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触摸西藏 > 游记

成功首穿雅鲁藏布大峡谷西岸加拉白垒线(11)

2015年03月21日 11:22    来源:户外资料网    记者 Jennifer
分享到:    

  于是,开始娱乐。不管一阵阵来袭的大雨小雨,雨过自然还有一抹抹明媚的阳光。我们都很灿烂,很童真。

  别看这枯木老树,长满青苔的枝干非常湿滑。洛越想爬上去,拍加拉白垒偶然露出的峥嵘。


  逸人也童心大发,想要用攀岩的技巧爬上大树。

  九月十九日 穿越第四天 无名营地到加拉冬各 9点半出发,17点扎营,徒步7个半小时,直线距离约2.74公里。坐标 29°45.367N  94°56.934E  海拔2776M

  半夜开始大雨不断,早上,我在浓密的雨幕中钻出了帐篷,到处都湿漉漉的,迷雾一片。晚上睡觉的时候发现草虱子在帐篷外爬来爬去的,很是让我紧张。以至于数次醒来查看,担心它们钻进帐篷。

  西饶他们已经开始升火烧茶了,早餐依旧是糌粑。我稍微吃了一点点,就开始准备出发了。听说今天往前面已经没路了,而且要下降至江边,渡过一条需要架桥的雅江支流。

  果然,从出发开始就在浓密的荒草、灌木和森林中穿行,没有路且到处都是路,到处都是陷阱一般的沟壑和泥潭,一脚下去往往难以自拔,再稍不留神就是一个溜滑屁墩,荆棘猖狂,让我的手或脸上遍布划痕。


  雨越来越大,实在路滑林密,加之手脚忙乱赶路,单反装进了背包,只能用防水的佳能D10抢拍了一些纪录片片,勉强真实地记录而不可能追求画面或构图的完美,泥水交织的摸爬滚打中,顾不上讲究任何美感了。

  水愈发丰盛起来,短短的几个小时中,不记得涉过多少条溪涧和漫坡瀑布。雅鲁藏布大峡谷终于敞开了它温润的怀抱,毫不吝啬地当头就把雨露洒向了我们,让我在泥泞中艰难跋涉,每走一步都以为是最艰难的一步,希冀迈过或是爬过那陡窄的坎儿后,会再现平缓的落脚点。

  十点半钟,我们在稠密陡峭的山林中大约下降了100多米后,终于来到一个平缓的小台地,雅江在视角下方蜿蜒轰鸣,吼声震天。昨天我在山上已看见过这弧形的拐弯,没想到来到这里却这么艰难。


  这一带的雅江出现了密集的跌水区,咆哮的江水犹如脱缰的野马,冲击跌荡,激起滔天巨浪,轰鸣回荡整个峡谷。

  大概是雅江看见我行走的艰难了吧,忽地就收起了雨幕,轻漫的云雾飘满峡谷山巅,美妙无比。让我在得以喘息的同时,还有一点点柔和的光线留下这不能重现的美丽风景。


  谁知转身我们又进入密林,再次开始在更陡峭的山里急速下降。雨继续瓢泼扑面,眼睛都睁不开。密林中要么没有任何路的痕迹,只是乱石沟坎,要么是沿着野牛足迹一路溜滑着下行,危险不言而喻。说不出的艰难,也说不出的力竭身疲。背夫们背着背篓或大包苦不堪言,嘟哝着:没有路,没有路。大家一路滑行奔突,疲惫不堪。


  没有路,砍出一条,无论它是否如悬崖一般陡直……

  一路上,他们叫得最多的就是“阿忆,小心啊,慢慢地,慢慢地”,生怕我摔坏了,直到最后一个高约2米的土坎边。坎下就是一个山石泥泞混杂约70度的泥坡,长约10多米,两边都是背夫们用砍刀开出的荆棘。如果失速滑下去,不知道会被杂乱尖利的荆棘扎成什么样。我反身抓住土坎边缘慢慢下滑,桑吉在上面抓住我的背包带,旺扎在坡下堵着我,以避免我一滑到底。


  十二点,我们终于安全下来了,虽然感觉累极,就是这小而狂暴的河,挡着了我们前进的脚步。事实也证明,昨天西饶的话是真实的,这一路上的陡滑下降,丛林密集,的确没有任何一块地方供我们宿营。而这地势稍缓的河滩,也绝非安全的营地。看来,这穿越大峡谷次数最多的名导,的确是名不虚传。

  那巨浪处便是咆哮的雅鲁藏布主河道,它就这样惊涛骇浪,狂暴地怒吼着冲向下游。


  面对暴涨的小河,不知道花雕队长是不是有些犯愁?

  相信西饶他们终会有办法让大家安全过河。无论经过任何艰难困苦,无论前方还有多少未知的险恶等待,我都希望能够以如此的微笑去面对,去经历。走过,便是历史,便是财富,便是收获。


  还在我跟着他们沿河察看地形的时候,背夫们已经分成了三组:一组上山砍树,一组升火烧茶,一组在河边继续寻找最佳的架桥过河地点。

  事后想来,一路上我从没听见过西饶大声叫喊着分配谁去干这谁去干那的,但他的权威性始终毋庸置疑。也许是我听不懂他们的语言,但我的确感到他们之间的那份默契、信赖和主动性,他们的勤劳和善良体现在点点滴滴的细微之处。


  半个小时过去,4根树从山上滑了下来。12点40分开始架桥。除了升火烧茶的人外,全部都参与了架桥工作。他们在选好的地方,倚靠几块巨石将树干奋力地伸向对岸。整个场面看起来惊心动魄,绝对不会比现代机械化的大江截留看起来逊色。在大自然面前无比微小的人类,与之拼争的过程却是如此震撼。

  我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面,任何语言无以表达此刻的心情。面对他们齐心协力的配合,胆识超人的能力,我只有钦佩赞赏,只有真实地记录。他们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大地之子!

  手脚麻利的巴桑和小西绕率先爬了过去,看得我目瞪口呆。他们骑坐在树干上,用手撑着身体,快速地爬向对岸。他们到达对岸后,奋力调整好树干的角度,搬来大石头压上和固定住,并用铁丝捆绑住4根树干,以稳定树桥,增加安全性。整个过程快速准确,没有丝毫的多余动作。

  看着他们在桥上来回的走动忙碌,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这样的激流一旦失足,绝无生还的可能性,落水的瞬间便会被冲入雅江主河道,粉身碎骨。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