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是我们所不耻的一种生存方式,对自然界众多寄生生物,我们习惯嗤之以鼻,却为什么对生长在雪线附近的虫草网开一面,称其为“软黄金”?
当一块块草皮被不经意地掀起,青藏高原那顽强的绿色,又会受到怎样的伤害呢?
艰险的317国道。
国道317
疑似最烂的国道线
起于四川成都终于西藏那曲的国道317线,有网友评价为“疑似最烂的国道线”。如果只是在网页上看到,也许你会一笑了之,但如果你亲身驾车走一遭,想哭的时候一定比想笑的时候多。
选择从国道317进藏,有很多机会领略什么叫“天路”,什么叫天险,什么叫刺激。我虽然辗转来到了昌都,稀里糊涂行进在了这条著名国道上,但我仍然对这条线上的川西高原美景、西部小镇玛尼干戈、川藏第一险雀儿山、德格印经院等等传说中必去的地方停留在向往的层面,这也是我在结束了此次穿越之后唯一觉得遗憾的地方。但哪有不留下遗憾的旅行呢?
对老玖的野牦牛性格和他驾驭的这台野牦牛似的车来说,即使烂如国道317之类的路,也如履平地。我很庆幸自己的首次进藏之行有这么好的司机。
离开昌都,继续往西北行进,大概开出两三公里“腐败”的柏油路,一条比传说中的国道317更烂更窄的路延伸在车下。尽管从地图上得知,这一段其实是国道214与317重合的路段,但由于施工,我们连疑似最烂的国道线也没的走了,只能沿一条类似乡村土路的崎岖山道往前半信半疑地行进。
与几辆那曲开往昌都或芒康、德钦的长途客车狭路相逢之后,我们才确信,方向是没错的,只是这路行驶起来的确没任何舒适度可言。这条沿着河边山崖随意蜿蜒的山道,究竟会把我们带向何方?我们真的没把握,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开。有着达喀尔赛车手作风的老玖,也不得不放慢车速,时不时趴在方向盘上仔细研究路线。
在地图上看来百来公里的路程,我们足足摸索了三四个小时。尤其是靠近类乌齐的山谷里,盘山道弯来绕去,许多没那么耐心的司机索性在“之”字形山道上开辟出新的“之”字线路,或更陡更险的直线。整个山体被车辆随意压出的网状车辙印覆盖,既抽象又幽默。当我们终于驶上垭口,蓦然回首,才被刚走过的“天路”吓出一身冷汗,不知何年何月翻覆山涧的大卡车还在那里躺着。不敢想象,那些长途大巴的司机是怎样把车开出这天险迷宫的。
当汽车油表指针指向最后一格的时候,我们终于颠簸上了青海囊谦通往类乌齐的柏油路,那也许是国道214最体面的一段了。
查杰玛大殿。
类乌齐
来不及观瞻的查杰玛大殿
类乌齐是从昌都走北线的第一站,山川风貌素有西藏阿尔卑斯风光的美名。由于雨雾,由于我们来得晚去得早,无福观赏那样的美景。
类乌齐以类乌齐寺最为有名。距我们落脚的类乌齐县城30公里外的类乌齐古镇,曾是茶马古道北线重镇,古道东西横贯,当年云南、青海往来西藏的商人多在此通行或交易。由于茶马古道风光已去,虽有国道214呼啸而过,但类乌齐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早已南迁到现在的县城。古镇上唯一留下可供观瞻的,就是类乌齐寺。类乌齐寺通常以查杰玛大殿代称。后来我们路经“虫草街”时,白玛县长曾向我们隆重推荐,可惜我们一副行色匆匆的样子。
离开类乌齐县城是第二天早晨,阳光普照,国道317显然平坦了许多,虽然依旧是漫漫黄土路,但已不再像昨天那样险峻崎岖。
老玖下一站的计划是丁青孜珠寺,他几年前曾见过那里的顶真活佛一面,颇为投缘。而我也对那个在高山之巅的藏东第一大苯教寺庙充满了好奇。
虫草季到来,临时的虫草街就热闹起来。
虫草街
大篷车的幸福生活
发现这个被我和老玖称为“虫草街”的帐篷区纯属意外。当我们的车翻过临近类乌齐县与丁青县交界处的大山口时,一些零星的帐篷散落在山沟里,帐篷区停放着大篷车或牦牛、马匹,而另一条沿着317国道一字铺开的帐篷街,则主要是前来收购虫草的生意人,以及为他们和藏族同胞提供后勤服务的商贩。
虫草街足有两三里长,大小各异的帐篷沿路安扎,有百货商店、蔬菜水果店、餐馆茶馆,还有提供娱乐服务的台球室、朗玛厅。开店做买卖的多半是本地的老弱妇孺,开餐馆搞饮食服务的多半来自四川,朗玛厅甚至有来自昌都或拉萨的藏族歌手巡演,而为数更多的则是来自青海、云南等地的虫草商人。帐篷区除了原汁原味的藏式炉灶,也有燃油发电机。整个虫草街看似简陋朴素,实则五脏俱全。
山口风很大,阳光很足,虫草街的人们或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天,或不紧不慢地清理刚收到手里的虫草。大多虫草贩子在这里驻留,等待采挖虫草的藏族同胞晚上回来,争取在第一时间交易。到这里来的虫草贩子有钱,卖了虫草的藏族同胞也手头宽裕,所以这里的物价比县城高出很多。虽然只做两个月生意,利润却颇为可观。
让我们尤为诧异的是,虫草街的中心地带插有国旗,一打听才知道是县政府与派出所的临时办公地,由白玛县长亲自坐阵指挥。虫草采挖算得上当地支柱产业,邻近几个县甚至来自其他省市的“虫草大军”难免因为越境作业发生冲突,再加上虫草街这种临时集散地,群众性冲突也必须有所防范。因此,在采挖虫草的季节,西藏各地方机关均会出动,各司其职。
但愿,青藏高原的大好河山,不会因为人们采挖虫草时无意翻起的一块块草皮而变成一座座黄土高坡。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