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触摸西藏 > 活动推荐

巴尔曲德寺的“合”与“和”

2015年03月21日 11:21    来源:中国西藏网    记者 鹤喆
分享到:    

  在美丽富饶的雪域高原东南部,在巍峨的喜马拉雅山北麓,有一个神奇的地方,这是被誉为藏东南光明吉祥之乡的朗县。西藏的母亲河雅鲁藏布江穿境而过,蜿蜒东流,为这里带来了奔腾不息的活力。在江北的朗钦山腰上,一片占地2150平方米的建筑群,倚山望山,气势宏伟,它就是林芝地区最大的寺庙——巴尔曲德寺(又名朋仁曲德寺)。

巴尔曲德寺远景。摄影:鹤喆

巴尔曲德寺旧址。摄影:贡桑拉姆

巴尔曲德寺新大殿。摄影:鹤喆 


  以寺养寺,天人合一

  据巴尔曲德寺的寺庙民管会主任江白坚增介绍说,寺庙原名为容丹寺,至今有900多年历史,创建人是玛雍洛登,始奉达波噶举派。寺庙原址在江对面的荣村,800多年前,一场火灾烧毁了寺庙,之后搬迁至现在的朗钦山,在索朗森格的负责下复建。寺庙座落的形状像经书垒在一起,因而取名为朋仁曲德寺(朋仁曲德寺是藏文音译)。

  1984年,当地政府出资七万余元,将寺院大殿进行维修,便是现在主殿的模样。1987年,又修建了两个拉康,并开始修建僧人的宿舍。2007年,巴尔曲德寺及寺院遗址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由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出资25万元,修建寺院围墙。

  如今的巴尔曲德寺,在国家对文物秉承“修旧如旧,保持原样”的原则之下,主殿与旧址相临。

  藏传佛教寺院不仅是宗教实体、文化实体,而且也是一个经济实体。以寺养寺是中国政府在社义经济制度下提出来的一条基本的宗教政策。巴尔曲德寺在这一政策下获益颇多。目前,巴尔曲德寺开设了牧场、藏香加工厂、商店、温室大棚,每年的收益可达30多万元。

寺庙山下村民的家里盖起了蔬菜大棚,不远处雅江奔腾不息。摄影:鹤喆

寺院里的羊。摄影:鹤喆


  据介绍,西藏目前各寺庙都实行以寺养寺,僧尼的生活也比以前有很大提高。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院――桑耶寺,不仅为游客提供租车服务,还开了寺院餐馆和旅馆;在西藏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四大寺院之一的扎什伦布寺,800多名僧侣中有一部分僧侣边修行,边参加寺办家具厂的工作,还有的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

  据巴尔曲德寺附近的巴热村村民格桑说,村子里好多人都愿意去当僧人。一是自己的信仰选择,二是因为现在僧人的生活条件明显比以前好了。寺庙每年的收益大大改善了住寺僧人的生活。他们每个月可以领到300——5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可免费享用一日三餐,还享受与村民一样的合作医疗制度和养老制度。寺庙也对僧人的管理也日趋成熟。在入寺之前,要接受满9年义务教育。

  僧人们的宿舍平均都有8平米。在坚才措尼的卧室里,我们看到他的小屋布置得很有生活气息,墙上贴满了藏传佛教著名人物的图片和一些风景画,桌上摆着佛事用具和生活用品,屋里一角还放着电脑。他对寺里的生活都很满意:“寺里的民管会一个月组织我们学习两次法律法规知识,有时还读读报纸。”

  环境好了,生活也改善了,连附近的流浪动物也在这里安了家。羊、狗、鸽子、鸡……这些动物在寺庙里自由穿梭,俨然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时间长了,他们对这里的僧人“百依百顺”,但是一旦寺庙里进了陌生人,他们便立即警觉起来,甚至会用自己的头去撞这些人。当然,这些都是“误撞”。和我们同行的拉姆就被“莫名”撞了两次,仍对这些动物很和善,因为她知道,它们是在守卫“家”。

  僧民共谱和谐曲

村民一家特意给寺庙送菜。摄影:鹤喆

僧人宿舍一角。摄影:鹤喆


  2010年3月8日,荣组(属六级行政区域)所在的山燃起了大火。风急火更急,转眼间,大火就将荣组包围,眼看火舌就要烧到百姓的房屋。消防队、县政府工作人员、附近村子的男人们都前往救火。当他们到达时,离山最近的僧人们已经开始了灭火行动。寺里50个人全部出动,没有专业灭火设备,他们每人身后背着一个塑料桶,到江边舀水,一桶一桶从江边背到山上。四天后,大火终于被扑灭,僧人们也悄悄回到了寺里。

  村民们,无不感动。

  巴尔曲德寺的僧人们和百姓们保持着和睦的关系。寺庙修围墙,村民们自发出工出力,寺庙提供水、饭,并拨出一部分工钱分发给村民,村民们知道修围墙经费不够,分文未取。村民家有任何事,只要跟寺庙打个招呼,寺庙民管会会立即安排,分文不取。每到望果节,村民们集体去朝佛念经,寺庙僧人热情招待,还给村民们分发开过光的金刚结,以保佑他们一切顺利……

  这不,村民一家又来给寺庙送菜了。如今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家里的蔬菜大棚也盖起来了,有了新鲜的蔬菜,会给寺庙送来一些,表表心意。

  走出寺庙的大门,眼前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江对岸郁郁葱葱,一片生机。心生欢喜。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