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触摸西藏 > 游记

[散文]天路走西藏 感受那一片圣洁的净土

2015年03月21日 11:22    来源:摘自《广东档案》    记者 楚石
分享到:    

  七月底,青海有两热,一热是阳光特别的白亮,如火在身。不过这热倒是有消除的时候,一到傍晚,凉风从山谷生起,吹进城来,使人顿感凉快。另一热是从青海西宁乘火车沿新开通的青藏铁路进藏热。眼下,行天路,进藏旅游成了中国人的一个最热门的旅游话题。

  自从七月一日青藏铁路客运通车以来,西宁就成为了游客进藏的首选。这个热,热在人多,车票少。据说500元一张的硬卧车票被黄牛党热炒到一千多元。铁路部门为了满足个人购票的愿望,采取抑制炒票的措施,不向旅游团体卖票,公民凭身份证在窗口排队可购票两张。一时间,西宁进藏的车票难求,难于上青天。

  学习固然重要,然而西藏却总是不能忘怀。我们可谓是身在课堂,心却早已飞往了神圣的西藏。经过培训班的主办者和青海省档案局的努力,我们中的部分人终于拿到了车票。

  西藏之行感受良多,然而感受最深的:是那条神奇的天路;那座颇富传奇色彩的世界上最高的宫殿;那片圣洁的净土;那个档案馆里丰富的宝藏;那个对山水顶礼膜拜而又心地善良的民族。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我们是晚上8时从西宁上车的,这列火车全封闭,可自动供氧。火车驶出西宁城,夜幕就降临大地了。窗外朦胧一片,墨绿的青稞,金黄的菜花,茵茵的高原草场,雪白的盐湖,灰色的戈壁和沙丘,全被无边的夜幕吞噬,天地一色。只有零星的毡包里露出的点点灯火,打破了黑夜的单一。

  天放亮时,列车停在了格尔木车站。格尔木蒙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格尔木是一块高原盆地,第二期青藏铁路从这里开始向世界屋脊伸延开去。格尔木土地开阔,河湖纵横,解放后青海人民在这块草莽野滩上建起了一座新兴的交通工业城镇,是青藏高原上居西宁、拉萨之后的第三大城市。


  在格尔木车站,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环保志愿者整齐地站在站台上,向进藏旅客宣传环保意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旅客。

车进南山口,就开始爬坡了,格尔木市海拔2800多米,到南山口海拔就升至3081米,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1142公里,其中1110公里新建线路是从这里起步的,高原铁路旖旎的风光,我们也是从这里开始领略到的。

  古往今来,人们去探索雪域高原的奥秘,靠徒步加骡马进藏,有了汽车后,交通虽然便利了许多,但仍很艰难。因青藏高原的特殊地势,走过青藏的人最难忘这段最为艰辛的旅途,许多人把通往西藏的旅途称为“天路”。美国火车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瑞士一位权威隧道工程师则评论:要穿越昆仑山的岩石和坚冰,根本不可能。外国人认为不行的事,我们却办成了。如今,一条蜿蜒在青藏高原上的“巨龙”就在我们的脚下,它越过冻土地带,穿过高山隧道,驮着我们这些旅游爱好者翻山越岭。

  车过雪水河大桥,窗外高高矗立着雪白的海拔6178的玉珠峰。玉珠峰是昆仑山上一座有名的山峰。见到巍巍的昆仑挺起高高的雄伟的脊梁,平时对山的记忆和印象全被这雄奇壮丽的大山取代了。列车行进可可西里保护区,我们的目光在茫茫高原草甸上搜寻高原武士藏羚羊的身影。列车在千里高原上奔驰,“藏羚羊、藏羚羊”,不知是谁的一声惊呼,令整个列车的人纷纷向窗口靠去,希望透过这层厚厚的玻璃看清藏羚羊。藏羚羊三五成群,远远地站在草地上,望着呼啸而过的列车,它那憨态可鞠的样子令车上的乘客激动万分。

  车到三江源保护区停了下来,我们终于见到沱沱河了,这可是伟大的母亲河长江的源头啊。顺着河往上看去,各拉丹东雪山在太阳底下闪着耀眼的光泽。冰川末稍被阳光融化的一滴滴水,汇成涓涓细流,无数细流汇成沱沱河,无数像沱沱河一样的河汇成养育和滋生了中华民族的长江。在唐古拉山车站,停车3分钟,此地海拔5090米,下车站一会使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站在世界屋脊的感觉。过了唐古拉,列车一路往下,经羌塘草原、安多神湖、卓玛圣谷、错那湖、那曲、当雄、纳木措、羊八井,一路到拉萨。一路上,冰峰、江河;雪山、草原;湖泊、森林;毡包、牛羊,牧民的康巴歌舞,和着巴桑的《天路》“……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冈/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这些所见所闻,几乎囊括了青藏高原的各种自然风貌和千年唐蕃古道文化的精髓。


  火车停在拉萨站,已是晚上10点多了。出了车站,抬头望去,只见四周全是高山,中间是盆地,拉萨市就在盆地中央。我们住的地方是拉

百宾馆,这是个开窗可见布达拉的宾馆。西藏这块古老的高原,来了唐代的文成公主,来了明、清的皇帝圣旨,来了新中国的金珠玛米,今天,青藏铁路修进来了,祖国的关怀,各族人民的友谊,一切文明和进步都会顺着这条天路送给藏族人民,一切该来的都会不断地来!

  那是世界上最高的宫殿

  到西藏拉萨,布达拉宫是第一要看的地方。这些天游客特别多,布达拉宫每天限2000人进内参观。这样一来,进布达拉宫的门票和进藏的火车票一样难求。好在有西藏自治区档案局的努力,进宫的门票总算解决了。我们是从前面的西侧进宫的,自山脚拾级而上。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区中心拉萨百货大楼侧面一座约高百米的小山上。这坐小山犹如观音菩萨居住的普陀山,藏语称此为布达拉,即普陀的意思。我们越过七弯八拐的台阶,由于兴趣的不同,进宫后队伍便分散了。

  我喜爱布达拉宫的古建筑,关注建筑较多。布达拉宫外观13层,高110米,整个建筑同山体融合在一起,重重叠叠,迂回曲折,高高耸立白云间,宫墙红白相间,宫顶金碧辉煌,十分巍峨壮观。它是西藏建筑艺术的宝贵财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充分体现了西藏人民伟大创造力,是雪城高原上的人类文化遗产。古布达拉宫是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为迎接唐文成公主而建的,后毁于战火。现在看到的布达拉宫是五世达赖在公元1645年开始重建的,1693竣工。以后经历代达赖喇嘛的扩建,才达到今日的规模。

  我经过一个个宫殿,直至宫的最高层。布达拉宫外墙红白两种主色调,显得十分简洁明了。东部的白宫是达赖喇嘛居住的地方,中部的红宫是佛殿及供奉历代达赖喇嘛灵塔的地方。红官前面有一白色高耸的墙面为晒佛台,在佛教的节日用来悬挂大幅佛像挂毯。

  来到宫中最高的灵塔五世达赖喇嘛灵塔前,见塔身全部用黄金包裹着并嵌满各种珠宝玉石的灵塔高14.85米。据介绍,建造此灵塔耗费黄金11万两。宫内其它灵塔虽不如五世达赖喇嘛灵塔高大,但其外表的装饰同样使用大量黄金和珠宝,可谓价值连城。

  布达宫的壁画也是其遗世的一大特色。壁画构成一座巨大的绘画艺术长廊。壁画的题材有西藏佛教发展的历史,五世达赖喇生平,文成公主进藏等历史佛教故事,令宗教研究者和游客叹为观止。游人顺楼道而行,宫中有探不尽的珍奇,有看不尽的瑰宝,有听不完的藏传佛教故事,布达拉宫是一部立体的史诗,一部万僧咏诵而永远也诵不完的佛经。


  那是一片圣洁的净土

  西藏是一块圣洁的净土,这是我在西藏几天最深切的感受。高原上,天是蓝的,云是白的,山是绿的,茫茫高原,青青草场,牛羊点缀在草原上,丝丝炊烟在黑白相间的毡包上袅袅升起。高山孕育着草场,草场镶嵌着溪流,溪流孕育着湖泊,湖泊装点着高山。这里的一切奉献给我们的都是原生态的美。

  湖泊之净,在于纯正。西藏的湖大都是雪山冰川融化而成。湖水有咸有淡,不管是咸还是淡,那水一色的蓝,像一块刚织出来的蓝色的绒布,盖在草地上,波澜不兴,平平静静。像是刚从远古走来,虽越过千年万年,但身上却没有半点尘世遗物,一切都是那么清新,那么圣洁,那么纯正。西藏有大小湖泊一千五百多个,湖泊总面积24183平方公里,约占我国湖泊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湖面最高、范围最大、数量最多的高原湖区。

  西藏的水圣洁的水,圣湖纳木措,就是它们中杰出的代表。高山之净,在于古朴。西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共14座,其中10座就集中在青藏高原,这里被称为“世界屋脊”或“第三极”。西藏的山给人一种古朴粗犷的印象,这种古朴就好像山从形成的那天起,其形态保持至今,亘古不变。圣洁的珠穆朗玛,永远昂首向天,祈求天神赐给人间幸福。绵延千里的喜玛拉雅、唐古拉、冈底斯山,无私地向人们敞开她那粗壮的胸膛。

  在西藏,不管你走近哪一座山,给你的感受都是天与地的和谐,山与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山水之净,在于神韵。

  林芝在西藏被称为小江南。在林11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喜玛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似两条巨龙由西向东平行伸展,与横断山脉相连,北高南低,东南低处正好面向印度洋、太平洋,形成一个大峡谷,两大洋的暖流吹入,形成了林芝地区特殊的热带湿润和半湿润气候。我们坐着越野车翻过5000多米高的米拉山口,顺着弯弯曲曲的河谷进林芝。林芝海拔2900米,一路上只见林海莽莽,草场茵茵,江河纵横,湖泊如镜,牧场农田、风景绝伦,好一派原始森林伴云海的风光。巴松措湖,有西藏九寨沟之美誉;鲁朗牧场有东方瑞士的盛名;神秘的雅鲁

藏布江大峡谷,在那里千年万年地流淌着,那神秘的色彩不见随流水而去,随着岁月的递增神秘却多了几分。

  西藏是一块净土,这块净土像一个巨大的胴体,雪山是身躯,高原是胸膛,草场是皮肤,森林是胡须,河流是脉络,湖泊是眼睛,这是一块有生命有脉息的高原净土啊。


  那是一座丰富的宝库

  在西藏,看了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罗布林卡、扎什伦布寺,整天笼覃在黄教的佛光中。有人提议去看看自治区档案馆。看了自治区档案馆,我们觉得作为文史工作者,布达拉宫和黄教的六大名寺固然要看,但档案馆切不可不看。

  西藏自治区档案馆位于拉萨市西郊,总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是集中统一管理西藏自治区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各类档案的重要基地。汉、藏文馆名分别由邓小平同志和阿沛阿旺晋美副委员长题写。

  该馆馆藏极为丰富,保存档案120多个全宗,自元历经明、清、民国至今,时间横跨700年,各个朝代遗留下来的350多万卷(册、件)档案完好地保存在这里。档案以藏文为主,尚有汉、蒙、满、梵、尼、英、俄等10余个文种。载体以纸质为多,兼有木质、骨质、缣帛、金石等。内容涵括政治、经济、历史、宗教、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科技、工艺、医药卫生,乃至徭役赋税、天变人祸、风土习俗、文化艺术等等。书写用料除墨之外,部分珍本典籍则以金、银、翡翠、珊瑚、珍珠、朱砂等研磨调制后,书写于磁青纸面,堪称祖国古代文明的瑰宝。

  1990725日,江译民同志亲临该馆视察参观,并挥笔留下了“藏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珍贵墨宝。在档案馆一楼有一个展览厅,其展览内容之丰富,展品之珍贵,惊得我们这些天天和档案打交道的对藏品司空见惯的档案人就像刘姥姥走进大观园一样,觉得件件新奇,样样珍贵。

  西藏的历史浓缩在档案馆里,档案馆的陆书记说:“档案馆就是一座丰富的矿山,很多宝藏深藏在馆里,我们正在组织开发这座矿山,相信档案馆的宝藏会给西藏的社会发展插上金翅膀。”

  那是一个对山水顶礼膜拜而又心地善良好客的民族

  藏族人对山水的膜拜胜过任何民族,他们将心中向往之山称为神山,将心中向往之湖称为圣湖。到西藏主要是看山、看水、看寺。看水第一是要看纳木措。

  纳木措是西藏三大圣湖之首,“纳木措”藏语意为“天湖”,湖面海拔4718米,面积192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西藏自治区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同行的藏族朋友向我们介绍:相传纳木措是帝释天之女,念青唐古拉之妻。此女神身着青色,一面两手,三眼,右手持宝瓶,左手持宝镜,长发披身,骑青龙,美丽迷人。


  藏族人民喜欢用转山转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纯朴感情。每当藏历羊年,有数以千计的信徒不畏长途跋涉来到这里转湖朝圣,徒步转一圈要十几天呢。

  藏族朋友告诉我,另两个圣湖分别是位于雅鲁藏布江南岸、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境内的羊卓雍湖和被藏人看做是“神女散落的绿松石耳坠”的玛旁雍措湖。羊卓雍湖有世界上最美丽的水。佛教徒认为,玛旁雍错是最圣洁的湖,是胜乐大尊赐与人间的甘露,圣水可以清洗人心灵中的烦恼和孽障。这次西藏之行虽未见到另两个圣湖,但藏族朋友流露出的对圣湖的爱深深打动了我。

  翻过5190米的那根拉山口,我们就可望到纳木措了。只见深蓝色的湖水在天际下平静地铺开,渐行渐远,与天同为一色。湖边的草场、毡包、牛羊悠然自得,牧民的歌声随风而来,随风而去。这里除了一条通向湖边的公路,一切都是古朴的,就连我们看到的牧民,古朴得好像来

自上几个世纪。纳木措,我给你的时间虽只有两三个小时,但你给我的感受却够我享用一生。

  在去日喀则的路上藏族朋友告诉我,藏族古老传说有九座神山,即雅拉香波神山、念青唐古拉神山、库拉日杰神山、诺吉卡瓦桑布神山、阿尼玛卿神山、咬卿顿日神山、岗巴拉杰神山、雷拉居保神山、觉沃月甲神山,由这九座神山组成了宇宙世界。冈仁波齐峰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主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为中国最美十大名山之一。来此转山是朝圣者最常用的朝拜方式。相传转神山一圈,可洗一生罪孽;转十圈,可在五百轮回中免受地狱之苦;转百圈,可成佛升天。

  转山转湖是一种对自然顶礼膜拜的表达方式,藏民们对山崇拜至极,无以表达,只有跪拜,沿山沿湖跪拜,周而复始,长此以往,才能了却心头之愿。对自然的爱没有达到疯狂的程度,是不会采纳这种表达方式的。如果说佛教是一种思想,还不如说它是一种行动。藏民这种行动,说明他们对自然的爱达到了无可复加的程度,除此,别无解释。

  藏人好客,自古而名。有客临家,藏人看着是一种荣幸。我们到藏时,自治区档案局门口因修路,车开不出来,为了我们的考察洛桑南杰局长下令砸了院墙,将车开出来给我们用,这次西藏之行所到之处都深深感受到了藏人的真挚情谊。

  年轻时,考虑问题、表达思想总是喜欢往复杂里想,总是喜欢选择烦琐的方式,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深奥的学问和真诚。其实这是一种不成熟的肤浅。深奥的哲理,人世间的真诚,人世间的大恩大爱,往往是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的。到了西藏才知道简单明了才是真。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