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嘎村丰饶的青稞地。
村落特点: 东嘎村位于拉萨市尼木县尼木乡。“普乃噶母”白青稞加工厂销量日益火爆,这种白青稞在西藏和平解放前专为贵族食用,如今借着先进的生产手段,正逐步走进普通群众的家。而东嘎村除了白青稞外,因半农半牧的特色,在牧区拥有众多风景优美之地,拥有丰富的徒步旅游路线开发的潜力。
雪拉村出产的雪拉藏纸,在西藏和平解放前,除了供作“支差”外,主要由附近的尚日村负责经销,而尼木县另外一大久负盛名的特产——普巴白青稞,则主要由距离普巴村约15公里的东嘎村负责销售。现在,雪拉藏纸有了一条符合自身情况发展的特色销售渠道,而普巴白青稞仍然由东嘎村来加工和销售。
东嘎村是音译,藏语里称“同噶”,是法螺的意思。村里有的老人说,“同噶”是噶厦政府时期的一个官职名称,村里曾经出过一个人物担任过这一职位,村子也由此得名。如今的东嘎村仍然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但依靠着白青稞,集体产业也正在萌芽之中。
普巴白青稞藏语名为“普乃嘎母”,意即“普巴村的白青稞”,与日喀则另外一种白青稞“嘎姆古日”同为青稞中的精品。“普乃嘎母”专供达赖喇嘛,“嘎姆古日”专供班禅。
据说在很久以前,西藏地方政府下令全区为贵族选供青稞,采用“称土”的方法,选取全区的土壤样品送至拉萨,测量土地的肥沃程度,用秤称土的重量就是测量环节之一。最后在全区的土壤样品中,拉萨尼木县“普乃嘎母”与日喀则康马县“嘎姆古日”胜出。然而“御用青稞”的产地并没有为村民们带来实惠,反而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在拉萨,对于尼木县普巴村的人有一种特殊的称谓——“尼木滚桑”,意为“尼木吃酒糟的”。因为普巴村属于半农半牧,土地缺乏,而全村当时60户左右的人家,每年要上缴5万多斤的青稞,剩下的青稞不够村民们食用。因此只能先用青稞酿酒,然后用酒糟磨成糌粑食用。据说在日喀则康马县也有同样的情况。
而对于临近村庄的村民们来说,拥有御用青稞产地的人直属噶厦政府管辖,跟他们不属于同一个“行政单位”,所以对普巴白青稞也有一种别样的情绪,因此才会有本文开头那段民谚。
当时“普乃嘎母”盛名远播,周围的村子纷纷前来引种,但都没有成功过。东嘎村的村民们或许正是嗅到了其中的商机,从那时候起,就开始从普巴村收购或者换购白青稞。回来后,用石磨磨成糌粑,然后销售出去。
如今的东嘎村成立了专门的白青稞加工厂,摆脱了过去依靠人工炒制和水磨加工的生产模式,全部采用机械化生产,但为了保证原始的味道,依然用石磨磨制,只不过动力从水力换成了电力。在西藏,很多的青稞加工厂,仍然坚持使用石磨,都说石磨磨出来的白青稞口味更好。这种说法,没有任何科学理论支持,但是所有的人都深信不疑。而糌粑的加工工序,正是这样固执地同化着新的技术手段。在东嘎村,古老的生产方式仍是“活着”的文化生态景观。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