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触摸西藏 > 活动推荐

“香巴文化”与“女儿国”

2015年03月21日 11:21    来源:《西藏日报》/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崔士鑫
分享到:    

    从日喀则市区到南木林县,过了雅鲁藏布江大桥以后,就一直沿着一条两岸宽阔、流水和缓的河流北行。尽管已是冬季,满目萧然,但两岸的平野与丛林,仍然能让人感受到这条河流给这一方土地所带来的勃勃生机。

    这条河流,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香曲”。这是一个藏语音译名词,她也曾被称为“湘曲”、“襄曲”等。不过,根据藏语的读音与含义,最好的译名或许应是“象曲”,因为藏语“香”的本义就是“鼻子”的意思——还有什么动物的鼻子,比大象更有特点呢?然而,如果认真考察一下把香曲河当作“母亲河”的南木林县的历史,用“香”字来表述这条河流,倒是更符合她的特点。因为这条河流,曾孕育和负载过许多与女性有关的历史与文化。

    香曲之所以有诸多译名,一个重要原因,是无论在藏文史籍中,还是在汉文史书中,这条河流都多次被提及。她与吐蕃统一西藏高原前的一个强大政权“苏毗”(又称“孙波”)有密切关系,是苏毗国的发源地。因此,香曲又被称为“苏毗河”。而苏毗,许多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一个风俗奇特的“女儿国”。

    苏毗是西藏高原早期各部落的一支,早在吐蕃部落形成之前,它已在今天南木林境内的香曲河流域,形成了最早的文化中心。公元六世纪末,苏毗完成了对拉萨河流域及其邻近地区的统一,政治中心也东移到了有更多平畴沃野的拉萨河流域。那时候,西藏高原“三国鼎立”:西部是以阿里为中心的象雄古国;雅鲁藏布江以北的藏中、藏东一带,是苏毗政权;雅鲁藏布以南,是吐蕃政权,直到公元七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高原为止。但直到吐蕃时期,香曲河仍是一个重要的地方政治、经济中心。在吐蕃历史文书中,经常有赞普驻于“襄之苏毗河”的记载。

    作为原始国家,苏毗在形式上以母权立国。史书称“其国代以女为王”,复有小女王,协助管理。女王死亡,则从其族中再求贤女为王。而女王的丈夫,称为“金聚”,意思是“家人”,无权过问政事。其他的男子也主要从事征伐与种田,“妇人为吏,男子为军士”,且“生子皆从母姓”。这是原始的母系社会与群婚制残余的反映。“唐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对这一奇特的“女儿国”的习俗,也根据他在古印度听到的传闻,进行了记载。或许这就是《西游记》所写“女儿国”的原型。

    香曲河流域是“女儿国”的发祥地。非常有趣的是,这块洋溢着女性“香氛”的地方,后来好像一直与女性有着特殊的缘分。

    在南木林,我们游览了在县城附近、矗立于香曲河东岸一个山坡上的“雄雄寺”。雄雄寺是藏地有名的“香巴噶举”派的祖寺。寺庙的创建者、也是这一教派的创始人“琼波南觉”(约900-1140年),曾像唐僧一样,多次到印度求法。他在印度的上师很多,但对他最有影响的却是两位女性。一位是号称空行母的尼古玛,她传授了后来成为香巴噶举派基本大法的“尼古六法”,琼波南觉就是在“尼古六法”的基础上,创立了不同于藏传佛教其他教派的香巴噶举派;另一位是琼波南觉的女上师苏喀斯迪,琼波南觉曾说:“我的根本上师有四位,其中恩情深重的上师是苏喀斯迪……”

    身为今拉萨尼木县人的琼波南觉,最初在拉萨河一带建造了一座小寺。但直到他西行到了香曲河流域,建造了以雄雄寺为首的108座寺庙以后,才名声大噪。后来人们尊称他为“喇嘛香巴”,而他所创立的教派,也因为根据地在香曲河流域,故称为“香巴噶举派”。

    后来,香巴噶举派以南木林为中心,不断发展壮大。在传承了七代之后,它分裂出两个世系,其中一位香巴噶举派弟子,在今天的羊卓雍错附近,修建了桑顶寺,形成香巴噶举派的“桑顶”世系。比较奇特的是,桑顶寺后来成为全藏唯一一座主持活佛是女性、僧人均为男性的寺庙。此后香巴噶举派还出现了一位大师“汤东杰布”,他以在藏地各处大江大河上修筑铁索桥而闻名。同时,他也是藏戏的始祖,他所创立的藏戏,藏名称为“阿吉拉姆”,“阿吉”是大姐或女性的意思,“拉姆”意为“仙女”,均与女性有关,不知是巧合还是别有深意。

    据说琼波南觉享年150岁。在圆寂前他对弟子们说,“如果灵体不火葬,而殓入金镶银裹的棺木中,那么雄雄寺将成为与印度金刚座一样的圣地”。但是他的弟子们还是将他火葬了,而香巴噶举派也终于在17世纪走向了衰落。传说终究是传说,香巴噶举派的衰落,自有其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如今,在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雄雄寺已修葺一新。宽敞明亮的寺庙大殿,也一改藏地寺庙常见的幽暗与拥挤,精美的佛像在四周灯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大殿中央所供的琼波南觉像,仿佛在向人们慈祥和悦地微笑……

    “南木林悠久的历史所孕育的‘香巴文化’,很有挖掘的必要。”曾是第四批援藏干部、去年又作为第六批援藏干部回到南木林县的县委书记秦维强介绍,“近几年随着交通状况的改善,尤其是将来拉日铁路通车后,到日喀则、到南木林来的国内外游客将迅速增多。我们正在更多地挖掘类似于‘女儿国’等‘香巴文化’的底蕴,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南木林观光、旅游,造福南木林人民,同时也为保护和丰富西藏的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