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触摸西藏 > 游记

再见哲蚌寺

2015年03月21日 11:21    来源:榕树下    记者 Chyiia
分享到:    

  上午九点多钟在西藏只能算是早晨。初升的太阳把头顶的蓝天照得完全透明,环绕在四面天际下的群山,光影明灭,呈现出冷暖色调间的万千变幻。

  当高原上第一缕冰凉清纯的空气沁入心脾的那一瞬间,我突然有一种奇特的感觉,就仿佛时间与空间都在倒转,我又回到了二十六年前……那时候,我第一次面对北方覆盖着积雪的苍茫的荒原,面对着守护着那一片亘古沉默的群青色的远山,面对着庄严肃穆的大森林,面对着无所谓始终的茫然的人生。当时我十八岁,还不懂生命的这样一种“瞬间”,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意义。然而,说我从此有了一种莫名的向往,也许并不夸张。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个梦寐以求的地方,开始于心灵最初的悸动,带着那样一分痛楚、几许欣慰,在生命的潜流中浮沉,在一些微妙的时刻,它会悄然呈现,不管你在哪里,也不管你是否已经不再年轻……

拉萨河谷

拉萨河谷 来自百度图片

  通往哲蚌寺的路上是砂石累累的山峦,灰褐色的山岗上,零零星星分布着一些土堡,粗粝不平的土墙,都用石灰刷得很白,乌黑的窗洞上方,一些虽然已经十分陈旧、颜色却仍然艳丽的短短的帷幔迎风招展。十月下旬的阳光,使这些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土堡,呈现出那样一种美,质朴而又沉静。

  另一侧,金黄色的拉萨河谷将群山推得很远,金色与棕红色的灌木丛中,时不时地闪现出粼粼波光,在一些水流舒缓的地段,平静的河水,载着一大片晴空,碧蓝碧蓝地流向拉萨。有的地方,一小片一小片的草地点缀在卵石错落的河滩上,十几头羊,或是数头牦牛悠闲地徜徉其间,冥想般地出神。

  走过夹道的金色杨树林不多会儿,远处半山腰上的哲蚌寺,透着一份远离尘世的孤寂。这个藏传佛教最大的寺院看上去像是一个小城镇:层层叠叠布满山崖的土堡,错落有致的白墙,远看犹如一幅别出心裁的剪贴画。在暗红色的屋檐下,黑色的窗门洞,深邃得如同老者的眼睛一般,永远平静地凝望着远方。

  正殿的台阶很高,阶下是一个石板铺成的大坪台,如果没有截住坪台的那道矮墙,从正殿下来,似乎就可以信步直入那方纯净的蓝天。那幻梦一般的蓝色,不要说在我生活的那个城市,就是在全世界,恐怕都难再见。


哲蚌寺一角

哲蚌寺一角 来自百度图片

  哲蚌寺背靠着陡峭的山崖,乱石之中,星星点点地分布着一些洞窟。那是僧人们面壁苦修的地方。在西侧的一堆巨石上,僧人们用白色、红色、橙黄与孔雀蓝描绘出他们心中的佛。西藏的这一类佛像很特别。说它是画,它又不完全是画在平面上的,随着石头表面的自然凹凸,突出的部位往往能见到雕刻精美的脸和手脚,藏文的六字真言镌刻在这些佛像下方,突出的字体上了色,形式之美,令人惊叹。后来,我在很多玛尼堆上看到虔诚的藏族艺术家供奉的玛尼石刻,我感动得甚至不敢用手去触摸那上面凸现的六字真言。

  我久久地伫立在经堂外的石头与泥土垒成的高墙下,仰视白墙上方的那一道独特的暗红色,我原来以为那是刷上去的颜色,想不到那竟是一种有着生命的植物——细细的、密密的,犹如茸茸的毡子一般铺在墙上。那花儿有点像缩微的爆玉米花,即便是单独的、微不足道的一个小生命,也绝无柔弱之感;放在手心里,你感觉到它已经死了上百年,干得似乎能捻成齑粉,却分明还绽放着骄傲的花朵。无数个它们聚在一起,活着,生长着,用那样一种代表着生命尊严的殷红装饰着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与高原上数以千计的寺庙。

  后来,在当雄雪山的山崖上,我们看到了大片的有着同样颜色的植物,但那是一种灌木,西藏的朋友告诉我们,那叫“红景天”,是一种藏药材,初到高原的人,可以用它来保护柔弱的心脏,克服高山反应。我喜欢这个漂亮的名字,更神往那片凝重的色彩,它使我想起了后来没有再去的哲蚌寺。

  今生今世,我是否还能再到拉萨,还能否重见哲蚌寺?我不知道。但,到拉萨的第一天,这一天给我的所有印象,将从此融入我生命的潜流,融入那与人生共存的向往。正如那支歌所唱的那样:“到过的地方都忘记了,只有拉萨忘不了……”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