等为佐料腌制琵琶肉,从而开发出了盐井佳加面。”传说当时有一个云南后裔的盐井纳西人,娶了一个从四川巴塘而来的同行的女儿,并在盐井街上开了一个店铺。他们为了吸引茶马古道上不同文化的人们,开发出了琵琶猪肉,煮了手工面招待古道上的客人。在当时食客们的简单文化娱乐活动中,形成了小碗加加的促乐方式。
那么,佳加面”这一名称是怎样得来的呢?原来盐井人吃加加面叫“面揪(呜)”,意译为加面吃。卓玛的姐姐介绍道,有一次一位内地知名人士来她家店里吃面,感动于店员的热情,沉醉于美味的食物,惊讶于独特的吃面方式,之后,便建议将名称改为“佳加面”,意思是“最好的面一碗一碗地加”。
如今,盐井佳加面已经成了茶马古道上的一个美味传奇。不仅深受游客们喜欢,也备受当地人热爱。川藏、滇藏线上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来盐井,享受佛子的待遇。不吃佳加面,遗憾终年。”(吉美琴/文 向代文 吉美琴/图)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