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邻318国道的尼木吞巴景区是拉萨至日喀则途中唯一的景区,这里同时也是尼木国家森林公园的组成部分。在吞巴景区,不仅可以观赏到姿态各异、生长了数百年的古木,还能够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吞巴河谷里的森林公园
一走进吞巴景区,道路两旁长势正旺的青稞苗和盛放的油菜花交相辉映,迎风飞舞的多彩经幡也为这美丽画面增添了靓丽色彩。此情此景,直教人心旷神怡。而属于尼木国家森林公园吞巴河谷部分的吞巴景区,最吸引人的自然风光,莫过于生长于其中的各色古木, 几百年的风雨就在它们的叶长叶落间流逝。
沿着水流潺潺的吞巴河前行,在吞巴景区里,一路上唐柳青青,据说这里的唐柳与位于大昭寺广场上的那一棵一样,都是当年文成公主进藏后引进栽植的。
在旁边郁郁葱葱的山上,不时会发现几棵造型奇异的古树,其中最神奇的莫过于两棵相伴而生的藏青杨。据景区导游介绍,这两棵树被称为“夫妻树”。仔细观察发现,果然其中一棵的庞大根系直接顺着山体裸露出一部分,使得整棵树的姿态如男子般矫健,充满气魄。而另一棵则依偎在它旁边自由生长,恰似女子般的娇柔。如若只是这样,倒没有什么神奇之处,关键在于这两棵树的底部各自依着一块硕大的石头,自然弯曲,将石头紧紧包裹起来,树与石浑然天成。因此它们又被称为“树包石”。“又因为它们都是杨树,所以又叫‘杨包石’。”景区导游介绍说,这样神奇的自然景观已经成为吞巴景区的一大看点。
说到藏青杨,在吞巴景区的露天餐饮区,上百棵已有百年历史的古老藏青杨,让尼木国家森林公园更加名副其实。藏青杨是种植于西藏的几种杨树之一,尼木县旅游局局长张世杰介绍,“它是我们西藏土生土长的杨树,并且这种树只适合生长在高海拔地区。”
走进这里,就仿佛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一棵棵两三人合抱的古树枝繁叶茂,以各种优美的姿态各自舒展着,就连树干上不同形式的树洞都为它们增添了些许沧桑与神秘,让你不由期待这树上究竟会跳出怎样的精灵来。
在这个小小森林里,6顶大小不一的帐篷点缀在一棵棵藏青杨中间,供游人就餐休息之用。这里的自助餐也是在花香鸟语的树阴下现场制作的,中餐、西餐、藏餐结合,内容非常丰盛。在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下就餐,必定是一种无比惬意的体验。
传说多多的文化之地
站在尼木吞巴景区的大门口,一前一后可以看到两座巍峨雪山。“我们对面的这座叫作卡热神山,海拔有6000多米,景区背后的那座名叫琼穆岗嘎神山,海拔有7050米。”景区导游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两座雪山承载的美丽传说。
从前,在天上有十二位能歌善舞的美丽仙女,当她们来到吞巴村所在的位置时,最小的仙女因眷恋这里的美景,决定留下来,化作卡热神山守护着这一方土地。而最大的姐姐舍不得自己的妹妹,流下伤心的眼泪,晶莹的泪滴变成被誉为“智慧之源”的吞巴河。姐姐最终幻化成琼穆岗日神山,与妹妹遥遥相望。据说,当地人在每年的5月都会去转卡热神山,祈祷自己或妻女会更加漂亮。
在吞巴景区,从来不缺乏这样的动人故事。依托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出生地打造起来的吞巴景区,走上几步都是关于他的传说。景区总经理张曲波介绍说,整个吞巴景区共分为5个部分,“首先是吞巴庄园及其周围的千年古村落,其次是吞弥·桑布扎故居和旁边的藏文字博物馆,在这里可以了解到藏文字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文化长廊通过陈列在西藏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藏文石碑复制品,展现藏文字的独特魅力,而水磨长廊则形象展示了藏香制作的传统流程。“我们这里还设置了一个非遗展示区,邀请了包括藏纸、藏鼓、藏靴等在内的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展示这些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同时展卖制作成品。”
在露天餐饮区,还可以一边品尝物质上的美食,一边享受精神上的盛宴,这里设置的舞台上演出的白面具藏戏就起源于尼木,而这也是吞巴景区唯一的表演项目。据张世杰局长介绍,尼木白面具藏戏属白面具旧派,现有白面具藏戏分为古老质朴的宾顿巴,由白面具演变为黄面具的扎西雪巴和向蓝面具藏戏过渡的尼木巴三个艺术流派。独特的舞韵、优美的唱腔、古朴的服饰、多彩的面具、神秘的剧情,有着千余年悠久历史的白面具藏戏以其独特的文化韵味,令来到这里的游人如痴如醉。
在尼木吞巴景区对面正是已具雏形的尼木火车站,这一拉日铁路上的重要站点为游客在尼木停留提供了便利条件。而吞巴景区自身也在不断完善中,“接下来我们打算在这里建造一座三星级宾馆,设置100户家庭旅馆开展农家乐,还要建造购物中心和文化广场。”张世杰局长描述着吞巴景区的未来发展规划。这一拉萨至日喀则沿线唯一的旅游景区,将被打造成集人文、自然游览价值于一体的文化胜地,吸引远方的客人将脚步停留在青山碧水及那些美丽的传说中。
TIPS
看点:吞巴庄园、吞弥故居、藏文字博物馆、文化长廊、水磨长廊、“尼木三绝”等非遗项目展示。
门票价格:套票240元,包括160元门票、30元环保电瓶车费用及50元自助午餐费用。若午餐自理,也可单买门票和电瓶车票。
交通线路:距离拉萨120公里的318国道旁,看到“尼木吞巴景区”的招牌即到。在景区停车场乘坐环保电瓶车进行游览。全程柏油路面,小型私家车可轻松前往。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