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触摸西藏 > 游记

西藏旅行心情小记:林芝拉萨行游纪实

2015年03月21日 11:22    来源:携程旅游网    记者 快乐工作快乐旅行
分享到:    

  一直想去趟西藏。不过,要么没有合适的时间、要么没有合适的旅伴,10多年了,绕着西藏,把青海、新疆、四川、云南、尼泊尔的藏区走了个遍,却一直没机会踏入最核心的那片雪域高原。林芝清晨四点起床赶到成都机场,本以为是当天的第一个航班,却发现去阿里的飞机已经上天了。

  据说林芝机场只适合早上起降,所以凌晨的航班很常见。先是看到雪山,然后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在最窄处,机翼离山崖不过800米,几乎是贴着悬崖在飞行。林芝号称西藏的江南,到处植被茂密,郁郁葱葱。

  被茂盛、江水奔腾,清澈的尼洋河秀美地如同仙女,而宽阔浑浊的雅鲁藏布江则像暴躁的金刚,两股江水交错在一起,清浊立现、泾渭分明。两千多米的海拔、高覆盖率的植被,让人基本没有什么高原反应。但林芝的旅游开发却还处在初级阶段。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号称世界第一,但可以让人惊叹的只有580元和260元的水路、陆路门票。500公里的大峡谷,只开发了入口处的10来公里,环保车中途停留四个景点,第一个是千年桑树,第二个是大石头中的古树、第三个下到江边看江水,虽然有点意思,但是跟虎跳峡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最后一个是号称秀美第一的南迦巴瓦峰观景台,但是每个月只有一到两天有幸得以睹真容。大峡谷应有的多层次的动植物景观,一点没看到。

  第二天去看了巴松措,这个高原湖泊还可以,但是在西藏应该算是很普通,好在岛上有纪念莲花生大师的寺庙,才增添了一点文化气息。以上两个景点是上市公司西藏旅游的主要资产,我的评价是二流风景、三流管理、四流服务。公司高管表态可能还会注入珠峰大本营、两大神湖这些一流景点,加上中央1400亿的投资多少可能惠及这家西藏地区的旅游龙头企业,才给投资者一点希望。

  我们入住的八一镇整洁而又清净,城区面积大过很多县城,很像青海的格尔木、四川的康定这两个高原城市。沿着尼洋河走到市中心,是广东省援建的工布广场,很多人和着音乐跳舞。生活气息很浓。入住林芝宾馆,大大的房间、实用的装饰,和格尔木宾馆很类似(可能因为都是政府招待所)。推开窗,远处就是比日神山,经幡飘扬,近处是藏民的住宅,都是石头盖的两层楼,配以色彩鲜明的窗饰。


  林芝位于藏南,气候湿润,物产丰富,藏民生活比较富足。随处可见的漂亮的两层住宅,藏民每家光是养藏香猪、藏香鸡每年就能赚三四万。说起藏香猪,味道不错,但是在林芝开车的一大威胁,在平整的国道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群群的藏香猪悠闲地踱步,司机只好一次次急刹避让。我们从巴松措出来不多远,忽然看到一头大猪直奔而来,司机急刹也来不及了。村民大呼小叫地围了上来, 1000多块的猪开价2500,不容还价。报警后,一汉一藏两个警察迅速赶来,看起来汉族警察级别高,他想主持公道,但是藏族警察和藏民人多势众,于是司机很悲剧……为了保持他接下来三天的士气,我们决定凑钱补偿他,他不要钱,只是希望我们到拉萨后去看个大型表演,可以拿点回扣。

  林芝到拉萨8小时左右的车程,车过海拔5000多米的米拉山口,江南风光变成了荒凉粗犷的藏北高原。沿着拉萨河进城,壮观的布达拉宫就这么呈现在眼前,和图片上的一样,极具视觉冲击力,一个建筑能达到这个境界,就是实力派的景点了。

  拉萨的街道布局和内地城市没什么两样,这很令人悲哀,全国各地的城市越来越一致了,仅有的一点特色,往往被圈在一个“保留地”里面,弄不好还要收取高额的门票。

  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拉萨像样的饭店,特别是快餐店很少,我认识的饭店除了成都的龙抄手就是德克士炸鸡了,而这两个连锁店本身也是二三流的。我们去的赞普宴算是顶级的藏餐了,味道实在不敢恭维(对藏王很同情)。

  唯一有好印象的是六世达赖当年秘密行宫改建的餐吧玛吉拉米,这个下面要重点表扬。住的方面还是不错的,我们住的民族饭店和喜来登什么的硬件差不多,服务差一点,620一晚。酒吧碰到的驴友住的青年旅社20块一个床位,她也很满意。不过,由于西藏旅游的季节性太强,在旺季要找到合适的住处还是需要费些功夫的。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忙人,出行基本靠出租车和包车。一般城里10块钱哪里都可以去了。

  交警执法很严,途中有人要下车,我们的司机宁肯花三块钱开到停车场也不敢在路边停车。西藏稍远一点的公共交通就很不发达了,如果要去纳木错、日喀则什么的,基本只能包车,越野车5块,商务车4块一公里,摊到每个人身上一两天就需要400—1000块,这个开支还是很大的。

  内地进出西藏的交通也是个问题,现在有火车了好一些,但是对我们这些商务人士,从北上广深进藏都要从成都、西安之类的地方转机,碰上恶劣天气,一整天就耗在了路上。所以交通可以说是制约西藏旅游业的一大瓶颈。立柱上的双轨西藏经济在林芝,到处可见漂亮的藏式石木结构的两层小屋。当地的藏民说,盖这样的房子土地免费,但是材料需要从外地运进来,成本大约30—40万,而政府一律补贴1万2。这个费用远远超过我的想象。问得再细一些,一般一个家庭会养一群藏香猪,这种类似野猪的黑猪一斤肉可以卖28块,三年长成,每年可以贡献3万左右的可支配收入,加上种地和其他副业,一个家庭每年收入可以达到五六万,房价收入比大大好于内地大城市的房奴。

  在拉萨市区,出租车基本10块钱哪里都可以到,一辆车每个月要交近万元的管理费,但是司机能赚多少?旅游旺季每天1200—1400!不过,由于地广人稀,加上藏富于民的低税收政策,西藏的地方财政一直严重缺血,需要内地的富裕省份对口支援。一个传说是,西藏的每100元政府支出里面,就有97元来自其他省份或者中央财政。藏人的财富观与内地迥异。有点钱就想到捐给寺院,据说有一次青海藏区的一个贫困县申请到了10万元的补助,没过几天班禅访问那里,一天之内来自藏民的捐赠就达到了30万。


  在布达拉宫,经常可以看到几千两黄金铸造的灵塔,装饰着各种奇珍异宝,似乎全西藏的财富都汇集到了各个寺院。寺院门口一般有大批的乞讨者,但是他们大多只要求一毛钱,够生活就可以了。我在色拉寺的观音殿也碰到一个老太太乞讨一毛钱,而在她周围的各个佛像面前信徒供奉的现钞伸手就可以一把一把抓。

  这么看起来,西藏(起码在前藏)的经济是双轨制的。基层人民生活还算富足,但是消费很少,资金逐步向寺院聚集;宗教场所有钱,但是政府没钱,需要中央支援,所以整个自治区的经济是建立在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支持上的.

  在拉萨,最主要的旅游内容就是寺院了。几大寺院各个如雷贯耳,似乎错过了哪个都不应该。最著名的当然就是布达拉宫了。这原来是藏王的宫殿,后来从五世喇嘛开始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体制,布达拉宫就半行政半宗教了。布达拉宫建在市区中间的一座小坡上,不管远看还是近观,都高大壮观。

  但是里面的房间都不大,加上宗教的气氛,到处是严肃逼仄的感觉。难怪当年六世达赖在宫中远眺拉萨市区的繁华世界,心猿意马。至于随处可见的奇珍异宝看多了也就没感觉了。所以财富与快乐并不成比例。如果普通藏民家有一颗百年老天珠,自然当成了宝贝,每天看到就高兴,一旦你有了几千颗这样的天珠,那和石头也没什么太大区别了。布达拉宫门票不贵,100元,但是每天限制参观人数,而且都需要提前一天预定。

  如果说布达拉宫是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帝王所在,那么大昭寺就亲民多了,著名的八角街就是围着它建的,工艺品、餐馆、客栈热热闹闹的。可惜现在八角街已经很难看到手工的工艺品了,卖的东西雷同而且大多来自义乌小商品市场。大昭寺的第一个奇观是门前和周围磕长头的藏民,在我们走路快一些都气喘的环境下,他们不知疲倦地磕长头,据说10万个长头才能许一个愿。再一个就是门口有两条排队线路,一条很短,是给买门票的游客的;另一条队伍很长,并且个个手里都拿着装酥油茶的热水瓶,那是给不需要买票的藏民的,理论上汉族人也可以排这个队伍,只是估计需要四五个小时,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怕是坚持不了。


  藏民排长队可不光为了省去85块的门票,他们还可以近距离接触镇寺之宝—释迦牟尼的八岁等身像。这个佛像是佛祖当年亲自加持、开光的。另外12岁、25岁等身像或毁于红卫兵或沉于印度洋,只剩这尊佛像如同佛祖亲临。另外一个快速的方法是布施贴金,也就是出五百到数十万为佛像贴金,这样,就可以直接进入佛堂,目睹喇嘛替自己往等身像贴金了。所以,这尊佛像数十年来一直在缓缓的长胖。大昭寺规模并不算太大,每个佛堂都看一遍,一个多小时也就看完了。

  在二楼平台上远眺布达拉宫、俯瞰八角街,视野很宽广。色拉寺也是黄教三大寺院之一。下午进去的游客并不多,如同到了一个小村庄,法国南部那种宁静而又色彩绚烂的小村庄。每个佛殿在一个小院落里,自成体系,一般一楼是大殿、二楼是僧人修炼的佛堂、三楼基本是住宿区了。藏传佛教是印度佛教和当地原始苯教的结合,信奉的是多神教,每个佛殿都供奉十几个神。所以,我们换了一百张一毛钱的纸币,逢神必拜、见佛像就奉上一张纸币,如果小票用完了也不要紧,基本每个佛殿都有十张、一百张的零票整理好了放在那里,自己可以去换钱。

  色拉寺就像一个佛学院,每个佛殿就好比是一个班级,寺院为此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场所,那就是每天下午的辨经。这是色拉寺的特色,三点钟的时候,僧人就三三两两地走向三个辨经场。我们看到的那个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僧人三三两两的分攻守两组。取守势的,席地而坐,而进攻的则站着,一边提问,一边大力击掌以增强气势,很具有观赏性。

  周围的游客看得如痴如醉,我虽然听不懂,但是也可以感觉到这“提问”/“回答”带来的乐趣。我们宾馆附近有个拉基寺,是西藏的财神庙。这里的主神比较特殊—一是会保佑大家发财,二是喜欢喝酒。所以每个人过去都会为他带上一瓶酒。每周三是最灵验的日子,据说人山人海,我们是周四去的,里面人也不少,可见不论汉藏,大家对钱都是热爱的.

  本想去日喀则看看,却听说正在修路,我们就包了一辆车,改去纳木错。从藏南的林芝到拉萨, 路上的风光和四川相比,并没有什么优势。而纳木错在拉萨的北面,沿途都是青藏线的风光—大河、草甸、牛羊、铁路,配以蓝天白云,大家都说,到西藏三四天了,这才看到想象中的藏区风光。纳木错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高原湖和第二大咸水湖。在车上远远看到纳木错的时候,所有人都发出一声惊呼。旅行久了,对美景难免有些挑剔,我已经很久没有这种惊艳的感觉了。


  湖水自然是碧蓝的纯净的,而湖对岸的雪山,以及倒映在山体上的白云如此清晰、如此纯净,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好像是一张经过PS的风景画。我在湖边停留了一个小时,在石滩上坐了很久,搭了一个小小的玛尼堆。在这样圣洁的地方,心胸都会开阔很多。来回坐8小时车,只为一睹圣湖风采,这一趟行程,值。

  如果时间多一些,还可以在湖边的小铁皮屋子过夜,看看纳木错的黄昏、星空和日出,那个感觉,肯定更棒。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仓央嘉措

  拉萨有点品位的餐厅和酒吧很少,网上推荐的只有玛吉阿米一家。这个餐厅的原址据说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秘密行宫。现在餐厅的老板是藏族人,娶了个汉族美女当老婆,给这个酒吧又增添了一点传奇色彩。我们第一天晚上慕名去吃饭,感觉布置很一般,排队的人却不少,一直到晚上9点多钟才找到位置,里面主打菜的口味也五花八门,基本照顾到了各个地方的驴友。

  第二天下午早早来到八角街,本来想换个酒吧坐坐,可是转来转去还是到了玛吉阿米,找了三楼的天台,远处是高山和蓝天,脚下就是熙熙攘攘的游客。在楼下的书店买了本讲述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书,点了瓶啤酒坐下。来这里的人基本都是游客,出来玩么,一般对其他游客持开放性的态度,而且多少有些小资,所以不断有人来到我的旁边搭讪。标准的流程是这样的:先拿起我放在桌上的铜跋敲两下,然后说“这个东西挺好玩的,哪里买的?”然后就开始交流旅途心得。或者说,“你看的是介绍六世达赖的书吧?”然后开始天南地北的胡侃。

  在五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我旁边合计穿梭了五批来自广东、安徽、四川、湖北、福建的美女帅哥。难怪有人说青藏铁路开通后,拉萨慢慢向丽江靠拢了。我觉得这里和丽江的区别在于有点味道的酒吧太少,所以喜欢聊天的人都挤到玛吉阿米来了。泡到九点钟离开玛吉阿米,手中的书基本没看多少,只读了几首仓央嘉措的小诗显摆了几把。逛了一会儿就回酒店了。第二天九点多就出发去机场,不料去成都的航班晚点了将近两个小时,这意味着我赶不上原定成都去上海的航班了,到了成都机场,又发现最近的机票全部售罄,要等四个多小时才有航班,然后成都突然下起来雷阵雨,飞机晚点……最后,我晚上十点才到家。


  在这十三个小时里,我先是处理完了邮箱积压的邮件,然后看完了随身带的研究报告,再把备用的杂志也翻完了,然后想到可能会赶不上成都的飞机,想到可能会错过晚上约好的一个重要饭局,我焦躁不安,在贵宾室暴跳如雷……直到想起我还有一本在玛吉阿米买的书可以看。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和我一样的游客,也是在玛吉阿米听说了仓央嘉措,于是慢慢了解到了当年的传奇……十七世纪五世达赖喇嘛登上权力的顶峰后,重新统一西藏,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后来,他因年事已高而将政务委托摄政桑结加措(据说是他的私生子)处理。他同时也秘密找到了转世灵童,即后来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供奉在布宫之中。

  可怜仓央嘉措的少年时期虽然尊贵,却不得不保持秘密身份,身处藏区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心,受到诸多管束限制,这样的经历应该对他的性格有很大影响。长成后仓央嘉措性格懒散,喜好游乐,放荡不羁。达赖和班禅本来都是宗喀巴座下弟子,转世后就互为师徒,所以20岁时仓央嘉措前往后藏的扎什伦布寺与班禅大师洛桑益西相见,他甚至要求放弃修行。返回拉萨后,仓央嘉措便穿起俗人衣服,任意而为。白天在龙王潭内射箭、饮酒、唱歌,恣意嬉戏,夜晚则化名游荡于酒肆、民家及拉萨街头,与年轻女子寻欢作乐,他从此放弃了戒行,变成才华横溢的诗人,留下了大量情歌广为传诵。后来西藏发生政变,第巴桑结加措被蒙古诸军所杀,央仓加措的身份也受到怀疑,清朝统治者命令将他押送到北京进行甄别,在青海湖附近离奇死亡,年仅25岁。

  仓央嘉措虽然不守戒规,天天沉溺于酒色,他在藏民心中的地位却很崇高。可能藏民单调虔诚的生活中,也需要爱情的点缀。他写的很多情诗都被改成了歌曲在藏区广为流传,甚至他的情人回家后也获得了非常高的地位。野史传说,仓央嘉措并没有在青海湖死去,而是云游四方,受尽了万般苦,获得了佛教上的大成就,最后在阿拉善的一个大寺院当活佛圆寂。他的诗歌用词简略,朗朗上口。  在那东方山顶,

  升起洁白的月亮,

  玛吉阿米的脸庞,

  渐渐浮现在我心上。

  玛吉阿米意思是为“未嫁少女”;据说现在的酒吧黄房子正是诗中这位少女居家之地,或说是微服出行的仓央嘉措与情人幽会之处。诗中有初识乍遇的羞怯,有两情相悦的欢欣,有失之交臂的惋惜,有山盟海誓的坚贞,也有对于负心背离的怨尤。但是由于仓央嘉措特定的身份,所有的爱情最终指向的是幻灭。在西藏一个星期,访问了很多寺院,听了很多故事,历代活佛都高高在上,只有仓央嘉措是有血有肉的鲜活形象。

  我忽然感觉到,我和他之间似乎建立了某种联系,可以感受到他的痛苦和快乐。回到上海,白天忙着读报告、看股票、接待访客,晚上静下来,我不知不觉又会想到他的诗句。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相信很多人也有同样的感受。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