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山远望去好象巨大的沙堆,一座座映着太阳的七彩光华,虽然也是不生植被,却没有北方平原山脉的苍凉萧索,而是另有一番圣洁壮丽的景象。山下和江边隔一段就会有一堆堆刻满经文的玛尼石,在这些玛尼堆上,白、蓝、红、绿、黄五色经幡随风猎猎飘动,每摆动一次就是向上天吟诵一遍经文,传达着信徒的颂仰。
日光下的拉萨
拉萨在藏语中是“神圣之地”,传说中众神居住的地方,由松赞干布所建,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千年的光阴足以使黄金斑驳,然而拉萨却依然光灿神秘,充满魅力。
在拉萨,你会觉得永不枯竭的阳光是高原最丰厚的惠赐,躺在大昭寺广场的石阶上,看着三五成群悠闲的绛袍僧侣,浑身都被一层温暖和慵懒包围着,我想,这是否就是神祇对千年信仰传承的馈赠?不论这座众神之都在斗转星移中经历了怎样沧海桑田的变化,它都一直被这无所不在的阳光沐浴着、包容着。当神迹已经固化为庙宇中退色的壁画,历史已经流转成真伪莫辨的传说,而拉萨,依然是永恒的日光之城。
普度众生的布达拉宫 来自百度图片
有关布达拉
布达拉,为梵文普陀洛迦的译音,意即观音持航以普度众生,布达拉宫屹立在红山上,被拉萨全城拱卫着,仿佛从天而降。当我第一次站在红山脚下,仰望矗立在山巅的布达拉宫时,所有文字的描述都变得如此苍白。世界上很多民族都喜欢将宫殿、堡垒建在山峦之上,以借山之雄奇,而布达拉宫却是以红山山体为基奠,依山而上,从平地直达山顶,占据了整座红山,整个建筑用方石垒砌,以木为脊梁,红白两色,泾渭分明,是西藏建筑艺术的奇迹和宗教文化的象征。
行走在布达拉的宫殿间,酥油燃烧的噼啪星火、灯影闪耀的橙黄亮光、佛堂角落里僧侣呢喃的诵经声以及渗入肌肤发丝的幽幽藏香,让人从心底涌出一种奇异的充盈感,恍惚错觉时间已经在此凝滞,生命是如此平静和简单,人又是如此卑微渺小。那些在神龛中、壁画上端坐千年的神祇,悲怜而冷漠的注视着芸芸众生,过眼云烟般的万千面孔,不论是顶礼膜拜,还是猎奇观光,在他们看来,都是忘川边的红颜枯骨,人世间爱恨痴怨的一生,只是尘埃。
熟悉的陌生人
“拉萨”这个名字的魔力吸引着五湖四海的行者,悠然穿梭在古城的街道间,常常会和一些人一再的遇见。高原圣洁的空气涤去了都市人心中疏离的阴霾,虽然不曾留下姓名再去刻意联络,也不知道他们来自何处去向何方,但那些行走中关于友谊、关于欢笑的记忆,已经永远铭刻在我心深处。
我热爱行走间所有偶然的美妙,譬如人与人的相遇。我们都是彼此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在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的打一个照面,而所谓缘分,很多时候不过是擦肩而过中回眸一笑的时间。
灵魂像风
藏族人说灵魂像风,高原的民族有着对天空深入骨髓的渴望,相信不管身在何方,灵魂终会如风般回到圣地。最虔诚的信徒,一生中至少要到拉萨朝圣一次,老城区的转经道、大昭寺正门的石柱前、布达拉宫长长的石阶上,每天都可以看到尘霜满面的朝圣者。青年、老人、孩子,有些甚至举家而来,他们从千万里之外的农区、牧区,磕着长头,一步一拜,用身体丈量着生死轮回的距离,只有完成了这样一次巡礼,方且算是洗清了此生的业障,才能在死后脱离六道之苦,触碰到往生的天堂。
我一直觉得,任何执著的情感都是值得尊敬的,无论贫穷还是富足、愚昧还是文明,精神有坚信的力量,心中自会悟得明镜灵台的自在天。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