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触摸西藏 > 活动推荐

盐井人的今昔生活

2015年03月21日 11:21    来源:《西藏日报》/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周再雄 记者 次旦卓嘎
分享到:    

    在芒康,罗松邓珠经营着一家藏家乐——“古盐缘”。“古盐缘”紧邻纳西民族乡政府,距街道50米左右,是一处闹中取静的地方。

    盐井是个多民族杂居之地,主要居住着纳西族和藏族,罗松邓珠是纳西族人。盐井地处川、滇、藏交汇处,是个多民族融合的地方,人们在民族习俗上区别也不大,像罗松邓珠就很难从名字上看出他是纳西族还是藏族。

    “古盐缘”是个十分漂亮的地方,一扇铁门虚掩着,铁门的装饰极富民族特色,推门进去,藏式和纳西族风格相融合的小楼矗立面前。院子不大,却开满了鲜花,一棵不大的桃树挂满了果实,给人返璞归真的感觉。穿过小院,迈上台阶,才算进入主楼。主楼客厅里摆放着大大的液晶电视,可以收看几十个频道。

    罗松邓珠一家共四口人,两个儿子,一个在拉萨上中学,另一个在天津上学,家里只有罗松邓珠和妻子小敏。闲来无事,罗松邓珠陪着我们到外面遛遛。出门往右,我们进入了一大片全是蔬菜大棚的田野,大棚里长着绿油油的蔬菜,茄子、辣椒、黄瓜、西红柿、芹菜等各种蔬菜应有尽有。罗松邓珠说,盐井人以前都是从事制盐、贩盐、背卤水、赶马帮等活儿,现在国家政策好,很多人都改行了,他家的盐田也交给别人打理。罗松邓珠指着一望无际的大棚说,这些大棚都是国家免费提供的。

    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一处悬崖边,下边的盐田如层层梯田,滔滔江水奔流远去。还继续着千百年盐田生活的中格村和加达村,一个在我们的脚下,另一个在江的对岸。日落夕照,盐田和村落构成了一幅绚烂的图画。

    罗松邓珠是制盐人的后代,对盐田有着浓厚的情结。他指着田埂上的一种植物“茶额措”(纳西语)说:“每年都要采集很多,捆绑成束,然后沉到卤水井田,它能使卤水变色,从而达到消毒的作用。”以前,晒盐可是个辛苦活儿,妇女们天不亮就起床,把卤水背到盐田里,男人们把盐通过马帮运输到外地换钱换粮。罗松邓珠以前就跑过马帮,他知道其中的艰辛。

    时过境迁,现在的盐井人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艰难谋生了。卤水也不用人背,而是用水泵抽取,贩盐也不用赶马帮,而是有汽车进村收盐。我们脚下的中格村,藏语意为“一半”,处在从盐井村到江边刚好一半的位置。以前居住着几十户人家,罗松邓珠说,现在只剩下两户了,其余的大都搬迁到214国道附近,种蔬菜、搞餐饮、办家庭旅馆,吃上了旅游饭。

    以前,盐井的盐远近闻名,它沿着茶马古道,向东可以过巴塘、理塘、新都桥,一直卖到雅安。向西可以沿左贡、八宿、丁青、类乌齐,卖到拉萨。罗松邓珠不制盐后,跑过运输,现在办起了藏家乐,赚了不少钱。当我们问罗松邓珠是不是村里最富的,他腼腆地说:“我们不算,只能算中等收入。”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