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昆仑山
7月6日清晨,k917次列车正点到达了格尔木车站,一夜未睡的他们在这里下车,开始属于他们的青藏线109国道格尔木至拉萨的旅程。而一下车便见到的高原清爽的阳光与风,让他们觉得异常惬意。
“我们从车站出来,取了自行车,然后就急不可待地想出发,我们真是太期待了。”南柯此时的表情依然激动。他们在格尔木吃了一顿羊杂,然后去买了些药品、备好了干粮、“灌饱”车胎,一切准备就绪,就上路了。就这样带着兴奋他们走了一天。“我们当晚在海拔3500米的纳赤台(昆仑山半山腰)的水文站的简陋平房里搭上帐篷过了一夜。”五月介绍说,“在那里我们碰上了一伙同路的‘骑兵’。”他们相约第二天一起翻昆仑山。
行经可可西里
第二天,他们朝着玉珠峰那白雪皑皑的山头奋力蹬踏,“雪山对于我们来说就像是一个路标,像一盏灯一样给了我们指向性,当时我觉得心理有种像是朝圣的感觉。”南柯解释说,很多时候能坚持爬完高海拔的山,雪山的力量不可小视。五月对记者说,“ 在距山口3公里处,有一条巨大的地震破裂带,我们于是在那里合了影。”五月说,那是她认为最有意义的一张,“因为是第一次翻海拔超过4000米的山,且是在地震纪念碑合影的。”终于到了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口,那边就是可可西里了。
回到拉萨
车轮在横亘在这黄土之巅的国道上一圈圈地压过,他们不辞辛劳,日复一日朝他们心目中的圣地走去……“越往南越湿润越绿,那曲之后已经是满眼皆绿了,牧草长到了一指多深,牧场围栏里牛羊成群。”见到久违的绿色,让长居内地的小俩口备感亲切。这一干人等依旧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饱就睡,见路就骑。一路都是野花、草地、雪山、小河,比起先前的翻山、夜路、淋雨,便如走进天堂一般。
“7月24日,我们终于翻过念青唐古拉山一个低矮的山口,来到羊八井。”一路的下坡,在堆龙德庆县的峡谷里迎来了这一路上最别样的风景:峡谷激流、 油菜花和青稞地,还有阔别19天的树!“所有的路人都在向我们招手,所有的人都在祝福我们扎西德勒,我感觉我好像是从这里出去闯荡归来的游子,今天是骑着骏马荣归故里。”这样的亲切感让这支队伍觉得不枉此行。于是他们提前庆祝起来,不自觉地唱起了郑钧的《回到拉萨》:回到拉萨/回到了布达拉/ 在雅鲁藏布江把我的心洗清/在雪山之巅把我的魂唤醒/爬过了唐古拉山遇见了雪莲花/牵着我的手儿我们回到了她的家/你根本不用担心太多的问题/她会教你如何找到你自己……
第三天,他们9点多钟才挣扎着起了床,“毕竟以前没骑过长途,体力消耗还是没能适应吧,后来都好,没什么障碍。青藏线路况很好,比川藏南线要好。”南柯说。他们吃了一碗羊肉粉汤,又开拔了。很快他们便进入了可可西里保护区的范围。“虽然是七月,但冷风掠过,吹得我有点头痛。”体质稍弱的五月对这风的感受和在格尔木的时候有了不同。“中午时分,我们到达索南达杰保护站。”南柯继续介绍道,“志愿者、巡山队以及长江源的故事早已成了历史,如今一个完善的机构—可可西里管理局取代了他们,而那些美丽壮烈的故事再也不见。”这让他们想起了电影《可可西里》了。
下午3时许,天气突变,大风迅速集合了雨云,夹着闪电朝他们扑来。“我们的防雨装备如何抵挡得了如此大雨,于是赶紧越过护栏钻进铁路的桥洞里躲雨。”令他们惊奇的是里面居然有一个人!“只见那人头发蓬乱,穿一件军大衣,戴一顶铁路工人的帽子,开始我们以为是出来放牧的牧民。”看着大雨一直未停,他们便试着向她问路,可是半晌都没有反应。“后来她突然来了一句类似四川口音的话:‘我不晓得’。”雨停的时候,她执意要朝他们相反 的方向走,这令这一伙勇士们担心万分:路途遥遥,而她孤身一人。“当时我们躲雨的地方离最近的不冻泉有大概60公里,她一个人怎么走回去,而且她很怕陌生人。”五月比划着说,“我们就叫还在不冻泉的车友,让他们找一辆车来找她。后来他们找来车的时候,也没有找到她。”说到这里,五月难过起来。
他们则还有30多公里的路要赶,翻过一道道上下坡,终于沐浴着最后一抹夕阳,赶到了五道梁这个破败不堪的小镇。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