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触摸西藏 > 游记

记忆的玛尼石

2015年03月21日 11:21    来源: 榕树下    记者 老不到
分享到:    

  在我陋室蝸居的案头摆放着一块常与之神交的心灵宝贝——用棕色砂岩刻成的玛尼石;它来自海拔四千七百多米的高原圣湖纳木错之畔。

  纳木错,藏语意为天湖。它依偎在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脚下,明静辽阔,水色万千,是一处少有人迹污染的神圣之地。

  我到达纳木错时已近傍晚,路上的风尘疲惫给湖中的涟涟波光一扫而清,代之而来的是欣喜和惊叹。浩渺的天湖碧水在黄昏时刻显得一派平和坦荡,水底满布着鹅卵石,站在岸上也清晰可辨,绵延的雪峰屹立在湖的彼岸,满映着夕阳的金辉,湖水也被染成一池碎金;几位藏族女子身背水桶从岸边走过,踩出一路浪花,散落一段歌声。当夕阳落尽,夜幕快要降临的时候,几个外国客人开始在不远处的坡地上支建帐篷,而我这时还在岸边,沉浸在醉人的暮色中……

  在藏区,大凡宗教场所或是神山圣湖附近都少不了玛尼石、玛尼堆、甚至是玛尼墙的踪影;从玛尼石到玛尼堆或是玛尼墙浓缩了藏族信众的精神世界。石头上满刻的经文和图样饱含着生者对来世的憧憬与寄托,也饱含着对故人灵魂的提升与顺利转世的虔诚祝愿。

纳木错湖边的玛尼石

纳木错湖边的玛尼石 来自百度图片

  我眼前的是一座规模不大又没有什么植被的石山,与湖对岸的雪峰遥遥相望。在一处面湖的断崖石壁下有几个大小不等的洞穴一字排开,一位苦修的女尼住在其中,这便是我将要借宿的地方。她的居住空间是由一个大洞一分为二改造过的修行洞,分为修行起居两部分,中间是一道垒起的石头墙。女尼友善地将修行洞让给我,我也拿出随身携带的一些食品和现金送给她权作供养。女尼手脚利落地将几只垫子展开在地当中,接着开始为借宿的游人烧茶煮面。这时天已全黑下来,洞内除了佛龛前的长明灯外,在灶边又点起一盏酥油灯,在昏暗的光线下有一刻大家都静默不语起来。


  中等身材,看上去身体十分健壮的女尼那年二十三岁,由于语言不通,至今我也不知道她的名字,只知道她五年前从青海长途跋涉来到这里苦修。这里不通公路,人烟稀少,特别是到了冬季,一切都被冰雪所覆盖;黑夜里,在灯影绰约中,只有万倾洪荒与青灯古佛陪伴着她行走在慢慢的修行路上,间或会有几声凄厉的狼嚎从远处传来。在如我一样的俗人看来,这是怎样的一种毅力?那种由信仰的光芒所带来的温暖与心灵慰籍非一般人所能体会。不过,如果人们都能有这样一种精神和毅力,并将这种精神和毅力用在自己喜爱的事情上,那世间还有什么不能实现的愿望和理想呢。

  芳香四溢的酥油茶注满了我们手中的水杯,面条也很快煮好了。小小的泥灶在洞角上跳跃着热情的火舌,夜的寒冷被逐散开来,就连四边的石壁上都“热”出一层细密的“汗珠”。

  几个人的“晚课”在女尼的照顾下很快做完了。女尼善良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纯净自然的微笑,大而有神的眼里充满自信、坚定的光彩,这与我常见的神情有相当程度的区别,完全没有迷茫、愁苦、闪烁、怀疑、冷漠的神色。

  隔壁响起极有节律的藏鼓敲击声,鼓声低沉而悠远,女尼用如纳木错般清纯无染的嗓音唱出一串如泣如诉的经文,犹如梦里听到的极其久远的古歌吟唱;这天籁之音穿过石壁,长久回荡在湖面的夜空中;我和衣躺下,在高天乐音与大湖的呼吸声里安然入眠。

  次日清晨我们便离开了。岸边上女尼仍不时地挥动手臂,目送着车影;纳木错迅速向后退去,很快便退到了视线之外。然而,那美如仙境般的湖光人影却深深刻印进了这块“灵石”之中;更牢牢地写进了我的记忆里。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