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磨长廊的木栈道别具风格。
在尼木吞巴景区内,沿吞巴河有一条长达3公里的木制栈道,栈道旁边一个个大小不等的水磨在不停运转着。这就是吞巴人利用当地丰富的水力资源,传承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藏香制作技艺,从而形成的一道靓丽风景——水磨长廊。
因地制宜的古老技艺
当年,吞弥·桑布扎从古印度带回藏香制作技法,并结合故乡吞达村的特点,因地制宜研制出水磨手工藏香制作技艺。于是,1300多年前,吞巴河畔建造起一座座水磨,让这条“智慧之源”的水流为藏香制作增添动力。
如今,在吞巴景区里,一条沿河而建的水磨长廊已经蔚为壮观。据尼木县旅游局局长张世杰介绍,这条水磨长廊约有3公里长,游人可沿着精心打造的木制栈道欣赏河景,观看水磨工作场景。“这里一共有253个水磨。”对于水磨的数量,张世杰烂熟于心,一问到就脱口而出,“这些水磨早在1300多年前,就由吞弥·桑布扎组织吞达村民建造,这么多年来,不断经过维修扩建,就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在尼木藏香的制作流程中,每一个步骤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制作香砖。水磨便是这一步骤的重要工具。张世杰指着一座水磨详细介绍着它的工作原理,“制香工人将精选的柏木放在水磨中,把它磨碎,然后再做成水磨边上堆放的这种泥塔。”据介绍,这些泥塔要晒上20多天才能彻底晒开,最后用模具制成香砖就可以进入到藏香制作的下一个步骤了。一座水磨一年可带来3万元左右的产值。
“水磨长廊是整个吞巴景区的核心景点。”张世杰介绍道,从去年4月份开工建设这一景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及展示尼木藏香的手工制作工艺,“我们在这个水磨长廊里,充分利用原有设施开展旅游接待,结合水磨位置、地形等条件选取合适的路段铺设旅游路,对整体环境进行改造提升。”
整个水磨长廊的路面以当地常见的碎石土路为主,加上铺设的木栈道,让游人能够在沿途轻松观赏一些主要的水磨。在水磨长廊沿途的一些平整地段,还设有藏香和青稞的晾晒场,游人在这里还能够体验和接触到藏香生产的场所。
碑刻之中的藏文渊源
除了水磨长廊,在吞巴景区还有一条文化长廊。张世杰介绍,这条文化长廊里将陈列西藏历史上13块著名石碑的复制品。“比如大昭寺广场上立的唐蕃会盟碑,还有布达拉宫广场上的恩兰·达扎路恭纪功碑,我们将西藏各地的著名石碑放在这个文化长廊,目的就是想通过这样的形式展示藏文字的独特魅力。”此外,通过这些碑文的展示,也能使游人大致了解藏文字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
据了解,这些石碑都是在内地订制的,目前已经全部建造完成,准备起运到西藏。“现在已经运来6块了,等这些石碑全部运到之后,我们将对文化长廊进行全面打造。”张世杰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了文化长廊,包括整个吞巴景区的发展前景——“一定会日渐完善的。”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