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特点:
格鲁派三大寺之前、“卫藏六大学院”之一的桑普寺就隐藏在德阳村桑古组,这座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寺庙尚未被世人所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积淀十分值得重新挖掘和开发,虽然距离柳梧新区较近,但德阳村仍然保持了传统的农牧业,酸奶和红皮土豆值得一尝。
德阳村位于拉萨西南的拉萨河南岸,西藏和平解放前隶属哲蚌寺管辖。那时候,村里的人得用驴驮着一年的粮食,走上十来里的山路,赶到拉萨河边,连驴带青稞赶上四四方方的马头船渡河,再用驴将青稞驮到哲蚌寺,若是不幸青稞与驴落入拉萨河,那只能苦着脸挨上一顿打。德阳村的土地多为沙质土,青稞产量不高,再加上坐落于山沟处,不时会遇到冰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饥饿的年代,时常挖野菜来充饥,吃得人们满脸浮肿。
如今的德阳村,村民年均收入均在5万元左右,从2009年开始,所有的村民都参与分红,从最初的每家每人一袋大米到糌粑和食用油,基本上村民们一年的基本生活物资再也不用自己掏腰包。直至去年现金分红,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村里的沙质土不适宜种青稞,但是红皮土豆在这里长势良好,每年卖土豆也是村民们的收入来源之一。而依托桑普寺的相关旅游基础设施正热火朝天地建设,耗资37万元的桑普寺旅游接待点,预计今年7月份就能完工。届时,村民们也有了依托旅游发展个体经济的机会。
关于桑普寺,在西藏的喇嘛们口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桑普夏日经会,如果我没有去,那是我死了。热堆冬日经会,如果我去了,那是我疯了。”在西藏历史上,桑普寺曾经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是现今格鲁派三大寺未建之前“卫藏六大学院”之一,藏传佛教的学院制度、学位制以及广为人知的辩经制度皆源于此地。
从德阳村村委会出发,沿一条干涸的山沟往里走,汽车在碎石路上颠簸前行,扬起滚滚黄沙。这条路长约8公里,德阳村村委会主任强巴想铺水泥路,但因为耗资甚巨,只能待以后再铺。
桑普寺就坐落在山沟尽头,现存建筑尚有上下两座大殿,主殿供佛,下殿为僧人居所。在山下远观,颇有色拉寺的感觉。据寺管会的多吉介绍,桑普寺夏学远近闻名,一般在每年的藏历3月30日至5月15日之间举行。鼎盛时期,在这里学经的僧人约有两万左右。那时候,用摩肩接踵来形容这里的学潮盛况毫不夸张。因为许多人会在寺庙里面捡拾小毛球回家制熏香,这些小毛球,就是羊毛袈裟和其他服饰彼此摩擦结成的。
桑普寺原名内邬托寺,在历经岁月与历史的洗礼过后,成为萨迦与格鲁派共存的寺庙,但现在僧人只剩下8人。因寺庙坐落于山沟,桑普寺三面环山,一面通过狭窄深长的山谷朝向开阔的草场,背后的几座大山均无树木。只有离桑普寺最近的山上,成条缕状分布着些许灌木,这神奇的景象传说是由当年桑普寺的高僧头发落地生根而成。
寺庙脚下的树林较为茂盛,潺潺河水沿着山沟淌开,不仅滋润了植被,也灌溉了沿途的庄稼。再加上此地农牧业结合有致,因此桑普寺的夏天不仅环境幽雅,而且有丰富的酸奶和食物,来此攻读格西学位的僧人们在这有舒适的生活居所。而在另一处学院,拉萨河北岸山沟里的热堆寺,冬天不仅严寒,食物也很欠缺,让人十分难熬。
此时的桑普寺正在部分维修,蛰伏些许年,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下,终将揭开神秘的面纱,重新在世人面前显露荣光。
临别时,人们告诉我一个美丽的传说:仙女节那天,与班丹拉姆遥遥相望以解相思的那位叫宗赞的战神情人,就在桑普寺里。
TIPS:
路线:德阳村距离拉萨市区仅10公里,从柳梧大桥越过澄碧的拉萨河沿机场高速西行,于德阳村、桑达村牌匾处下高速,走村道10多分钟即到。桑普寺需再往沟里行走8公里左右,可自驾前往。另据悉,以桑普寺为终点的徒步线路即将开发完毕,届时可结伴徒步前往。
看点:博大精深、传说众多的桑普寺适合深度游,需提前做好功课之后实地探访
饮食:因距离拉萨较近,其饮食生活习惯跟市区没有区别,但桑普寺附近牧民较多,可尝到正宗的酸奶。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