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甲桑古道”徒步游线路,早于上世纪初,在国外徒步爱好者圈内已较为知名。沿途有1200年的摩岩石刻等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甲桑古道”徒步游是对吐蕃王朝厚重文化的感知,是一次心灵之旅、人文之旅。途中可进行藏民家访、探险摄影、民俗采风、历史考古等活动。
就徒步线路而言,“甲桑古道”早已名声在外,一直备受追崇。8月16日至19日,记者受雪顿节组委会之邀,有幸参加首届“甲桑古道”徒步游活动。在历时四天的时间里,用双脚丈量了整个行程,有一日海拔上升1000米的刺激、有5300米高海拔垭口的兴奋、有高山草场的辽阔与静泌、有穿越绝壁地带的惊险、也有古刹的梵音与禅意……
回味整个历程,可以自豪地说,这是一次体力的检验、毅力的较量、心灵的回归。
Day1:…外面寒风呼啸、雨雪交加,突然想上厕所。哎呀,我的个神呀,这是什么地方…迷蒙中戴上眼镜,套上雨衣,打上手电,望着苍茫而漆黑的夜空,毅然走了出去,风吹雨打中,终于轻松啦…没现场体验难以想象。
8月16日上午10许,强巴敏久林宫外彩旗猎猎,人头攒动,首届“甲桑古道”徒步游活出发仪式在此举行。拉萨市政府副市长马新明、墨竹工卡县委书记林涛等为参加徒步活动的60余名代表献哈达,在一片祝福声中,首届“甲桑古道”徒步游活动拉开序幕。
据介绍,“甲桑古道”徒步游起自墨竹工卡县甲玛乡孜孜荣村,至山南地区桑耶寺,全程约90公里。公元5世纪末,第三十二代赞普朗日松赞从雅砻部落迁移到甲玛沟时的迁都之路,是当时连接前后藏的重要战略大通道,也是古代朝圣雅砻的必走之路。
为了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墨竹工卡县旅游局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邀请了当地的民俗专家次仁,同时雇用了10人马夫和20马匹,准备了大量的食物和野外露营用品。8月是拉萨最美的季节,甲玛沟内山青水秀,阳光明媚。不一会儿工夫,次仁指着靠近路边的悬崖,为大家介绍远古时期的岩画,兴奋的人们纷纷涌上前去。岩画图案清晰,内容多为放牧和狩猎场景,看后无不喋喋称奇。刚开始,大家都觉得这是个野营和徒步的好时节。
路漫漫其修远兮!大家继续前行,于我对整个行程毫无概念,只是紧跟脚步而已。一切美好的想象,被突然降临的小雨破灭。高原夏季多变的天气,让人改写了先前的印象。幸亏组委会想得周到,为大家准备了雨衣。长龙般的队伍,顿时都变成军绿色,单从背景无法辨认谁是谁了,真有点“穿了马夹,我就不认识你了?”的幽默。
雨沥沥淅淅,路弯弯曲曲,坡道不断延展。先前的乐观,不断被攀登稀释,稍微加快脚步就觉得气喘。由于估计不足,我早餐时吃的两根油条和一个鸡蛋早已耗尽,腹中空空,但又不得不强加振作。其实,比饥饿更难熬的还在后面,当我们终于赶上一段平直的道路,此地名为图安钉。正以为可以歇口气,孰料从山上泻下来的洪水阻住去路,望洋兴叹中,几个身体比较灵活的小伙子想借助石头跳腾过去,最后无功而返,还有人跌入水中,全身湿透是小,相机等设备是“机不可湿”的。
面对突如其来的景况,大家目瞪口呆,傻眼了!最后决定把鞋子脱了,赤脚趟水过去。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跟着趟吧。下水之后才知,这无亦于酷刑,刺骨的水钻心的疼,走两步就不得不赶紧在石头上晾晾,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真不知道当时是怎么过去的。后来,大家相互打趣,以对方的痛苦表情戏谑为乐。
熬过了趟水关,饥饿便不算什么了。只见都十二点过了,还没有用午餐的迹象,跟着走呗!不知不觉中,山上的灌木越来越矮,渐次向草甸转换,成群的牛羊悠闲地啃着草儿,山坡上的牦牛帐篷炊烟袅袅,牧歌般的景致给人以快乐。手机不知什么时候也没了信号,想象着一个人独行于此,与外界完全失去了联系,平时的烦扰通通不见,彻底地回归自然,真是难得的享受。
雨时下时停,路时有时无。在自己的思绪中前行,不能改变天气,只有改变心情。不知道过了多久,用餐的事差点被遗忘。在一处斜草坡处,队伍停下来了,让大家用午餐,饥饿突然被唤醒。面对口袋里装的牛肉、土豆、萝卜,狼吞虎咽,顾不得些许诗文,虽然全部是冷食,一通狂吃后,不仅觉得身体暖暖的,疲乏也消退了许多。后来,看着拍摄的照片,那狼狈的吃相,还觉得意味深长。
水之于山,犹如眼之于人。山少了水,便觉得少了灵气。吃饱后,大家精神许多,不相识的人走到一块,相互介绍,说说笑笑的,少了枯燥,多了欢悦。不过,路越来越难走了,高山上的雪融化成水,不时地拦路去路,所幸的是均可以踏着石头跳跃过去。每次都是倍加小心的,几天下来,大家渡河的本领提升不少。
有力不跟坡较劲。紧跟着的队伍渐渐拉开了距离,体力较好的冲在前面,我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行,找了根木棍做拐杖,想像着一个高原旅者的自画像,同行的人们都投以羡慕的目光,自己便不禁有几份得意。合着自己的节拍,时而与人同行,时而独行,累了就停下来,举目四望,呼吸着旷野的空气,让山风吹拂面颊,歇歇再走。人生就像一场徒步,不要只顾埋头走路,时不时也应抬头看天,结果当然重要,但美在过程,也不容错过。
海拔越高,走起来也越费劲。同行的几位年龄大的,不得不骑马。我始终告诉自己,坚持、再坚持!一定不要骑马。当人们停下来休息时,我只是放慢脚步,却保持前行,“生命不止,运动不息”萦绕在脑际,勉励着自己。路虽短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一切都要靠自己,徒步途中,我不断地总结。
天色暗下来了,雨又下起来了,行至一高山脚下,地名叫朗果杰,海拔表显示4950米,是今晚的宿营地。由于准备不充分,出发前我只穿了两件单衣,裹着雨衣也冻得发抖,在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灰心到了极点。要是有辆车路过,我会毫不犹豫地找个借口退出。一切都只能是假设,现实是必须面对。看着狼狈不堪的我,县旅游局的尼玛曲珍局长投来鼓励的目光,索朗平措把多带的羽绒服借给我,哎,真是雪中送碳,在此艰苦环境中结下的友谊弥足珍贵。
按规定,大家两人一组搭帐篷,我放单了。索朗平措与江村是亲戚,他们自然地成为搭挡,在他们的帮助下,我搭好了帐篷,大家做起了“邻居”。累了一天,遇上这凄风苦风,悲从心起,“林教头风雨山神庙”的场景不断涌现。又饿又渴,多想喝杯热水。后勤保障人员升起带来的煤气罐,风雨交加中,好不容易才把水烧开,估计也就70度左右,喝上一口,暖暖的通透全身。
饥与寒,好似一对孪生妹姐。组委会准备了方便面,但由于水温不够,根本无法泡开,汤汤水水,一骨脑我吃了两碗,以为可以安然入睡,谁知更麻烦的在后面。由于每个帐篷配备了两个睡袋和两个垫子,我算是比较幸运的了,一个人独享着装备。蜷着身子,套上两个睡袋,早早地钻进帐篷里。外面的雨声不断地敲打着,时大时小,时急时缓,帐内跟冰窖似的,根本无法入睡,实在没有办法,我穿上借来的羽绒服,处于半睡半醒状态,迷迷糊糊的。
不知过了多久,此刻时间显得毫无意义,外面寒风呼啸、雨雪交加,突然想上厕所。哎呀,我的个神呀,这是什么地方,真是无可奈何,虽然告诫自己要坚持,但实在无法忍受。迷蒙中戴上眼镜,套上雨衣,打上手电,望着苍茫而漆黑的夜空,毅然走了出去,风吹雨打中,终于轻松啦…没现场体验难以想象。
Day2:…香喷喷,直沁人心脾,我盛了满满一大碗,边吃边呷“二锅头”,一瓶下肚,居然毫无感觉。晚上睡得特香,江村说我的呼噜特有节奏感,哈哈!侵犯了相邻权,竟然毫无查觉。
8月17日是行程的第二天,早上我7:00就起床了,掀开帐篷,一股寒风袭来,不禁打颤。抖擞精神,置身微曦的草原上,呼吸着特有的青草味儿,暗暗地告诉自己,开弓没有回头箭,有时如人生没有选择,唯有继续前行才是出路。
昨晚吃了两桶方便面,把胃伤了,提起方便面色变,更甭提再吃了。我要了碗清茶,带盐味的茶水滋润着肠胃,尼玛曲珍局长给了我一块带奶味的饼,就着茶水吃了,觉得挺舒服的。路得靠自己走,所以大家还没出发,我就提前先行,望着前面最高的雪山——孜啦,杵着拐杖,一步步的迈过去。
徒步有些窍门,比如有些人喜欢捷径,但代价是必须攀陡坡。而我却始终选择走缓坡,虽然多走一程,但比较省力。还有就是方向比速度重要,首先要找准方向,然后就锲而不舍,切勿走了一段回头再来。面对无法直接逾越的沟壑,可以通过绕道前行,这跟“曲线救国”或“殊途同归”道理相似。
孜啦海拔5300米,是我们此行翻越最高的山。不管如何灵活应对,最后还是要敢于面对,沿着将近90度的斜坡,我一步三喘攀爬,突然有人叫喊“岩羊!”,定眼望去模模糊糊,不甚明了。赶紧装上“小白”镜头,只见不计其数的岩羊在对面山崖上奔跑,颜色与山体大致相当,让人叹为观止。高山绝壁是人类的禁区,却是这些精灵的天堂,他们走走停停,不时还同我们对望,好似显摆自己娴熟的技能。
孜啦,我们终于上来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难怪从古至今有如此多的人喜欢登山。回望走过的路,都变成了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一直延伸到视线之外。人们忙着堆玛尼石、挂经幡,有的还涂鸦留念。我静静的矗立着,看看山的两边,马上轮着下坡了,心中响起了一首歌:“生命就像一条大河,时而平静,时而疯狂…”
从孜啦下来,一路又是绿色草原,零星的牦牛如黑珍珠般散落,大家一路狂奔,走过了最难的路,其他的便容易多了。在达孜德庆朴草场上,整个队伍终于聚在一块了,躺在草原的怀抱里,仰望天穹,碧蓝如洗,就像净化的心灵。不远处还有一个名叫拉姆拉措的小湖,阳光下如蓝宝石般剔透光泽,这是草原另类的美,让人如痴如醉。
草原向岗巴拉伸展,变成了光秃秃的山峦,它是我们此行翻的第二座高山。途中怪石嶙峋,马蹄发出“得得”的声音,人行其上,脚底硌得生疼。虽然精疲力竭,唯有鼓起勇气跳跃通过。山高水长,从山巅融化的雪水,汇成涓涓溪流,不断壮大,伴着我们前行,最后汇入大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人生这条路,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夺,藏语意为山脚下。在岗巴拉朵,又到了吃午餐的时候,附近有一处牧民的房屋,我们在溪流边搭灶,用牧民的柴火,很快烧开了清茶,将头一天剩的羊肉、土豆、萝卜重新加热,“一热抵十鲜”,大家暖暖的吃了一顿。翻过了两座高山,海拔也低了下来,吃起东西也香。吃饱喝足后,大家还晒了会太阳,第一次享受到了徒步的愉悦。
可能大家受我杵拐杖的启发,都各自找了根木棍,于是我们成了拐杖大军。下午的行程告别了荒漠与草原,行进在灌木与森林组成的山峦间,不过均是穿梭在半山腰,山势陡峭,不得不紧贴前行,一个个如蜘蛛侠。有些地方,左边是些许灌木,右边是万丈悬崖,稍不留神,跌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有的人开玩笑说,那只能是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了。
在高原,绿色成了最受喜欢的颜色,不仅给人以养眼的感觉,而且说明氧气充足。我们在一座座山峦间穿行,时而沟壑,时而密林,溪流奔腾,鸟鸣啁啾,偶尔停脚,“青山无墨千年画,流水无弦亘古琴”,真是神来之笔,生动刻画呀。
从最强烈的午后阳光,到最温柔的夕阳。我们身上的衣服汗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树枝轻轻地划过我们的肌肤,或留下痕迹,或什么都没有,如匆匆过客。傍晚七时许,我们抵达聂嘎松多,意为三岔口,是紧邻河边的草坝,也是我们第二晚的宿营地。感觉上,今天比昨天轻松多了,笑声朗朗。
依旧是搭帐篷,做晚餐,不过最感人的是,晚上吃的是意大利面粉做的“吐朵”,也就是猫耳朵。马背上的高压锅派上了用场,硕大的一锅面食,加上午餐肉罐头,不知是谁找来了一些野生的香葱,哎呀,那个味道简直莫法形容。香喷喷,直沁人心脾,我盛了满满一大碗,边吃边呷“二锅头”,一瓶下肚,居然毫无感觉。晚上睡得特香,江村说我的呼噜特有节奏感,哈哈!侵犯了相邻权,竟然毫无查觉。
Day3:晚上我带着醉意睡了,朦胧中,好似一晚上都有人在唱、在跳,我也跟着唱、跳,梦中都带着微笑,还好没有自己笑醒…
由于昨晚睡得早,也睡得香,第二天精神特好。天刚发白,我就来到帐篷外,做做深呼吸,扭扭腰。之后到河边,掬一捧清水,洗洗脸,漱漱口,好久没有呼吸到如此清新的空气了,整个肺都张开了似的,从里到外吐纳了一遍,全身舒畅。
吃过早餐,我们沿着河流前行,再也不用做蜘蛛侠了。两岸不时有牧民帐篷,藏熬们听到久违的生人驾临,不知是兴奋还是过度警觉,音声叫得特别大。牧民们见到如此庞大的队伍,一边把狗拴好,一边主动上前问候。
林子越来越密,小道也越来越窄,阳光透过枝叶,在道上留下斑驳的光影,时而摇曳,时而静止。渴了就捧一口山泉喝,累了就在树阴下歇会,是三天来最惬意的时光。将近中午,太阳把大地烤得灼热,河水的温度也升高了,大家不约而同地把鞋子脱掉,坐在岸边的草坪上,将脚伸入河水中,哎,那个透心的凉。渐渐地适宜了,仍由河水冲刷,人与自然高度融合,古人所谓的“濯足”就是这样的,风雅极了!
泡了个脚,跟大自然亲密接触后,旅途更轻松了。今天我们的目的地是聂玛隆,聂玛隆位于桑耶镇,因聂玛隆圣洞而闻名,据说是莲花生大师的修行洞,洞前有小庙,想是后人为纪念大师并保护圣迹而建。
茂密的森林里,沿途的经幡不断增多,心情也更加愉快,这往往是圣迹快到的标志。果然,河边有一座桥,高高低低地挂满了经幡,飞舞的经幡就像飘动的心灵,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聂玛隆到了!
根据安排,今天扎营聂玛隆,用过午餐后大家上山参观聂玛隆圣洞。
在聂玛隆河边安顿好后,组委会为大家准备了一大锅牛肉汤,汤鲜味美,就着饼子我喝了几碗,直到肚子鼓鼓的。
安顿妥当后,伸伸懒腰,望望几近位于山顶的聂玛隆圣洞,脚下的步子自觉地迈开了,我与江村、索平三人同行,边走边聊,不时停下来摘几颗野山楂,酸酸甜甜的,生津止渴。山上树木苍苍,偶尔一个修行洞出现在眼前,它依山就势,与山体完美融合,一点也不显眼和张扬,很像在此修行的人。
传说,莲花生曾在此洞念诵《长寿经》十万遍。人们相信,朝拜聂玛隆圣洞可以为自己及亲人增寿。另外,传说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加措也曾在此洞诵《长寿经》,达十四个月之久,故人们多来此为亲人祈寿。
朝圣的人很多,从几岁的小孩到头发花白的老人,一群接着一群,途中相遇,大家友好地微笑示意,一切都显得那么祥和与美好。
修行洞到了,外面修了几排房子,里面供着佛像,酥油灯闪烁光芒,圣地的气场瞬间包围了我,心灵平静安祥。围绕着修行洞和房屋形成了一条转经道,拾级而上,几棵粗大的柏树十分抢眼,虬枝苍苍述说着他古老的年轮,云雾自然地缭绕着,圣地景象果真不一般。
朝圣归来,大家早已围着圈坐着,轮翻地相互敬酒,自我介绍,三口一杯,还没有喝,我人都醉了,醉于这热烈的场面。天黑了,好戏才开场,升起火堆,跳起了动人的锅庄。藏民族是一个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喝呀、跳呀,响彻山谷,穿透苍穹。不知道什么时候火熄了,也不知道谁最后离开。
晚上我带着醉意睡了,朦胧中,好似一晚上都有人在唱、在跳,我也跟着唱、跳,梦中都带着微笑,还好没有自己笑醒…
Day4:第四天,聂玛隆到桑耶寺16公里,我们结束了徒步,坐车前行,途中遇到结婚的长队,长龙般的队伍望不到头,热烈喜庆,“扎西德勒!”、“扎西德勒”,我们与队伍与致敬意。同时,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如此壮观的结婚场面,不停地摁快门,敢紧地定格这难得的瞬间。同行的藏族老师告诉我们,据藏族传统,行程归来见到这等场面,表示我们此行非常圆满。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