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触摸西藏 > 活动推荐

高原特色游:走马吉隆沟

2015年03月21日 11:21    来源:《西藏日报》/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杨正林
分享到:    

    佩枯湖畔好风光

    一个细雨绵绵的早上,记者随工作组从樟木口岸出发,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向西行驶,目标就是吉隆沟。车窗外,看到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场景:牧民们在水草丰美的季节里,赶着成群的牦牛、绵羊,漫不经心地往高山草场上走,牛羊看见车辆的到来,都好奇地抬起头,诧异地向我们张望。从未看到过这样成百上千头的牛群、羊群,随行的人们纷纷举起手中的相机,“咔嚓”地不断拍照。牧民群众们看到我们这些陌生人的到来,也不停地招手。此情此景,同行的人都说,纯朴的西藏人,憨厚的西藏人,热情的西藏人等话语,用在他们身上一点都不为过。四周的雪山,消融成了涓涓细流,从我们的脚下流过,孕育了丰美的草原,也养活了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我们赞美自然的美,也赞美这里的群众心灵美。

    看够高原的草场美景,忘记了山沟里崎岖不平的道路所带来的颠簸。到达佩枯湖吃中午饭时,已是下午2点钟。在宽阔的佩枯湖畔的草地上,吉隆县的领导已在草地上铺上了干净的卡垫,准备了丰盛的午餐。许多人早已按捺不住煮土豆、牛肉和手抓羊肉的诱惑,也顾不上双手是否干净都争相把食物往嘴里塞,场面异常搞笑。填饱了肚子,大家才发现,海拔8012 米的希夏邦马峰就在眼前,只是,是否我们这些陌生人的到来,让她披上了面纱,让人神往,但又不能及。

    佩枯湖畔的风,一会儿柔和,一会儿肆虐,许多人抓紧拍完照片,留下自己的倩影后,赶紧上车,并把厚实的衣服裹上。许许多多的车辆和帐篷扑入了眼帘,经打听,原来是来自日本等国家的登山运动员。他们都说,这段时间,希夏邦马峰山区的气候非常恶劣,所以只好在湖畔安营扎寨,等待着天气的好转。我们都祝愿他们能攀登成功。

    马拉山九十九道弯

    告别了佩枯湖,我们车队又风尘仆仆地前往吉隆县,也许是吃饱了,看够了的原因,车里的人们有说有笑,似乎一切劳累都从身上消逝。下午4时,我们就来到了马拉山山顶。吉隆县平均海拔4000 米以上,地理特点是北高南低。马拉山以北为开阔的湖盆草原地带和河谷地带,马拉山以南海拔依次降低,县城驻地宗嘎镇位于盆地中心,海拔4200 米,吉隆镇海拔2800 米,到国界热索桥,海拔仅为1800 米。

    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从马拉山顶往吉隆县城行走,有“九十九道弯”的说法,车像在云里雾里行走一样,让人感受到一种山间游走的幻觉。到马拉山下,我们参观了“大唐天竺使出铭”的碑文。这里,曾经记录了唐朝时期遣唐使到天竺出使(就是现在印度)的历史,也反映出当时中国的强盛和加强对外往来的史迹。如今,后人已经通过保护措施,对这一碑文加以保护,警醒后人要不忘历史,倍加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发展环境。

    来到宗嘎镇,我们认为已经到了真正意义的吉隆。其实不然。在县领导的带领下,我们走马观花看看宗嘎镇的小城镇建设、援藏项目等后,赞美吉隆的变化大,群众市场观念新的同时,我们的心已经飞向了吉隆镇——所有没有去过的人们向往的地方。

    走在沟壑纵横的山道上,所有的人都没有胆战心惊,从宗嘎到吉隆镇的乡村道路修葺一新,它的平,它的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沿途,清澈的吉隆藏布在脚下流淌,合抱的大树参天,奇松、怪石尽收眼底,让人眼馋,让人感叹,大家无不赞美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一路欢歌荡峡谷

    第二天一大早,所有人都翻身起床,根据安排,我们将要去看与世隔绝的杰布大峡谷和原始森林。路边随意就能看到各色杜鹃花,竞相开放,似乎向我们示意它们的存在;群众种下的荞麦,长势喜人。在走向杰布大峡谷的山道上,我们编花篮,互相说说笑笑,尽情地呼吸着这里一尘不染的新鲜空气。

    到吉隆镇,不到国界热索桥,大家的心还是不安静。在边防部队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终于得以成行。从海拔2800 米的地方又继续前行,车在林中走,人在山间行,一种醉氧的感觉,一副副满意的神态都洋溢在大家的脸上。热索桥距离吉隆镇22公里,看到两位士兵在检查站欢迎我们的到来,感叹这里环境艰苦的同时,我们为这两位士兵守护国门的敬业精神而骄傲。他们的营房已经停电20多天,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但他们依然种菜、养猪,以饱满的精神守护好国门。不知道如今他们的电通了没有,电视看上没有,但我们已经记住了他们。其中一位是来自四川泸州的四级士官邓德鹏。因为,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什么叫牺牲,什么叫奉献。

    越往下走,在吉隆藏布与车林藏布的交汇处,就是我们要到的目的地——海拔仅有1800 米热索村,村旁的热索桥,是中尼人民传统友谊的象征和见证。这里有清朝时期的古战场,有中尼曾经互相通关贸易的海关遗址。只是,曾经的硝烟和火爆的贸易已随风飘去,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思索和遐想。这里,虽然仅有一河之隔,但两边的边民生活状况截然相反。热索村的边民,已经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子。2002 年,国家投入资金159万元,为这里的5户人家实施了安居工程,修建了住房,安装了自来水,扶持发展大棚蔬菜和小额贸易,每家都开办了甜茶馆,家家户户收入不菲,边民们的生活越过越富裕。

    疑是银河落吉隆

    越往吉隆沟里走,地势也越来越宽阔。山间起伏的盆地上,成群的牛羊尽兴地啃食着丰美的嫩草,穿着鲜艳服饰的人们,悠闲地坐在自己的家门口,观望着我们这样一个庞大车队的过往。在盆地的四周,薄纱似的雾霭环绕在山间,翠绿的松柏向空中尽量伸展腰身,展现它们魔鬼般的身躯。座座雪山在斜阳的安抚下,好像羞得满脸通红,也像一座座镀上金身的度母,安祥慈善。突然间,我们的车队停了下来,当所有的人正在惊诧时,一条高达200多米的瀑布就悬挂在眼前,水量之大,下落之美,洗涤了大家的疲惫,留住了大家欢愉的心情。

    也许是风景的优美,也许是海拔的降低,大家沿途走走停停,即使天空中已经飘来了毛毛细雨,都似乎没有感觉到。到达吉隆镇,已经是晚上7点多,好客的吉隆群众列队欢迎我们的到来。他们献上了洁白的哈达,跳起了别具民族特色的民间手镯舞,捧出了青稞酒,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愈加激动,也愈加感受到这里群众的纯朴、善良,因为从他们被雨淋得透湿的身上,看到了久居山沟里的人们对美的追求,对新生活的向往。

    晚上,伴着弯弯的细月,我们几个较为熟悉的同伴相约,随意走进了吉隆村村民卓玛家做客。没想到,在这样一个尚未开放的山沟里,她家居然开办了两家家庭旅馆,办起了酒吧。好客的卓玛热情地邀请我们小嘬一杯,大家一边喝,一边聆听着,都陶醉在卓玛清脆的歌声里。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