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中国最美山峰”的南迦巴瓦峰与峡谷、草坝、平原组合成令人震撼的雅鲁藏布壮美风光 顾村言 图
玛尼堆上的牦牛头骨是村落的圣物
峡谷人家院落间的格桑花
“江水向下流淌,
终于流到工布地方。
报春的杜鹃呵,
不用满腹愁肠!”
这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情诗之一,诗中的工布即仓央嘉措思念的情人所在地,一个被称作“西藏江南”、“香巴拉腹地”的人间秘境——那里有被称为“中国最美山峰之首”的南迦巴瓦峰,更有雄壮深远、激流咆哮,被称作“世界第一大峡谷”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十多年前的中科院科考队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考察曾轰动一时,在前不久的2009(首届)雅鲁藏布徒步考察活动中,早报记者参与了转加拉线路的徒步行——这同样是一条民俗与人文线路:沿途不仅分布了40多处与转加拉有关的人文宗教遗址,更有雅鲁藏布第一大拐弯的壮观、直白大草坝的牧歌与峡谷深处的乡愁。顾村言
“看到南迦巴瓦峰是有福的”
自从藏传佛教的创始人莲花生大师在“加拉”埋下许多经典,工布地区的雅鲁藏布一带便一直延续着“转加拉”的风俗,千百年这里形成了一条严谨的朝圣之路,运气好的话,可以全维度看到中国最美山峰——南迦巴瓦峰,而其终点则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最后的村庄——加拉村。
徒步的起点是米林县的派镇,这里过去被称作转运站,是进入墨脱与雅鲁藏布大峡谷物资的最重要中转站。一行人(包括十多名背夫)从派镇出发,先坐车,经过一路颠簸后到达雅鲁藏布江边,一条摆渡船已在不远处等着了——江面笼着一层透明的雾霭,江水清幽澄碧,让人心里莫名就安静下来。
摆渡过江,即是与派镇隔江相望的吞白村。吞白有寺庙名“古茹”(意为上师,通指莲花生),寺中的核心部分即是莲花生大师的修行洞。寺中仅一小喇嘛,对于我们,一直微笑而立,神情磊落。
吞白村不大,约十多户,临江而居,极幽静,人家院子里晒有核桃、野杏等山果,树下不时可见三五成群黑黑的藏香猪,这里的猪都是散养,见人来,则四散蹿开,而牦牛则嚼草如故。让人入迷的风景并不仅是桃源般的村落,吞白临江处还有一观景台,是观赏南迦巴瓦峰的极佳位置——登上观景台,运气好得出奇,平时深藏于云间的南迦巴瓦雪峰和他那“九兄弟”霎时齐齐映入眼帘,陡峭的山脊闪着银灿灿的光,如尖刃般直刺蓝天,在藏语中,南迦巴瓦意即为“直刺蓝天的战矛”,果然形象之极,连绵的雪峰与峡谷、草坝、平原组合成令人震撼的壮美风光,皮肤黝黑的向导安吉拉(他曾多次出入雅鲁藏布大峡谷)说:“能看到南迦巴瓦峰的真面目就是个有福之人!”事实上,在随后的徒步中,这一海拔7782米的“中国最美山峰”一直时隐时现地指引着我们穿行于曲折苍莽的峡谷深处。
越往深处,南迦巴瓦的姿态也不断变幻,原本在山左的云雾也在飘逸扩散,右侧斜斜的巨大雪坡也逐渐清晰——而这在派镇根本是无法体会的。
崎岖的山路与背夫之歌
真正的徒步是从达林村开始的,达林村是简易公路的终点。
在达林一户藏民的客厅里,主人为我们准备了热腾腾的酥油茶、面饼、风干的藏香猪、烤过的牦牛肉、干野桃,别的尚可接受,唯以刀削一片藏香猪肉入口,感觉竟是生的,且有股难以接受的异味,唯有吐掉。安吉拉却兀自嚼得极香,再看其他队友,似也安之若素,遂卷起一个面饼,裹以榨菜、豆豉,大口吞下。
饭后上路,先是一处大草坝,秋天的草坝以一种柔和的金黄作底色,如油画一般,散落的一些黑点、白点、绿点,那是藏香猪、牛羊与树丛,远山依然作青翠颜色,神奇的南迦巴瓦兄弟峰什么时候已被一团氤氲的云彩给遮住了。安吉拉一路行来一路讲解,大到沿途的雪峰神山、民风民俗,小到脚下的野草杂树、山岩之上的野蜂窝、小洞穴,他都不厌其烦地指给我们,讲解来历、传说。
随后,密不见天的青冈林、松林、竹林与急流交替出现,路变得愈加崎岖,一直伴行左右的雅鲁藏布江的怒吼声时远时近,安吉拉也沉默下来,静心走路,两三个小时下来,休息时,一位胖胖的队友已累得躺倒在地几乎不想动弹。
然而这些山路对背夫们显然太平常了,一位名叫多吉的年轻背夫身着背心,一路行来,一边听着索朗扎西的歌,一边亮出那条粗犷而多情的嗓子,“长长的头发,黑黑的眼睛,不知在什么地方见过你,山上的格桑花开得好美丽,我要亲手摘一朵送给你……”悠扬的弦子声,伴着多吉的歌声在远山峡谷间回绕,心也随之飞腾不已。
一路悬泉急湍、映带左右,不时可见被砍倒的巨树横倒在路上,树已腐烂,布满青苔,需用力翻爬方能通过。
一处轰鸣的深涧上有悬木桥,即以藤条与绳索拉拽,上铺木条而成,极滑,每次只能过一人,然而过了此处,雅鲁藏布江立刻从掩藏于密林深处亮出她清亮的容颜。
无论是在江滨,还是密林深处,抑或湍急的山流间,多吉悠扬的歌声一直如影相随,甚至到了赤白村,他依然在哼唱不已——这真是一个快乐的背夫。
2009(首届)雅鲁藏布大峡谷徒步大会由西藏林芝地区与西藏旅游股份公司等单位主办,共分三队进行。最终,转加拉国航队获最佳绿色人文团队奖,墨脱队获得最佳挑战团队奖,那拉错喜马拉雅队获得最佳协作团队奖。
一村一户赤白村的传奇
赤白村——这个深藏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深处的村子颇有些传奇。名为村子,其实只有次仁多吉一户人家,或者也可以说是两户人家,因为另一户是次仁多吉的儿子。
次仁多吉家门前一片不大的青稞地,长势不错,门旁一株巨大的核桃树,一地的浓荫。敲开门时,次仁多吉和他的妻子希娃都迎了出来,端出刚采的山核桃和晒干的乳酪请我们尝新,让人惊奇的是院子里居然有一辆不小的拖拉机,进入赤白的山路大多是崎岖难行的山道,这样一台庞然大物何以顺利到达这里呢?次仁多吉看我们疑惑的神情,笑了,他说他们在坝子上开了几十亩地,耕地是必须拖拉机的,这辆拖拉机进村花了连续几个月的时间——他是请人把拖拉机全部拆成零件,然后一件一件地背进峡谷来,再重新组装。背运途中少掉的一些螺丝就让次仁多吉老人颇费周折。
次仁多吉建造的房子则是就地取材——石头与木材是大峡谷里最丰富的资源,而那些精美的藏式彩绘则是他从日喀则请来的画匠完成的。
在门前的溪水里洗把脸,一行人陆续有了些精神,次仁多吉的女儿央措忙里忙外地安排住房,女人住楼上,而男人则住在楼下东厢房里,央措戴着眼镜,看起来很精干的样子,她今年刚从江苏泰州畜牧学校的藏族班毕业,顺利考上了林芝地区的公务员,“还不知道到哪个机关呢,在等通知。”问她会不会说泰州话,她腼腆笑着,“不大会,但能听懂的。”
黄昏时,央措的弟弟,也是次仁多吉最小的儿子扎西回来了——原来他就是吞白古茹寺的小喇嘛,才二十岁,他说家里人通知他要来不少客人,所以就专程赶回来了,扎西说话时和他姐姐一样,有些腼腆。
饭后和扎西闲聊,问他怎么想到出家,他说是因为他喜欢他的师父——一位转加拉途中住在他们家的喇嘛(来自青海的一家寺院),扎西说,学佛让他很快乐,他感觉要学的东西很多很多,说青海那些寺院里,有些喇嘛闭关修炼,三年都不出洞口。我问扎西,若要让他闭关三年,能忍受吗?扎西想都没想:“当然!”
说这些话时,扎西的两个侄子一直围绕在他的身边,他搂着一个孩子,眼看远方,远山的余晖照着他的额头,蓦然竟让人感觉到一种圣洁的光辉。
加拉村的醉意与纯美
这一天的目标是加拉村,离开赤白沿江而行,大家几乎都在闷头徒步,经过一片雪山环绕的草坝,便进入赤毕攻——藏语意为“一万头牛也能吃饱”,这是一片巨大的青冈林,树形古朴,遮天蔽日,地上则铺着厚厚的落叶,此处曾有野兽出没,后一队友果然在一株青冈树下发现一个巨大的土坑——那是野猪刨下的。
青冈林之后,风景愈加奇秀,而路也越来越险。
中午在一处高冈上简单吃过干粮,安吉拉鼓励我们说,下午的路会十分好走的——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因为整个下午几乎都在荆棘丛中穿行,尽管另一位向导加措手持藏刀披荆斩棘,但一些队员手上、臂上、脸上依然被丛丛的野刺刺着,无奈之下,只有用冲锋衣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
后来知道,安吉拉本来说的也不错,因为此处转经的路原是一条坦途,但在我们徒步前几天却被泥石流冲垮了,无奈之下,向导只得选了一条动物踩出来的羊肠小道前行。
下午4点前后,历尽千辛万苦的我们终于到达加拉村的对岸,江边一溜平沙,遥望对岸,巨大的雪山之下,依稀可见绿树间歪歪斜斜的红瓦屋顶与几缕袅袅升起的炊烟,让人忽起一种乡愁之思。
黄昏时分,等来渡船后,过江,终于踏上加拉村的土地。
这是一个美丽的村落,沿途开满了煨桑花,浅黄浅黄的颜色,愈近村子,猪牛愈多,空气里弥漫着峡谷植物特有的清香与牛粪猪粪杂糅的味道。
房东次仁旺姆家院子里的苹果树缀着满树的苹果,甫进屋,次仁旺姆便端出满满一篮青苹果,苹果不大,未经嫁接,甜中有酸,然而自有一种风味与野趣。
晚饭前,一直憨厚笑着的次仁旺姆忽然要挨个敬酒,她将一个贴着三块酥油的大瓷碗装满青稞酒,什么话也不说(她不会说汉语),只是端到你的面前,高高举起,若你试图推辞,她只是摇摇头,兀自将酒碗举得更高——无论会喝或不会喝的,面对这样朴实的敬酒法,似乎根本没有托辞可以推托,结果,每一位队员都接过碗来,按当地风俗,以中指和拇指伸进杯子,轻蘸,弹三下后,或一饮而尽,或作皱眉状、作排险万难状分次饮下……
那一晚,次仁旺姆一家似乎也喝多了,半夜时分,躺在客厅里醉意朦胧的我们忽然被一阵悠扬的歌声唤醒了——细细听去,原来是女主人一家和她的邻居们在院子外踏歌而舞,一片欢声笑语,笑声舞声直至次日凌晨1点左右方告结束……
次日清晨向次仁旺姆一家告别时,母女四人有些害羞地笑着,真让人疑心昨晚那些奔放的歌舞是不是我们在加拉村的一个梦而已。
离开村子,回头看时,村口什么人家的格桑花开得凄迷而动人,弯道上的风马旗迎风招展——雪山之下的加拉村似乎有着说不尽的乡愁气息。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