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青藏高原,神山和圣湖往往成对出现,习惯上把西藏从西向东分为上部、中部和下部,上部最著名的神山圣湖是玛旁雍错和神山之王——冈仁波齐;下部最著名的是天湖纳木错和念青唐古拉山;而在广漠辽阔的高原中部,最著名的神山圣湖就是圣湖当惹雍错和湖边巍峨的达尔果雪山。
当惹雍错湖边的文部村以古代象雄王国遗址著称,更有宗教圣地穷宗山,至今保持着原始风貌,是西藏著名而又人迹罕至的旅游胜地。
西藏著名的神山圣湖
路上的故事
从大北线上的尼玛县城出发向西南,藏北腹地的戈壁滩上弥漫着沧桑久远的蛮荒味道。长风烈日,山峦起伏,山体风化成奇形怪状,悬崖上的怪石如滴水檐兽般狰狞,直插天空。路边只有条条干涸土沟,不时扬起阵阵尘土;稀稀拉拉的牧草早早就枯萎了,远远望去形成一条条宛如小道般的枯黄纹路。
夕阳下尽显美景
夕阳渐斜,我和背包,还有荒原上的一切凸凹不平,都渐渐拉长了影子,好像日晷一般指向远方。静悄悄的,连风声都没有了,走到傍晚,坐在高原的夕阳里孤零零地发呆,也是一种安宁的幸福吧。
忽然有两个牧民出现,他们一点汉话也不会,打了招呼,和善地笑着;我指着前方说:“当惹雍错!文部!”,又指了指脚下的路;牧民们明白了,笑着示意我的路线正确。那么还有多远呢?他们想了想,说着藏语,年长的一个弯腰在地下划出一个数字:90。
我掏出事先准备的汉藏文翻译纸,找到了“90”的藏语发音,慢慢念道:“尼就?”
两位牧民听懂了,很高兴地点头。
这张汉藏文翻译纸上标明了一些简单的藏语会话,我经常磕磕巴巴地练习,挺有意思的。当我走到筋疲力尽的时候,风中传来若有若无的铃铛声,有狗在叫。前面山坡上洒满暖乎乎、金灿灿的夕阳,我吃力地登上坡顶。一间土屋孤零零地伫立在风里,附近丢满骨头、碎皮毛还有金属、塑料废弃物等等垃圾。游牧人家往往把垃圾随便扔在屋子边,这是自古的习惯;但是现在垃圾中不像以前那样只有可以很快分解的骨、皮、布片等物,还增加了越来越多难以自然降解的塑料和金属,乱丢垃圾就显得越发脏乱了。看来进行垃圾分类处理是当务之急,以免现代文明严重污染高原脆弱的生态。屋前有一男二女,还有个小孩子,蓬乱的头发和衣服,黝黑、皴裂的皮肤,一句汉话也不懂,极惊讶地看着我,示意我进屋歇息。我疲惫地笑笑,走进屋里放下背包,终于可以放松了。
屋里甚简陋,靠墙摆着一排藏式柜子,刻满了吉祥图案,大象背上的猴子举着桃子啦,松树仙鹤和鹿啦,还有花草等等。大家言语无法交流,只好微笑地坐着,大人小孩都很好奇,紧盯着我,惊讶于我写日记等等,好像在看什么耍把式卖艺人似的。
天黑下来了,我想讨点糌粑做晚饭,糌粑很容易得到了,向他们讨白糖时,主人很遗憾地表示没有,从屋角翻出一个小塑料袋子,里面是像冰糖似的豆粒大白色结晶体,打着手势告诉我:好吃的!
我捻起一小块看了看,塞进嘴里嚼碎,第一感觉真是甜的!然后立刻就是苦涩、说不出什么的味道——好像吃了一大把味精,忍不住口水泛滥,狼狈地转过头去乱吐着……
主人把袋子上的标识指给我看:糖精!真是想不到,这里居然还在用糖精做家庭调味品!一下子让人体会到早已被遗忘的贫苦感觉。我无法入乡随俗,只好放弃糌粑,掏出中午吃剩的半包压缩干粮吞下去,至少可以顶一阵饿。
朴实的主人
夜深了,屋主人给我腾出屋角一块空地,我解开背包打地铺。一家人像瞧什么新娘子出嫁似地围过来,兴致勃勃地看着我拿出睡具一一打开铺好。地铺靠着墙角,挺暖和的,我脱去外衣钻进睡袋裹紧了,抬头看见众人意犹未尽,仍在笑呵呵地围瞧,便在他们炯炯的目光下疲惫地睡去。
第二天早晨,全家人都很热情地出门送我,虽然言语不通,他们黑红沧桑的脸上却流露着语言无法表达出的朴实亲切;我对这间昨天晚上还颇觉不适的小土屋,突然有点留恋起来了……
高原精灵
阳光很好,有时黄羊从草滩奔来,停下看看我,又飞一般奔向山上。我看着它们矫健的身影跃动着渐渐远去,不由得羡慕这些野生动物的体力。
斜阳里奔跑的黄羊
山脚下有几只高大的动物在吃草,我放下背包,慢慢走过去,果然是藏野驴,比家驴高大得多,土黄色条纹的毛皮,白腿,稳稳当当地站在那里,侧过头看我,一副高原主人的安详神气。当我凑得太近时,它们有点不安,动作整齐划一地小跑着,消失在草坡后。
中午躺在旷野里休息,山谷间地势开阔,远方有羊群游荡,南方远处的雪山看上去清凉透肤,北面的土石山却是褐黄斑驳,感觉燥热烦闷。荒原寂静一片,只有黑蚂蚁在地上忙碌着,不时爬到我身上来,我一一捉住放开去。不知不觉睡着了,一阵风过,猛然惊醒,盯着云彩发呆。藏北高原的云离地面太近了,瞬息万变,纤毫分明,可以揣摩出高空里的风向。“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默然。
越过高坡,出现两间土屋,木门紧锁,满目破败,一条蓬头垢面的黑狗,在屋侧狐疑、窥视。我转身离去,那狗亦步亦趋盯着我,突然狂吠扑来,我慌忙以手杖迎之,狗飞奔数步,忽仆,细视之,左前腿只剩半截,原来是一条残疾狗,皮毛脏乱如丧家之犬;我不敢久留,挥舞手杖且战且退;那狗守着废弃的老屋,恶狠狠地看着我远去,犹自不时狂吠数声。可怜的犬类,不知是不是因为老弱残疾而被主人所弃,无处可去地守在这里。
日影西斜,放下沉重的背包,坐在草地上喘息。也许是孤身一人的缘故,每到黄昏时都感到惆怅。“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日后在平淡匆忙的生活中也会偶尔想起此刻在藏北晚霞里的思绪吧?那时又是另一种心情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忽听背后“噗啦”一声,一只雀鸟一头撞进我怀里来,躲在腿弯下,接着“唰——”地一声,一道鹞鹰的身影从眼前掠过,疾风扑面,把我吓了一跳。急抬头看时,见那鹞鹰黄褐色羽毛,展翅约有三尺阔,冲上天去了。低头见那小鸟仍旧缩着头悄悄躲在我身下,麻灰色的羽毛,大约是云雀一类。我一伸手就把它轻轻握在手里,小鸟略微挣扎了几下,安静下来,两只挺机灵的小眼睛转来转去,然后盯着我瞧;我轻轻摸了摸它的小脑袋,小鸟一动不动的伏在我手里。
真是奇遇啊!想来是这只小鸟被鹞鹰追得急了,戈壁荒野上一马平川无处可躲,于是慌不择路便冲进我怀里避难。如果此时此刻我不是恰好在这里休息,这只可爱的小鸟必然一命休矣!它可真聪明,知道我是吃素的,躲在这里没危险,呵呵,我们有缘。
拍照留念后,我松开手,小鸟伸开躯体活动了一下,扑扇着翅膀飞到地上,跳向一边去了。我抬头望了望,天空中不见鹞鹰踪迹,大约现在不会有危险了吧?
能够救了一个可爱的生灵,很高兴,转念又想到,这样未免对那只凶猛的鹞鹰太不公平——物竞天择嘛!若是老鹰飞下来讨它本应得的肉食,我该怎么办?是不是也要像佛经里那样割肉饲鹰才算公平?无论怎样,眼看着这么乖巧的小生命蒙难,不相助实在于心不忍。荒原上可爱、机灵的小鸟,为了躲避凶猛的鹞鹰,走投无路钻进我怀里避难。
荒原上可爱、机灵的小鸟
简单是美
作别了大难重生的小鸟,继续向西南方去。夕阳落下,不远处石山的影子已经吞没了大片草原,我走进山影里,顿觉寒气侵肤。山脚下有几个帐篷,两个牧羊少年迎上来,年长的看上去敦厚,年少的极活泼,会几句汉话,拉着我去他们的帐篷;帐篷前还有一个少女在挤羊奶,少年介绍说是他们的妹妹。
钻进帐篷,喝了热水,扎多点起蜡烛,我坐在牛粪炉边记日记。扎多兄妹三人的晚饭是一个煮羊头,盛在盆子里端上来,兄妹三人很熟练地把羊头撕开,各人一大块,津津有味地啃着,煮羊肉的膻香气弥漫在帐篷里,熏得常年吃素的我有点头晕。我讨了些糌粑调成稠粥,拌着糖吃下去,裹紧了睡袋休息。藏式的游牧帐篷帐门关不严,夜风可以吹进来,帐顶又有两个大洞通风,实际上温度比帐篷外高不了多少。
第三天早上过了一条河,走进群山,整整一天在山谷间顺势而行,阳光下山石裸露,一片荒凉孤寂。偶尔会遇见当地猎人,赶着毛驴,带着猎犬,身背老式猎枪,黑黝黝的枪管上支着两根枪刺,好像刚从旧时图画中走下来。
傍晚时见到山脚下一片小湖,湖畔有帐篷,牧羊犬冲着我狂吠。帐篷里住着老夫妻和他们的女儿,老牧人名叫扎西,五、六十岁年纪,有一张饱经沧桑、和善快乐的笑脸。我取出那张翻译纸,磕磕巴巴地念道:“洒家地个把日别?”(这里是什么地方?)主人愣了一下,居然听懂了,告诉我这个地方叫詹究,那个湖叫达日马日错。
主人家刚出油锅的面食热乎乎的,蘸着酸奶吃真是高原上的美味!我吃了很多,决定今天就在这里住下。
满天晚霞熄灭在黑糊糊的山影后,大地安静下来,只有偶尔犬吠。飞马星座浮现天空,璀璨的银河悬在天际,波光粼粼,直亮到人心里去。藏北的星空如此澄静美丽,看得我心旷神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这才是星空的本色吗?生活在这样的星光下的人们,是不是永远都不会欺诈?
东方的猎户星座快升上天顶来了,冬季将临。星空变化有序,亘古依然,而我还在地上流浪。
扎西老人照看好羊群才钻进帐篷,牦牛毛编成的藏式牧篷挡住了高原夜晚的凛冽寒气;帐篷里挖了个浅坑作火塘,另用羊皮缝制了简单实用的鼓风袋,熊熊火光映着火塘边的一张张淳朴笑脸。炉火子边放了点柏树的细碎叶子,烤出清香的松柏气味。他们说这叫“修柏”。我疑心这是从汉语“松柏”音翻译过去的,因为整个藏北地区并无树木生长。
在这五千米海拔的艰苦荒原上,如此简单的物质需求便养育了一家人,满足并且快乐。文明世界的大部分东西在这里却无立足之地,我在这里显得碍手碍脚,没有他们的帮助几乎难以自保,对我这个自诩为能干的人来说,不是很有讽刺意味吗?这些日子来,我在藏北大漠长风的陶冶下,对人究竟需要什么有了新的认识:其实一切都很简单,“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临睡前,想起帐篷外的羊群,我问扎西老人:“这附近有狼吗?”
扎西老人听不懂“狼”是什么意思,我胡乱比划着:“就是像狗一样的……这么高……吃羊的……很厉害……”。
扎西老人还是不明白,指着帐篷外面:“……羊,睡觉啦。”
我越发讲不明白,干脆仰起脖子,学着野狼长嚎了一声:“嗷————”
全家人都呵呵笑起来,扎西老人立刻明白了,笑呵呵地示意:狼是有的,一吓唬就跑了,不可怕。
第四天只有半天多路程,翻过高高的山口,一座高大的玛尼堆,拉扯着很多经幡,山下是宽广的山谷,雪山、草地、高原湖,景色非凡。湖畔有寺庙和房屋隐在陡坡下,一块块青稞地,黄色、绿色,映着蔚蓝湖水。
这里是文部北村,乡政府所在地,湖泊名为当穹错,离文部村还有三十多公里。
村口闲坐的村民 他们的生活简单而满足
圣湖美景
当穹错湖水湛蓝,附近有黄羊游荡,还有成群白色、杂色的水鸟在飞翔、凫水、嬉戏。阳光很好,缓和了凛冽的寒风,水沟里结着冰凌,带盐分的溪水结成的冰层疏松细脆。
湖南岸滩地析出白花花的盐碱,也许很久以前曾经和远方的当惹雍错连在一起。富含矿物的温泉水常年涌出,如钟乳石一样凝积一尺多高的大片泉华,像一簇簇蘑菇拥挤成堆,不知要多少年才能形成这奇妙的景观。
美丽的圣湖
从当穹错向南走,宽广的雪山谷地,满坡五彩石头,纹理不俗,颇有看头;若有若无的小路在山腰向远方隐约延伸,山顶雪峰耀眼,一道道雪水冲出的深沟从山上伸下来,横亘在路上。
这一带时常有野驴和黄羊出没,还常常见到土黄色的旱獭飞快地奔回自己的洞口,洞前另有一只胖乎乎的旱獭焦急地翘首相待,两个一齐蹿回洞去了,旱獭真是好夫妻!
经幡护佑下的文部村风景极致
登上山岭眺望,灿烂阳光下,雄伟的雪山边一抹湛蓝的湖影,像大海,又像天空,几道白色水线横过湖心,湖边有一圈圈积石湖岸线,环绕着整个湖泊,是千万年间慢慢冲积起来的,气势壮阔非凡,让人遥想昔日湖面的辽阔。这就是圣湖当惹雍错。
古老的文部村就在当惹雍错的东北角,在荒芜的藏北,当惹雍错湖畔的气候最适宜生存,而文部乡是整个藏北唯一可以种出庄稼地方。一千多年前的古象雄王国据说就建立在这里,后来不知为什么悄然没落在历史尘烟中,成为西藏史上的著名公案,让学者们至今众说纷纭。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